标签:
杂谈 |
古有“风雨送暖季中春,桃柳着妆日焕新,赤道金阳直射面,白天黑夜两均分”的美诗佳句。
春分,介于惊蛰和清明之间。现代人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但在老北京,地位甚高,这一天要吃驴打滚,以求避邪祈福。
春分这一天的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南北半球昼夜几乎相等,此后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北半球的白天越来越长,所以古人将春分看成是太阳节。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写道:“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初最重视春分,宫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也在这一天致祭宗祠。
据档案记载,清代宫廷每到农历二月初一日,在养心殿院内需摆太阳供桌,用来祭日。乾隆时,祭日的太阳糕一个重54斤,一桌共重350斤零8两,相传此供自唐代开始,789年,唐德宗采纳大臣李泌建议,立此日为中和节,以鼓励农桑。
http://ww3/large/61d72ef4gw1f20xt8nd7lj20hs093mz1.jpg
所谓太阳糕,又称“小鸡糕”,用江米加糖制成,讲究的要加入枣泥、白瓜子仁做馅,然后打上小鸡的红戳(那时的太阳糕不能说买,只能说“请”)。 传说,这是因为太阳每天休息时,都被立在树上的玉鸡打鸣唤醒。到了农耕时代,人们又把公鸡晨啼作为当时的计时方法,因此,这天老北京有了“竖鸡蛋”的传统游戏,即用刚生下不久的鸡蛋在桌子上竖立,谁最早竖起,谁就会拥有一年的好运。
http://ww4/large/61d72ef4gw1f20xtcdktjj20cs07jaah.jpg
春分时鸡蛋容易竖起来,其原理是:春分时地球轴心与其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位置最佳,鸡蛋受力均衡而容易立起来。
此外,烧太阳钱粮、逛太阳宫也是老北京春分常见的民俗活动。但是,不要忘记春分还有一个习俗,就是挨家送春牛图,其图是在红纸或黄纸上印出全年农历节气,并有农夫耕田图案,名曰“春牛图”。而且,送图者都是民间能说会唱的人,边送图边说吉利话,出口成章,皆能押韵,直到主人给钱为止,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作“春官”。
讲了这么多习俗,那春分期间要如何抚慰安放的五脏六腑、七情八脉呢?针对不同的体质,养生也要特别注意。
对于素体虚寒的人
运动能生阳,阳气内动而外宣,则冬寒所伏之阴寒诸邪自散。春分时节,可慢慢地由静养转为运动,让人体阳气随天时而宣畅流利。
艾灸可扶阳,阳气内健而宣散,能祛久年之沉邪痼疾。
平素畏寒之人,或有这那的疼痛、水肿、拘急痉挛等,都可借天时而扶阳。此时温阳,或用艾灸,或用汤药,或借日光而浴,或取温泉而蒸,都有宣通阳气、散寒除痹、化湿祛邪之功。
善补阳者,当于阳中老阳之时以补之。此时阳气渐旺,阴邪渐退,最是治疗万病虚寒的最佳时机。善治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可灸足三里、关元或者神阙诸穴,或用艾柱直接灸,或隔姜灸,或用艾条温灸,或用灸箱,都有扶阳固本之效。
对于阳根不固、虚火上浮的人
需注意使机体阳气升发有度,避免阳气过于开泄升发,出现上火诸症。
春分开始,阳气由升发转变为上浮,这是人会感觉人感之则心阴易伤而心火易浮,出现胸胁烦满、失眠多梦、心慌心悸、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状。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容易出现的疾病是小便红赤淋漓涩痛,眼红干涩羞明流泪,这是气郁上火的表现,一般用桑菊饮或导赤散就能治疗。
对于体质平和之人
精神养生: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
起居养生:要注意添减衣被,“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感冒或风疹等传染病,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可以多晒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饮食养生: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饮食上可多吃姜、葱、荞、韭菜、淮山、枸杞、土豆、椰菜、鸡肉、鲤鱼、鲫鱼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