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花图鉴赏——钓趣

(2010-03-21 15:48:42)
标签:

钩鱼

钓趣

青花

垂钩

箬笠

江南

杂谈

分类: 鉴赏篇

    青花图鉴赏——钓趣
手杆抛杆并用还有杆架(明中期)

江南的春天,梅花谢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春风夹着万物复苏的气息,吹醒了大地,染翠了群山。踏青的人们,足迹留在山野田间。我无意这醉人的美景,高兴的是又到我在乡村野塘展示钓技的时节。

在准备钩具中,看到桌面上从南京建筑工地上拣到的一块块残碗瓷片,上面精美的青花人物画,画面是一老翁钩鱼图。这美妙的钩鱼图,让我的钩瘾更难以控制,真想立刻到塘边支竿抛线。

这幅青花钩鱼图中,老翁稳座一湖石的钩台上,手中握一副手竿,旁边竿架上还架着一副有很长线的抛竿,鱼篓就在身后。头顶上垂下的树枝缀满了叶片,微微的清风正是钩鱼的好时节。老人悠闲得意的神态和整个画面的渲染,让看画的人也进入了宁静乐趣的钩鱼的意境。

这块青花瓷片,胎质坚致,釉面洁白肥厚,青花浓淡有致。画法已采用了明中期常见的勾勒渲染的分水画法,色调浓重,增加了层次感。笔法遒劲有力。人物中的线条纤细流畅,柔和圆润。在我面前这幅幽静如诗的画面,主题突出,讲就意境,用笔挥洒。体现了中国画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画面虽然丰满,却排列错落有致,生动的画面,充满盎然情趣,表现了明代中期景德镇民窑瓷绘艺术高超的水平。

明代工匠把钩鱼的画面留在常用的碗中,可见当时钩鱼活动的盛行。钩鱼无外乎闲情消谴,或饱以饥腹。实际上我国钩鱼的历史悠久,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钩鱼就成为我国人民猎取食物的手段。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的骨制鱼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宋代名画家马远《寒江独钩图》和宋磁州窑白釉黑花童子垂钩枕,元代赵雍《溪山渔隐图》等大量绘画记载了钩鱼妙景。唐代玄真子的《渔歌子》唱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诗中的画意正描写了江南二月桃花讯期,青山绿水白鹭飞舞,一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鱼翁,在烟雨中垂钩,浓浓的钩兴不想返归。这如诗如画的趣文,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钩鱼活动蓬勃发展的历史。

青花图鉴赏——钓趣                   不上钩困了(明中期)

究其兴盛不衰的原因,还是《黄帝内经》讲的好,“精神极欲静”才能健康长寿。实际抄竿中,在观浮标时处于静中,而提竿上鱼时处于兴奋之中,钩鱼对于钩者来讲,起到了精神上的双向调节的作用。钩鱼的乐趣正在于,“一竿在手,杂念全消”。俗话讲钩鱼治百病,道理自然就在其中。

    放下手中的瓷片,整理好钩具和钩友一起上路。到湖岔鱼塘去看浮、提钩,只有提鱼的瞬间,才能体验画中老鱼翁的乐趣。[原创勿转]

                     青花图鉴赏——钓趣                          数数钓几条了(明中期)

                             青花图鉴赏——钓趣                      还是用扑鱼竹篓省劲(明中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