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发现六朝鸟食罐

(2009-12-11 21:29:55)
标签:

鸟食罐

小罐

灰陶

六朝

庄子

南京

杂谈

分类: 六朝风彩

 南京发现六朝时期鸟食罐

 

南京发现六朝鸟食罐

 

    近日,南京建筑工地出土一只六朝时期鸟食罐。口径3、8厘米、高3、2厘米。鼓腹、平收口,腹下内收,小平足可见线切割痕。三角型捏塑系做成单柄,是一只典型的鸟食罐。鸟食罐三角形系,与六朝地层出土的一种双系灰陶小罐的三角系相同,是同一种成型工艺。此鸟食罐的发现,为六朝时期人们养鸟观赏、娱乐的民俗文化提供了新佐证。

    人类养鸟历史悠久。家禽中的鸡实际上就是一种鸟类,被人们驯化后,鸡已逐渐失去飞行能力,成为人类驯化最早的鸟类。早在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进攻印度后,便有将士将印度公主的鹦鹉带回欧洲饲养,可见印度是一个很早就养鸟的国家。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观赏鸟国家之一。庄子在《至乐篇》中,有一段寓言:“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篇寓言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人养鸟。庄子指出养鸟的正确之道是顺应鸟的自然本性,对鸟待以大礼和奏国乐,供以美食,鸟儿只能是受惊吓而死。《李义山杂纂》中说:“至汉而养鹦鹉者纷纷矣”。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写道:“花时寂,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未敢言” 。其中,唐代诗人白居易《鹦鹉》诗是这样写的:“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伎,深藏牢闭后房中。”
  可见早在汉唐时期,人们就已经在喂养鹦鹉等鸟类了。在我国汉唐时期养鸟已是不争事实,但留下的鸟具却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出土最早的鸟食罐,是1973年镇江市丹阳县,大泊公社瓜渚大队东汉永年十三年(公元101年)纪年墓出土的一只黑釉小罐。紫胎黑釉,口径3.5厘米、高3.7厘米。圆唇、直颈、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在罐颈部有对称的两小孔,作穿系之用。唐代鸟食罐只有福建厦门华侨博物馆中一只唐代北方瓷窑烧制的白釉鸟食罐。除 鸟食罐外,其他鸟具几乎无存。

    南京发现六朝时期鸟食罐,填补了汉、唐间鸟食罐的空白,对研究观赏鸟民俗文化有重要意义。南京六朝时期出土的灰陶双系小罐,数量较多,古玩市场时常能见到。这次出土的单系鸟食罐,系的制作工艺与灰陶双系小罐相同,让我们对此类小罐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发现六朝鸟食罐

    灰陶双系小罐一般口径4厘米、高6、7厘米,上鼓腹、下收窄、平底。过去,一直不知其用途,从单系鸟食罐的发现,让我们联想到,很可能是一种大型观赏鸟的鸟食罐。一是两种器物制作工艺相同;二是使用的胎土材料和烧造温度相同;三是同样具备鸟食罐口大、便于固定的特点。灰陶双系小罐腹内较深,便于装更多的鸟食,适用于大型观赏鸟。这种样式的双系小罐还有青瓷制作的,只是数量较少。此次发现的单系小鸟食罐,应是用于小型观赏鸟使用,证明六朝时期观赏鸟已不止鹦鹉类大型鸟了。这类早期的鸟食罐,其貌不扬,具有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应该引起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已发表收藏快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