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吉林行随笔
登上探亲的飞机,心情还是很激动。因不是直达,在天津停了一个多小时,九点飞到下午一点,但比直飞省钱还是值得。没想到一到长春机场,机场地面温度只有十度,对我一身短衣短裤“打击”不小,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衣服,迅速“武装”。
吉林市建设太快,变化太大,非常美丽,是名副其实江城。过去常听老人讲“先有乌拉街,后有吉林市”、“大大乌拉街,小小吉林城”。这次回去正好有时间,决定一探究竟。从吉林市火车站广场边的长途汽车站上车,只需一小时,交通非常方便。到了乌拉街才发现这是一个松花江边非常普通小镇,看不到什么古迹。这里没有出租车,只好找了一个开三轮摩的司机才知道,真正古城在镇西北,和司机商量好车价就直奔古城。
原来乌拉街古城建于公元八世纪,是渤海国屯兵重镇。现在看到的古城,是金代海陵王时期建筑,夯土筑就,周长3532米,城基宽15米、墙高4米、顶宽2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城中建议高台,当地老乡叫“点将台”。明永乐四年在此设“乌拉卫”,万历四十一年,努尔哈赤灭乌拉卫,建立后金政权,养精蓄锐,几年后向中原起兵。清统一中国后,曾把乌拉街方圆五百里定为“本朝发祥圣地”,即龙兴之地。
现在乌拉街镇是康熙四十五年在古城东建的“新城”,由于保护得不好,古建筑已非常少见。在镇里“魁府”古院落旁,见到全镇唯一的古玩店,可惜藏品水平太低,无可淘之物。同时也可看到,东北地区在古玩市场发展方面,确比南方差了许多。吉林市古玩市场也大致相同,寥寥几个地摊,加上八、九古玩店,实在没有什么人气。除了新仿瓷器,连晚清民国都很少见。伪满时期东西到时而可见,买了几只非常便宜青花酒壶,值得一藏。
日本人同样喜欢酒,有他们自己的酒文化。东北冬季喝酒不能不加热,必须使用酒壶便于在热水中加热,各式各样小酒壶就大量产生。随着日本侵略的扩张,生产酒壶的产地也在加大,品种样式不断翻新,可惜的是现在没听说有专人研究这个时期的酒壶?实际有许多需要探讨,比如早期、中期、晚期区分?装饰的种类?生产产地有那些?我认为虽是伪满时期产物,但仍是在国土上生产和使用的,属于中国近代陶瓷史一部分,应整理留给后人。
笔者几只小酒壶,青花发色清淡,虽有民国初年广泛使用的“洋兰”的痕迹,钴料却更纯净优良。从画风上看,“不倒翁”画法有别于汉文化“不倒翁”,很有特色。山水、花卉没骨简画,韵味还是十足,值得欣赏。“金鱼”一瓶似乎时间晚了一点,画工还是很娴熟。博友们遇到类似藏品,如价在几十元不妨收几个玩玩。[原创勿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