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青瓷源地

(2009-09-26 09:50:32)
标签:

青瓷

瓷窑

黑瓷

东汉

朱建明

德清

分类: 鉴赏篇

访

 探访青瓷源地

     上虞窑址瓷片标本

探访青瓷源地

德清窑窑址瓷片

    浙江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瓷器的故乡,青瓷又是最早的瓷器品种之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青瓷从原始瓷到生产工艺成熟瓷器逐步发展,成为浙江地区标志性的工艺产品。在中国古陶瓷收藏中,浙江青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组织部分会员到浙江探访青瓷源地,加深对青瓷源流和发展的感性认识。

    考察第一站是德清窑,在我们的印象中德清是以烧黑瓷著名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中明确指出浙江德清窑“东晋至南朝时期瓷窑,烧制黑釉、青釉器,以黑釉为主”。当德清博物馆朱建明先生带我们看完德清境内“火烧山”窑址和“龙头山”窑址,使大家对德清窑的印象,彻底刷新一把。 

2007年3月到5月,故宫博物院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县文物研究所联合对“火烧山”古窑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已确认为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青瓷窑址之一。此次发掘8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标本,器物造型有罐、簋、鼎、盂、盘及渔网使用的网坠。器物的装饰技法有刻划、模印、贴塑。器物的纹饰有云雷纹、水波纹、几何纹、“S”文。从器物造型、装饰技法、器物纹饰判断,该窑址是一处西周晚期到春秋晚期的青瓷窑址。从地面残存的瓷片看,拉坯工艺、烧造工艺、施釉工艺都已成熟。瓷胎呈灰色,釉水清翠,特别是带纹饰的瓷片都非常精美。随后到“龙头山”遗址,在窑址厚厚的堆积层中,看到的是绿中泛黄的瓷器标本,短流的注子残件表明了这是一处唐代窑址。朱建明先生介绍,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后,先后发现古代窑址近五十处。最早的古窑址可到商代,还有部分西周、春秋战国的窑址。从东汉到隋唐都发现了新窑址,这些窑址的发现证明了德清从早期原始青瓷到唐代,瓷业生产延续不断,使德清成为历史悠久的瓷器产地。

    德清虽然产瓷历史悠久,由于地域的限制,青瓷和黑瓷产量有限,浙江大批量的早期青瓷产在什么地方?李刚先生著的《古瓷发微》中已有明确答案。成熟瓷器于东汉中晚期在浙江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区烧制成功,而且制瓷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在上浦、联江、梁湖、汤浦、皂湖等乡镇先后发现了三十七处东汉窑址。上虞正是我们考察的第二站。

    在上虞首先参观了上虞市博物馆,年轻的章国琛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介绍了馆藏的大概情况。在馆里标本展厅中,我们看到了东汉时期的青瓷标本,以小仙坛和大园坪窑址为主。青绿的釉色,光洁莹润,釉层较厚,玻璃质感强。灰白色的胎,质地致密。从残件中可以看出,器型有碗、盘、钵、洗、罐、虎子、灶等。纹饰也是多样化,弦纹、水波纹、菱格纹、网格纹等,系上有叶脉纹,部分器物上貼塑铺首。从纹饰和器型上看,与东吴和西晋的器物几无差异,如不标明是东汉青瓷,绝对不敢相信。在这些青瓷面前,让许多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考察队员又是一次“震动”,大家迫不及待地赶到小仙坛遗址。带我们参观的考古所马所长讲得好,不到小仙坛,感受不到早期青瓷的魅力。小仙坛遗址是国家级保护遗址,早在1977年朱伯谦等陶瓷专家就对该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取证,并对瓷片做了科学测定,得到了“达到标准瓷器”的结果。使小仙坛窑址被世界公认为“最早的青瓷窑址”。2003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上虞市博物馆、上虞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小仙坛遗址附近的大园坪东汉青瓷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资料将使我们对东汉晚期青瓷,有了更深一步认识。特别是青瓷和黑瓷同窑烧造,说明了早期黑瓷与青瓷,在瓷器研究中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东汉成熟青瓷的出现,对研究我国陶瓷史有着重大意义。对高古青瓷的鉴赏和收藏,也是一个挑战。在现存的早期青瓷中就有东汉的青瓷,怎样认识它?还需要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考察中我们还参观了上浦帐子山东吴窑址和唐、宋窑址。上虞已有1000多年的烧造历史,发现从东汉到宋代的400多处窑址,这些遗存完美地诠释了越窑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的地位。

    这次考察的最后一站是慈溪,也是第二次到这参观。到慈溪不到上林湖,等于没到慈溪,我们自然首选上林湖遗址。到了上林湖荷花芯窑址才发现,与几年前已大不一样。原来偏僻、荒凉。现在是人织如潮,已是度假旅游胜地。上林湖环湖20余里的沿湖山边上,遗存120处从汉到宋的古窑址,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馆”之称。特别是秘色瓷产地的特殊地位,已让队员们把沸沸人声抛于脑外,认真地听慈溪博物馆副馆长严宝如先生介绍上林湖的青瓷历史。了解了历史还需看实物,最直观的还是到慈溪市博物馆参观。馆藏非常丰富,早期青瓷制作成熟、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东吴、两晋、南朝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唐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装烧技术的改进,匣钵的普遍使用,是越窑瓷器面貌焕然一新。晚唐五代作为官窑性质的上林湖,秘色瓷已成贡品。北宋胎体轻巧,质地细腻,符合社会审美观的各种技法形成的纹饰图案,把越窑青瓷艺术推向了顶峰。

    参观中收获最大的是宋代展厅中,两展柜中不起眼的标本。正是被称为“南宋余姚官窑”标本。20世纪80年代,考古调查发现,在慈溪低岭头、开刀山一带南宋窑址中,遗存着灰胎乳浊厚釉的祭祀用盘、香炉、瓶、花觚等残片。正如史料《中兴礼书》的记载,表明这些窑是从绍兴元年(1131年)开始受朝廷之命,由越州(绍兴府)监控烧造的宫廷用瓷窑。残片一部分为厚釉青瓷,酷似汝窑厚釉青瓷、部分与郊坛下官窑厚釉青瓷相仿、还有一部分施透明薄釉的青瓷,有耀州青瓷风格。可见北宋汝官窑对南宋各窑的影响,及文化和技术传承造就了中国古陶瓷源远流长的历史。[原创勿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