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特色的六朝瓦当
标签:
六朝纹饰云纹瓦当边轮莲花 |
分类: 六朝风彩 |
别具特色的六朝瓦当
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就开始使用瓦当,战国多种纹饰在瓦当上的装饰,形成了最初的瓦当艺术。秦和两汉代瓦当造就了瓦当艺术一个高峰。六朝瓦当虽失去了秦汉瓦当的富丽堂皇,富于变化的生机,却仍是瓦当历史长河中的一环,由于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定格,六朝开放性的思想影响,使六朝瓦当形成自己的魅力。近日,得到南大教授贺云翱先生赠予的《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一书,看后收获颇深。过去对六朝瓦当并不在意,没想到它对六朝都城的分析,有着更深层的含义。正如贺先生书中所述:“它具有了代表国家礼仪制度、统治阶级思想意识、时代精神,甚至还反映城市功能分区和不同区域文化传播过程的特定价值”。当然,它也是“民间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工艺再现。
贺先生对六朝瓦当的分析,是从南京城区出土的分布、出土地层的情况、六朝前期瓦当纹饰的影响、六朝周边地区瓦当出土的比照、当时思想流派和文化艺术对瓦当的渗透,作了详尽描述,勾画出了六朝瓦当分期、类别、时代风貌的轮廓。对六朝瓦当在学术史上几乎长期空白的局面,开创了先河。笔者在南京捡瓷片近十年,手头已也有几片六朝瓦当,借此机会向读者介绍一、二。
六朝瓦当从纹饰上分主要有四种:云纹瓦当、人面纹瓦当、兽面瓦当和莲花纹瓦当。
“云纹瓦当”属于东吴至西晋时期,是东汉云纹瓦当的延续,其主要特点,面轮内缘有一周锯齿状纹饰和用三条短线分割四个云纹的扇面区域。“云纹瓦当”在南京出土数量不多,云的纹饰有不同的变化。
“人面瓦当”时期在东吴至西晋,“人面”是最主要的特征,部分瓦当面轮内缘也有一周锯齿状纹饰。“人面瓦当”出土数量不多,但“人面”变化却很多,喜、乐、悲、怒,出自六朝工匠之手的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复杂的表情变化,似乎在向今人述说着什么?“人面瓦当”在中国瓦当史中,是瓦当纹饰独特的罕见品种,他除了用线条表现外,鼻部、眼部、面部采用块状造型来描绘,使瓦当纹饰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它的突然出现,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人面纹饰产生之谜,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正因为“人面瓦当”的独特性,受到了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注意。据笔者调查,南京市收藏爱好者收藏的“人面瓦当”约有十几面,市面上很难见到,价位都在千元左右,但没人愿转让。随南京市区内的六朝主建筑区域的开发、建设基本完成,“人面瓦当”的出土将更为稀见。
“兽面瓦当”时期在东晋至南朝,兽面纹饰的不同,有早、中、晚之分。特点是纹饰变化最多,基本用线条勾划图案。瓦当面低于边轮,出土数量大、品种多。其兽面明显为虎面型的最具特色。
“莲花瓦当”是六朝时期瓦当出土数量和品种最多的,《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一书中认为,它的使用时期在东晋晚期到南朝晚期。笔者认为在秦代已出现莲花瓦当,随汉代佛教文化传播的扩大,莲花瓦当继续使用不足为奇。从一般情况看莲花瓦当的使用应贯穿整个六朝时期,这需要出土资料进一步证明。
六朝瓦当的共同特点有三:一是泥料淘洗精炼,烧造火候到位,瓦面图案采用模印成型;二是瓦边轮廓宽、厚,瓦面图案面低于边轮;三是纹饰善用线条描述,边轮与图案之间有齿状纹饰间隔。
六朝瓦当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随着出土资料的不断丰富,对于六朝瓦当的烧造、分类、断代能更加细分研究,会出现新的研究热潮。由于六朝瓦当的特殊性,在研究和收藏方面,也会引起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注意,为它们的古文化和艺术留传拓展新的天地。[原创勿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