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欣赏: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2009-09-09 11:35:22)
标签:

在一个地铁车站

意象

枝条

花瓣

庞德

春光里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

            附陈静新修改的《菊》
    早晨上班的路上,想起美国意象派诗歌大师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来,想到妙处,又不禁再次叹服!庞德的这首代表作,我在学生时代就曾学习过,十多年来,读了也该有二百多遍了,试问有谁的一首诗歌能经得起两百遍的阅读,却又不曾感到厌烦,甚至每读一遍都有让人“折腰”的感觉?
    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首先看英文原诗: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从英语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行诗干净利落,简洁而又寓意丰富,再看几种翻译:
 译文1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在一个地铁车站〉)


  译文2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郑敏译〈巴黎某地铁站上〉)


  译文3
  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人脸,
  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辜正坤译〈在地铁车站〉)

    陈静认为,这些翻译都不好,都有点小问题,翻译应该是越简洁越好。我始终倡导能用一个字表达就不用两个字。首先几个翻译版本里,用词就不准确,“幽灵般闪现”,应该是错译,没有理解庞德的诗意。
    据庞德在讲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时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可见,诗中表达的是美的含义,而“幽灵”一词具有“神秘”、“不可测”、甚至“恐怖”的意思,破坏了整首诗的美感。另外 black bough翻译为“黑色树枝”是对的,但诗歌翻译就该简练一些,直接翻译为“黑枝”,读者自然明白,不用翻译为“黑枝条”,多一个字都不好!此外“花瓣”不用加上量词,英文原词是复数形式,但翻译汉语时不需要强调,直接翻译“花瓣”就可以,至于是几朵,甚至许多朵,那由读者去想象。


    陈静翻译:
  人群中闪现的这些面孔,
 (或:这些面孔在人群中闪现)
  湿漉漉黑枝上的花瓣。


   陈静认为,这应该是最经典的翻译了,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翻译的人应该都充分理解了英语原诗,恐怕对现代汉语诗理解不够深)
   就是这样短短两句诗,许多人却不曾理解,也不知道妙在何处,美在何处?先来看一段解析:
   诗的上下两行,分别呈现了两组互相对应的意象。一是地铁车站的人群中,突然呈现的美丽面孔;二是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花瓣。这两行诗句之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比喻关系,而是两组意象之间的相互叠加的关系。把这两组意象吸引在一起的力量,是诗人的直觉,它使两组意象在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迸溅出诗的火花,产生深刻的意味。庞德自己说它是“一刹那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整一年,诗人先后写出了两首与此内容有关的较长的诗,都被他毁掉了,最后写定这首小诗。也有人认为是删定后只留下这两行。这里"人群中这些面孔"是现实意象,"人群"是"面孔"的背景;"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是想象意象,"枝条"成为"花瓣"的背景。前一个意象是现实的,后一个意象是虚无的,创造的。前后两句是比喻关系,后一句前可以加"像""犹如"一类的词语。第二句是来诠释第一句的,即把人群暗喻为湿漉漉的枝条,把这些面孔喻为花瓣。(引用百度搜索的文字)
    陈静来简单谈谈个人感受:
   要充分理解这首诗,最好懂英语,因为任何翻译都要打一定折扣,此外最关键的是,一定要有坐地铁的经历,如果没有做过地铁,陈静建议去体验体验。
   诗歌名已经说的很清楚:在一个地铁车站,内容是,庞德在乘地铁看到的几张漂亮面孔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欧洲的地铁车站一般来去匆匆,或许是复杂、拥挤、闷热的场所,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都有,让人感到压抑。在灰暗的地方,独在异乡的庞德或许正昏昏沉沉,突然看到一个漂亮小孩的脸庞,一会又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让人精神一振,神清气爽!庞德觉得这些漂亮的面容就如雨后黑枝头上光鲜、美丽的花瓣,清新又可爱。
   庞德为何要用black一词呢?这里的黑不是指“伸手不见五指”,地铁一般都是比较灰暗的,尤其是二三十年代欧洲的地铁。庞德将几张光亮的面孔“叠加”在黑色枝条上,形成了强烈对比,更加突出“面孔”的漂亮、可爱!这是庞德在“一瞬间的黑中产生的美丽形象和强烈感情喷发的复合”!
   这就是大师的水平!在所有现代汉语诗歌中,目前陈静没有看到有谁的两句诗(不是指整个诗歌成就)能与庞德的这两句相比,甚至在世界诗歌中也找不到类似的两句诗!有些人写了二万行诗都不及这两句。不服不行,大师就是大师!陈静认为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是前无古人的作品,恐怕后无来者!庞德名列世界诗人行列,当之无愧!(中国的诗人中,能名列世界诗人行列中恐怕只有李白和杜甫)
  庞德的这两句诗能模仿吗?陈静觉得不能,比如我多年前模仿了一首《野鸭》,就很失败(当时还洋洋自得)。

 
     再来欣赏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人群中闪现的这些面孔,
     湿漉漉黑枝上的花瓣。
 
   第二百零一遍读《在一个地铁车站》,我灵感又来了,想到自己改了二十遍准备赠人的《菊》:(见陈静博文《写菊赠人》)
           

      松眉染满霜白,蓝色的蝶

      躲在残花里偷偷哭

      故人幽幽,

      从春光里闪出美丽的面庞
 
  前两句是渲染气氛,间接表现菊花的傲骨风霜的品格。但这种赞美的写法前人已经写了很多了,按我处的当时情况,是不符合的。(我在上海,上海的菊花开得较早,我没看到“风霜里”有菊花,不要因为赞美而故意写假诗)立即修改:


        《菊》
    开在黄昏后的这一朵菊花:
    幽幽故人,从春光里闪出的美丽面庞。

 

   虽然修改后依然有“模仿”庞德的痕迹,但比原作好多了!当然,还是不能和庞德的诗相比!他是世界诗歌大师,《在一个地铁车站》“写”了一年多。
           陈静 2009-9-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孤独的割麦女
后一篇:干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