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淮海中路的喧嚣,一脚踏入宋庆龄故居的铁门,瞬间被满院的绿意裹住。盛夏的香樟树冠如伞,将阳光滤成细碎的金斑,落在青灰色的石板路上,也落在那栋爬满藤蔓的西式洋房上——这里没有城市的浮躁,只有岁月沉淀后的宁静。
坐落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宋庆龄故居,以其主楼白色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风格引人注目。楼前的宽敞草坪与楼后的繁盛花园相映成趣,周围樟树的苍翠环绕更是增添了一份优雅与宁静。
故居以欧式建筑风格闻名,周围环境优雅宁静,是宋庆龄生活与情感的见证。是她一生中“家的记忆与国的情怀”的交织之地。她深情地称这栋洋房为“可爱的家”。
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烟囱。
步入主楼,时光仿佛按下了慢放键。客厅里的深色木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墙上挂着她与各国友人的合影,玻璃柜中陈列着她生前使用过的钢笔、眼镜和书籍。最让人驻足的是窗边的书桌,台灯依旧保持着倾斜的角度,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拍摄时只用自然光捕捉这份静谧,生怕惊扰了空气中流淌的岁月痕迹。
泛黄的旧照片以及她钟爱的艺术品,都静静诉说着她的往日故事。
二楼的卧室,那沙发、茶几,甚至是角落里的八音钟,都透露出孙中山先生的生活气息。卧室中,那三件藤制家具——一张床、一个五斗橱、一只圆桌,都是宋庆龄的父母为她准备的嫁妆。这些家具陪伴了宋庆龄长达数十年的时光,见证了她的许多重要时刻。
下楼沿着小径往前走,最先撞见的是楼前的草坪。几株修剪整齐的灌木围着一方石桌,石凳上仿佛还留着昔日的温度。据说宋庆龄先生常在这里接待友人,或是伴着花香阅读。洋台的圆顶、绿藤蔓与草坪的鲜绿形成层次,风过时,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轻声讲述过往的故事。
后院的花园更显清幽。一架紫藤萝早已谢去繁花,却仍以浓密的枝叶遮蔽出一片阴凉。角落的古井旁,几株月季开得正艳,红色的花瓣映着青砖,格外雅致。我蹲下身,将白色长椅与花木纳入镜头,画面里既有老建筑的庄重,又有自然的生机,恰如宋庆龄先生兼具力量与温柔的一生。
以竹篱的围墙为背景,院中的香樟树,树影婆娑间,相邻洋房的轮廓愈发清晰。
故居的前门,有多少名人、要人的汽车曾在这儿停下过
失去主人的卧车和鸽子笼
此行拍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份藏在绿荫里的敬意——这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寸草木,都在默默诉说着一位伟大女性的家国情怀,也让每一个到访者,在时光的秘境里,读懂了何为信仰与坚守。
故居对面的淮海中路1818弄1-8号是“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启航旧居。建于1934年,是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
该建筑群由8幢法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组成,住宅行列式排列。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南立面入口前凸,底层为门廊,以爱奥尼克式柱支承。二层为阳台,立花式铸铁栏杆。
杜重远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97号,是一幢梧桐香樟围绕着的地中海风格花园洋房。杜重远,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在推动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日、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中有过重要贡献。一栋不能被忘却的红色基因别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曾担任国民党重庆行辕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的何应钦,来上海时就居住在淮海中路1634号这幢花园洋房内。
旧居为砖木结构,前后两幢连体,前幢建筑高台基,左侧略内收,平房。沿着别墅转一圈,可以看到其南北两部分建成错层式的,即南面是办公室和会客厅,室内层高空旷,而北面是卧室,隐蔽私秘的色彩很浓。
位于淮海中路2068号的登云公寓,是一座仿法国城堡式的建筑,建于1929年,是当时淮海路上的第一高楼。这座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贴有泰山面砖,内部则采用钢窗、木门和木地板。最初这座建筑被称为“又斯登公寓”,建成后主要住户为外侨和商贾。解放后,建筑名称改为“登云公寓”,主要居住人群为离退休干部、医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京剧名家童芷苓和文化名人熊十力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位于淮海中路还有上海图书馆和复旦中学
【上海】走进宋庆龄故居的时光秘境
穿过淮海中路的喧嚣,一脚踏入宋庆龄故居的铁门,瞬间被满院的绿意裹住。盛夏的香樟树冠如伞,将阳光滤成细碎的金斑,落在青灰色的石板路上,也落在那栋爬满藤蔓的西式洋房上——这里没有城市的浮躁,只有岁月沉淀后的宁静。
坐落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宋庆龄故居,以其主楼白色砖木结构的欧式建筑风格引人注目。楼前的宽敞草坪与楼后的繁盛花园相映成趣,周围樟树的苍翠环绕更是增添了一份优雅与宁静。
故居以欧式建筑风格闻名,周围环境优雅宁静,是宋庆龄生活与情感的见证。是她一生中“家的记忆与国的情怀”的交织之地。她深情地称这栋洋房为“可爱的家”。
整体仿船形,绿色木窗上装饰着帆船和铁锚图案,屋顶烟囱亦仿轮船烟囱。
步入主楼,时光仿佛按下了慢放键。客厅里的深色木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墙上挂着她与各国友人的合影,玻璃柜中陈列着她生前使用过的钢笔、眼镜和书籍。最让人驻足的是窗边的书桌,台灯依旧保持着倾斜的角度,仿佛主人只是暂时离开。拍摄时只用自然光捕捉这份静谧,生怕惊扰了空气中流淌的岁月痕迹。
泛黄的旧照片以及她钟爱的艺术品,都静静诉说着她的往日故事。
二楼的卧室,那沙发、茶几,甚至是角落里的八音钟,都透露出孙中山先生的生活气息。卧室中,那三件藤制家具——一张床、一个五斗橱、一只圆桌,都是宋庆龄的父母为她准备的嫁妆。这些家具陪伴了宋庆龄长达数十年的时光,见证了她的许多重要时刻。
下楼沿着小径往前走,最先撞见的是楼前的草坪。几株修剪整齐的灌木围着一方石桌,石凳上仿佛还留着昔日的温度。据说宋庆龄先生常在这里接待友人,或是伴着花香阅读。洋台的圆顶、绿藤蔓与草坪的鲜绿形成层次,风过时,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轻声讲述过往的故事。
后院的花园更显清幽。一架紫藤萝早已谢去繁花,却仍以浓密的枝叶遮蔽出一片阴凉。角落的古井旁,几株月季开得正艳,红色的花瓣映着青砖,格外雅致。我蹲下身,将白色长椅与花木纳入镜头,画面里既有老建筑的庄重,又有自然的生机,恰如宋庆龄先生兼具力量与温柔的一生。
以竹篱的围墙为背景,院中的香樟树,树影婆娑间,相邻洋房的轮廓愈发清晰。
故居的前门,有多少名人、要人的汽车曾在这儿停下过
失去主人的卧车和鸽子笼
此行拍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份藏在绿荫里的敬意——这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寸草木,都在默默诉说着一位伟大女性的家国情怀,也让每一个到访者,在时光的秘境里,读懂了何为信仰与坚守。
故居对面的淮海中路1818弄1-8号是“世界船王”包玉刚的启航旧居。建于1934年,是中国建业地产公司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
该建筑群由8幢法式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组成,住宅行列式排列。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南立面入口前凸,底层为门廊,以爱奥尼克式柱支承。二层为阳台,立花式铸铁栏杆。
杜重远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97号,是一幢梧桐香樟围绕着的地中海风格花园洋房。杜重远,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在推动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日、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中有过重要贡献。一栋不能被忘却的红色基因别墅。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曾担任国民党重庆行辕主任、行政院国防部长、行政院院长等要职的何应钦,来上海时就居住在淮海中路1634号这幢花园洋房内。
旧居为砖木结构,前后两幢连体,前幢建筑高台基,左侧略内收,平房。沿着别墅转一圈,可以看到其南北两部分建成错层式的,即南面是办公室和会客厅,室内层高空旷,而北面是卧室,隐蔽私秘的色彩很浓。
位于淮海中路2068号的登云公寓,是一座仿法国城堡式的建筑,建于1929年,是当时淮海路上的第一高楼。这座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贴有泰山面砖,内部则采用钢窗、木门和木地板。最初这座建筑被称为“又斯登公寓”,建成后主要住户为外侨和商贾。解放后,建筑名称改为“登云公寓”,主要居住人群为离退休干部、医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京剧名家童芷苓和文化名人熊十力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位于淮海中路还有上海图书馆和复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