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百年建筑的光影约会

2025-10-17 16:45:12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武康大楼的尖顶,我便攥着相机走进了这条藏满故事的路。不同于商圈的热闹,武康路的晨是安静的,梧桐叶上的露珠还没干透,老建筑的砖瓦在柔光里泛着温润的色泽,像在轻声邀约一场与时光的对话。

最先驻足的自然是武康大楼。站在路口45度角望去,这座“船型”建筑的线条格外舒展,米白色墙面爬着浅绿的藤蔓,复古的落地长窗里偶尔映出行人的剪影。蹲下身调整焦距,让梧桐枝桠恰好框住大楼的穹顶,按下快门的瞬间,风卷着落叶飘过镜头,竟为这张静态的照片添了几分灵动——原来百年建筑也会与秋风互动。

武康大楼位于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汇处,处于上海市中心黄金地段。外形犹如一艘巨型航船,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其外立面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清水红砖与斩假石墙面搭配,券廊样式的“骑楼”、转角处出挑的阳台、山花装饰等细节,尽显典雅与精致。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

在六七十年代,这里曾是“跳水池”的代名词,见证了上海的潮流变迁。如今,武康大楼已成为现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日均吸引着12万的游客前来打卡,其流量之高,堪称顶级网红。

武康大楼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由邬达克设计,以三角形地块的独特造型,展现了法式文艺复兴的风格。在民国时期,孔家“二小姐”曾是这里最大的房东,吸引了众多名人、名流前来居住。建成后的18年内,这里竟无中国人居住,而在95年的漫长岁月里,它更换了五次名字,每一段历史都充满了故事。

自1945年以后,武康大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入住。众多知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如秦怡、赵丹、吴茵、王人美、郑君里、上官云珠以及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都曾在这座大楼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因此,武康大楼无疑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人聚集地”。 大楼见证了名人的居住历史,曾是名流汇聚之地,是上海文化潮流的一部份。

武康大楼其实分为新楼和老楼,虽然只相差了6年,但感觉完全不一样。老楼的面积比较小,而新楼则相反。大部分曾经入住过的名人都是住在新楼里的。

沿着路边的石板路往前走,转角处一栋红砖洋房突然撞入视野。深褐色的木门配着铜制门环,门楣上的浮雕虽有些褪色,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门前的老邮箱上,“武康路XX号”的字样被岁月磨得发亮,我试着从斜上方拍摄,让阳光在红砖上投下交错的光影,恰好与邮箱的金属光泽形成对比,画面瞬间有了层次感。

该路辟筑于1907年,原名福开森路,以曾任上海南洋公学监员的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194310月改名武康路武康路129号,德利那齐宅,蝴蝶结阳台(当下放了几株向日葵)所在,也由邬达克1929年设计,砖木结构,西班牙风格,建筑平面近似梯形。原主人为上海意大利商会主席德利那齐。米黄色墙面点缀着半圆形券门,右侧小巧灵动的茱丽叶阳台总是引得人们驻足留念。现为民居。

武康路210号洋房的罗密欧阳台,正好和武康路129号的蝴蝶结阳台遥相对望,被网友戏称为是“罗密欧阳台”和“朱丽叶阳台”。一栋西班牙式花园住宅,由东亚建业公司于1923年设计建造,20158月被列为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建筑采用红瓦坡顶、浅黄色水泥拉毛外墙等典型西班牙风格元素,东南角半圆形阳台因形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场景被誉为"罗密欧阳台" 。该建筑现存三层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80平方米,现作为住宅小区使用。

武康庭由武康路374号、376号、378号三条弄堂串联而成,形成ㄇ字型的巷弄。376号建于1928年,清水红砖外墙,人字坡红瓦屋顶,是原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郭泰祺的私宅,解放后一度作为超声波仪表厂和长江计算机厂的办公用房。

武康路395号,上影演员剧团,建于1926年,巴洛克式花园住宅。文化、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北平研究院镭学所、药学所、世界社和世界中小学等曾在此办公。

武康路394396398号,1941年建造,近代欧陆风格联立式住宅,为三层砖木结构。这是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十分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筑,带有细小粗糙质感的外墙是水泥拉毛纹理,门廊和窗洞多为圆拱形,门或窗有特制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现为民居。

武康路390号,一座地中海式花园住宅,1932年建造,曾经是意大利驻沪总领事府邸,解放后至今是上海汽车总部所在地,这里曾经诞生了我国第一辆国产轿车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桑塔纳轿车。

武康路393号南楼,是一幢西式古典主义花园住宅,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其后另有增扩。这里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的寓所,也是孙中山先生多次停留的场所。这座建筑见证了辛亥革命时期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交往。

密丹公寓,这座位于武康路与湖南路街角的历史建筑,自1931年建成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它的名字“密丹公寓”取自英文Midget Apartments(迷你公寓)的音译,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座建筑的精致与小巧。

武康路278号,一栋米黄色的建筑静静矗立,它就是思贤楼。这个名字取自世界学校的校友、著名书法家韩家鳌,意为“缅怀先贤”。这栋楼原本是世界学校的校史楼,由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等人于1963年创办。思贤楼的原址是贝祖贻的住宅。贝氏家族昌盛了17代,拥有上海千套房产,后代多上哈佛。贝祖贻的儿子贝聿铭更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1974年4月,包括贝聿铭在内的一行15人组成的美国建筑师代表团访华。自1935年离开上海,40年后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贝聿铭除了走亲访友,还去了让他魂牵梦绕的武康路278号。

踩着梧桐碎影走进湖南路,车轮碾过沥青路面的声响都似被滤去几分。这里没有外滩的喧嚣,也少了武康路的拥挤,只有老建筑们以砖瓦为笔,在岁月里写满故事。

湖南别墅位于湖南路262号,是原法租界区域内一栋法式风格独栋别墅。该建筑曾为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居所。

1962年,中日文化交流迎来了新的篇章。为了接待访华的日本电影界人士,上海电影局决定为赵丹更换住处。赵丹便搬入了湖南路8号的3楼,而楼下2层则是著名音乐家孟波的住所。湖南路8号这栋住宅,竣工于1948年,以其简洁明快的建筑风格和清新的外观,成为了当时上海的一处文化地标。赵丹一家从1962年至1979年,一直居住在这里。

那些砖瓦间的纹路、窗棂上的雕花,不仅是镜头里的风景,更是上海烟火气里的岁月沉淀——此行摄下的不仅是照片,更是一段被时光温柔包裹的记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