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沿着扶梯缓缓而下,每一层都通往更深幽之处,地宫的深邃之感愈发强烈。一踏入楼道,便被其奢华气息深深震撼。如此富丽堂皇的装饰,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也难怪其造价会如此之高。
深入地下五层,便到了千佛殿了,也叫供奉佛顶骨舍利的“舍利大殿”。这里的氛围与禅境大观截然不同,更显肃穆与神圣。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联想到那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中央的舍利塔,高度达到了21.8米,佛教认为建塔如建佛,它代表的是大日如来,在塔刹部分有一个直径1.5米的水晶牟尼宝珠。周围环绕着八只口衔璎珞的金翅大鹏鸟,往下是倒锥形的相轮,一共有13层,代表了佛教当中的13重天,也代表了从菩萨修行到佛的13个阶段。
下面还有倒扣的覆体,采用的是掐丝珐琅的工艺,即景泰蓝。在它的周围供奉着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与佛祖最亲近的四位菩萨,被称之为四波罗蜜菩萨。
最后塔基的部分镇守着四大金刚,通常所说的四大天王。真的是精美绝伦,太壮观了!
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舍利大塔工艺精湛,塔身通体以锡青铜铸胎锻造,表面鎏金,塔内装饰运用了雕塑、錾刻、掐丝珐琅、水晶琉璃、宝石镶嵌等数十种传统工艺,结合激光投影等技术手段,融佛理与艺术于一炉,形制上精美绝伦,义理上庄严殊胜。据说塔内供奉着当世仅存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其实舍利就在我们的脚下,地下6层进行供奉,一年只开放21天。
在公元1011年,印度高僧施护把这枚舍利带到了南京,存放于长干寺,也就是今天的大报恩寺。在2008年考古专家对这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鼎古舍利才得以盛世重光。
那舍利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我们眼前的这个“光学全息影像”就是它放大后的样子。它的周长达到35厘米,直径10厘米,发现表面有很多五彩缤纷的颗粒状,这个就是舍利子,而一整块称之为舍利。
我跟着人群缓缓绕行,看着塔前点燃的酥油灯明明灭灭,忽然想起史料里记载的“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此创牛头禅”,千年前的晨钟暮鼓与如今的静谧庄严在此刻重叠,让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
环顾四周,全是大片大片的金色、暗红色和黄色,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呈现佛教神圣场景,在上下左右前后,共有1343尊菩萨的造像,处在其中,仿佛就置身于一个佛国世界。大殿的墙壁由深棕色的木材与金色的金属构件组成,层层叠叠的拱门像一道道通往信仰的门扉,每一道拱门上都雕刻着精美的佛教图案,从莲花到飞天,每一笔都细腻得仿佛能透出虔诚。
舍利大殿外围设有两圈回廊:一圈位于地下五层(万佛廊),另一圈位于地下四层(千佛廊)。这些回廊陈设着数千个佛像雕塑和佛教故事画像,通过金属、陶瓷、漆画、木雕等多种材质展现中国及印度佛教文化、佛陀本生故事与舍利文化。
大殿外环形长廊设有56个飞天菩提门,象征佛陀无量智慧,门上雕刻着佛教故事图案,与娑罗穹顶设计相呼应,形成内外贯通的宗教艺术空间。推门而入,又是一番大千气象。
置身于舍利大殿,能深切地体会到佛国天宫的无比美妙与舍利供养的庄严神圣,更能领略到当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绚丽多彩。
站在飞天菩提门内包厢里,俯看大殿里芸芸众生,当轻歌曼舞演绎着释迦牟尼的涅槃,我分明看到芸芸众生生活的艰辛;在真金白银塑造出的舍利圣塔下,我却听见山间小庙木鱼声声……
在这儿颠覆了我对传统寺庙的认知,满眼是数不清的佛,却没有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却感受不到善男信女的虔诚。
这是我看见的最漂亮最豪华的寺庙,没有之一。用超出想象的奢华,编织出佛界的虚拟现实;用数不清的金钱,堆积出西方的极乐世界。
走出佛顶宫时,已是傍晚。夕阳将“袈裟”的青铜板染成了暖金色,远处的佛顶塔在暮色中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钟声偶尔从塔中传来,悠远而宁静。
回望这座从矿坑中“重生”的建筑,我忽然明白,它不仅是一座供奉舍利的宫殿,更是一场关于“新生”的隐喻——废弃的矿坑因信仰而焕发生机,千年的舍利因守护而延续光芒,而我们这些来访的人,也在这场与佛、与时光的对话中,收获了一份内心的平静。
下山的路上,山间的风依旧轻柔,只是此刻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来自矿坑深处的、沉甸甸的感动。
【南京】恍如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我沿着扶梯缓缓而下,每一层都通往更深幽之处,地宫的深邃之感愈发强烈。一踏入楼道,便被其奢华气息深深震撼。如此富丽堂皇的装饰,确实令人叹为观止,也难怪其造价会如此之高。
深入地下五层,便到了千佛殿了,也叫供奉佛顶骨舍利的“舍利大殿”。这里的氛围与禅境大观截然不同,更显肃穆与神圣。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联想到那一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殿中央的舍利塔,高度达到了21.8米,佛教认为建塔如建佛,它代表的是大日如来,在塔刹部分有一个直径1.5米的水晶牟尼宝珠。周围环绕着八只口衔璎珞的金翅大鹏鸟,往下是倒锥形的相轮,一共有13层,代表了佛教当中的13重天,也代表了从菩萨修行到佛的13个阶段。
下面还有倒扣的覆体,采用的是掐丝珐琅的工艺,即景泰蓝。在它的周围供奉着文殊、普贤、观音和地藏与佛祖最亲近的四位菩萨,被称之为四波罗蜜菩萨。
最后塔基的部分镇守着四大金刚,通常所说的四大天王。真的是精美绝伦,太壮观了!
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舍利大塔工艺精湛,塔身通体以锡青铜铸胎锻造,表面鎏金,塔内装饰运用了雕塑、錾刻、掐丝珐琅、水晶琉璃、宝石镶嵌等数十种传统工艺,结合激光投影等技术手段,融佛理与艺术于一炉,形制上精美绝伦,义理上庄严殊胜。据说塔内供奉着当世仅存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其实舍利就在我们的脚下,地下6层进行供奉,一年只开放21天。
在公元1011年,印度高僧施护把这枚舍利带到了南京,存放于长干寺,也就是今天的大报恩寺。在2008年考古专家对这片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鼎古舍利才得以盛世重光。
那舍利到底长什么样子呢?我们眼前的这个“光学全息影像”就是它放大后的样子。它的周长达到35厘米,直径10厘米,发现表面有很多五彩缤纷的颗粒状,这个就是舍利子,而一整块称之为舍利。
我跟着人群缓缓绕行,看着塔前点燃的酥油灯明明灭灭,忽然想起史料里记载的“贞观年间,法融禅师在此创牛头禅”,千年前的晨钟暮鼓与如今的静谧庄严在此刻重叠,让人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畏。
环顾四周,全是大片大片的金色、暗红色和黄色,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呈现佛教神圣场景,在上下左右前后,共有1343尊菩萨的造像,处在其中,仿佛就置身于一个佛国世界。大殿的墙壁由深棕色的木材与金色的金属构件组成,层层叠叠的拱门像一道道通往信仰的门扉,每一道拱门上都雕刻着精美的佛教图案,从莲花到飞天,每一笔都细腻得仿佛能透出虔诚。
舍利大殿外围设有两圈回廊:一圈位于地下五层(万佛廊),另一圈位于地下四层(千佛廊)。这些回廊陈设着数千个佛像雕塑和佛教故事画像,通过金属、陶瓷、漆画、木雕等多种材质展现中国及印度佛教文化、佛陀本生故事与舍利文化。
大殿外环形长廊设有56个飞天菩提门,象征佛陀无量智慧,门上雕刻着佛教故事图案,与娑罗穹顶设计相呼应,形成内外贯通的宗教艺术空间。推门而入,又是一番大千气象。
置身于舍利大殿,能深切地体会到佛国天宫的无比美妙与舍利供养的庄严神圣,更能领略到当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绚丽多彩。
站在飞天菩提门内包厢里,俯看大殿里芸芸众生,当轻歌曼舞演绎着释迦牟尼的涅槃,我分明看到芸芸众生生活的艰辛;在真金白银塑造出的舍利圣塔下,我却听见山间小庙木鱼声声……
在这儿颠覆了我对传统寺庙的认知,满眼是数不清的佛,却没有晨钟暮鼓、香烟袅袅。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却感受不到善男信女的虔诚。
这是我看见的最漂亮最豪华的寺庙,没有之一。用超出想象的奢华,编织出佛界的虚拟现实;用数不清的金钱,堆积出西方的极乐世界。
走出佛顶宫时,已是傍晚。夕阳将“袈裟”的青铜板染成了暖金色,远处的佛顶塔在暮色中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钟声偶尔从塔中传来,悠远而宁静。
回望这座从矿坑中“重生”的建筑,我忽然明白,它不仅是一座供奉舍利的宫殿,更是一场关于“新生”的隐喻——废弃的矿坑因信仰而焕发生机,千年的舍利因守护而延续光芒,而我们这些来访的人,也在这场与佛、与时光的对话中,收获了一份内心的平静。
下山的路上,山间的风依旧轻柔,只是此刻我的心里,多了一份来自矿坑深处的、沉甸甸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