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里兰卡中部的丹布勒小镇,隐匿着一处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瑰宝——丹布勒石窟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斯里兰卡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被誉为斯里兰卡的宗教“敦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当我来到山脚下,一座由日本捐助修建、具有现代风格的狮子口造型建筑首先映入眼帘,屋顶上那尊巨大的金佛像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当地人亲切地称这里为金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攀登,途中邂逅许多活泼的猴子,它们在树枝间嬉戏玩耍,丝毫不怕人,为这段旅程增添了不少趣味。还有一些售卖睡莲的当地人,原来在这个佛教圣地,朝圣者习惯用新鲜的莲花供奉佛祖,以表达内心的虔诚。
丹布拉石窟寺的历史,起源于斯里兰卡佛教时代之前。根据历史记录,这些洞穴最早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阿努拉德普勒的统治者瓦拉甘巴国王使用的。阿努拉德普勒是斯里兰卡的古都,经常遭到南印度军队的袭击。因此,瓦拉甘巴国王过去常常藏在丹布拉的洞穴里躲避他的敌人。为了免受敌对势力的侵害,国王在这里躲避了15年之久,这期间,他慢慢将洞穴改造成礼拜场所。后来他战胜了对手,重新获得王国后,将洞穴完全改造成了佛教寺庙,以表达他的感恩之情。
历经攀爬的汗水,终于抵达石窟寺的入口。入寺前,按照当地习俗,需脱掉鞋子寄存,赤足进入,以最纯粹的方式表达对神明的敬畏。走进石窟寺,仿佛踏入了一座古老的艺术殿堂,瞬间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2世纪,以对古代斯里兰卡许多宗教领域贡献卓著而闻名的国王尼桑卡·马拉,对丹布拉石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那个时候石窟寺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佛像雕塑。在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统治期间,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被添加,使得这个最初的国王避难洞穴,逐渐变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佛教朝圣地。
这座公元前1世纪建造的石窟,是斯里兰卡最大的、保存最完好洞穴庙宇之一。迷人的丹布拉石窟寺依山而建,由5个主要洞穴组成,每个洞穴都有不同的宗教意义,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来代表它。洞壁上壁画面积达2100平方米,采用树汁等天然原料绘制而成,壁画下还矗立着157尊雕像,这些壁画历经千年,依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展现出了斯里兰卡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不仅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一个洞穴天王窟,是建筑群中最大,最精致的。相传这些洞窟便是这位印度教中重要的天神以其法力变化而成的。因此,第一窟也称为“天王窟”。一尊14米长的卧佛震撼人心,这尊佛像由整块岩石雕刻而成,线条流畅自然,面容祥和宁静,仿佛正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冥想。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脚边,头顶上方的毗湿奴像则为洞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融合色彩。
造像似在微笑,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上翘,微微一笑,清秀典雅。宛如沉静的莲花,蕴藏着极大的睿智与宽容,让人沉醉其间。
窟内的石壁与顶部布满了精美的壁画,虽然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依然难掩其曾经的绚烂,这些壁画生动地描绘着佛教故事和传说,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古人对信仰的执着与热爱。
第二窟“大王窟”是五个石窟中最大的,一踏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它的宏伟壮观。东西长52米,纵深23米,高大宽敞。
窟内除了有十六尊站立佛像和四十尊佛陀坐像,还有两尊印度神以及两尊国王像,据说这两位国王对石窟的建造与修缮做出了卓越贡献,故而得以在此接受后人的敬仰。
石窟中央的舍利塔庄严肃穆,承载着信徒们的信仰与祈愿。窟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刻精致佛像,它们整齐排列或慈悲颔首,或双目微闭,神态各异却都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四周墙壁上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从佛祖的诞生、修行、悟道到弘法,完整地展现了佛教的发展历程,绘画技艺精湛绝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来到第三窟“大新寺”。
这里的壁画和石洞顶上的绘画呈现出斯里兰卡十七世纪典型的风格,色彩更加鲜艳明快,线条更加流畅灵动。窟内除了众多佛像石刻外,还有十七世纪振兴佛教的国王塑像。仔细观察这些佛像,会发现它们的佛衣有着独特的褶皱,雕刻工艺细腻入微,无论是立佛、卧佛还是坐佛,都雕凿得精美绝伦,神态和善慈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佛教复兴的辉煌历史。
第四窟规模相对较小,但其中唯一的佛陀坐像却雕刻得极为精致,佛像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面容宁静安详,散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窟内的壁画同样精彩纷呈,讲述着佛教由来的故事传说,虽然空间有限,却处处彰显着艺术的魅力。
第五窟曾是储藏室和冥想室,如今主尊为一尊巨型卧佛,身边围绕着许多印度神,体现了佛教与印度教在这里的相互交融。不同宗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这座石窟寺拥有了更为多元和包容的文化内涵。
从国王的避难所,到佛教的朝圣地,2000多年历史沧桑,丹布拉石窟寺经历了许多改进,但也遇了不少艰辛,它多次遭到袭击和入侵,导致许多洞穴受到严重破坏,还曾多次被盗。除了来自外部势力的攻击外,洞穴还经历了自然腐烂,导致许多区域被破坏。好在每次洞穴遭到破坏后,斯里兰卡的现任统治者都会迅速修复它们,每个人都相信这样一个神圣的佛教礼拜场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石窟寺内缓缓踱步,欣赏着这些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壁画与雕像,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无限钦佩。这些艺术瑰宝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斯里兰卡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斯里兰卡·丹布勒】“锡兰的微笑”——探秘兰卡的“敦煌”
在斯里兰卡中部的丹布勒小镇,隐匿着一处闪耀着历史光辉的瑰宝——丹布勒石窟寺。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斯里兰卡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被誉为斯里兰卡的宗教“敦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当我来到山脚下,一座由日本捐助修建、具有现代风格的狮子口造型建筑首先映入眼帘,屋顶上那尊巨大的金佛像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当地人亲切地称这里为金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攀登,途中邂逅许多活泼的猴子,它们在树枝间嬉戏玩耍,丝毫不怕人,为这段旅程增添了不少趣味。还有一些售卖睡莲的当地人,原来在这个佛教圣地,朝圣者习惯用新鲜的莲花供奉佛祖,以表达内心的虔诚。
丹布拉石窟寺的历史,起源于斯里兰卡佛教时代之前。根据历史记录,这些洞穴最早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阿努拉德普勒的统治者瓦拉甘巴国王使用的。阿努拉德普勒是斯里兰卡的古都,经常遭到南印度军队的袭击。因此,瓦拉甘巴国王过去常常藏在丹布拉的洞穴里躲避他的敌人。为了免受敌对势力的侵害,国王在这里躲避了15年之久,这期间,他慢慢将洞穴改造成礼拜场所。后来他战胜了对手,重新获得王国后,将洞穴完全改造成了佛教寺庙,以表达他的感恩之情。
历经攀爬的汗水,终于抵达石窟寺的入口。入寺前,按照当地习俗,需脱掉鞋子寄存,赤足进入,以最纯粹的方式表达对神明的敬畏。走进石窟寺,仿佛踏入了一座古老的艺术殿堂,瞬间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
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2世纪,以对古代斯里兰卡许多宗教领域贡献卓著而闻名的国王尼桑卡·马拉,对丹布拉石窟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那个时候石窟寺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壁画和佛像雕塑。在接下来的几代统治者统治期间,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被添加,使得这个最初的国王避难洞穴,逐渐变成了最具吸引力的佛教朝圣地。
这座公元前1世纪建造的石窟,是斯里兰卡最大的、保存最完好洞穴庙宇之一。迷人的丹布拉石窟寺依山而建,由5个主要洞穴组成,每个洞穴都有不同的宗教意义,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来代表它。洞壁上壁画面积达2100平方米,采用树汁等天然原料绘制而成,壁画下还矗立着157尊雕像,这些壁画历经千年,依然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展现出了斯里兰卡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不仅在宗教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一个洞穴天王窟,是建筑群中最大,最精致的。相传这些洞窟便是这位印度教中重要的天神以其法力变化而成的。因此,第一窟也称为“天王窟”。一尊14米长的卧佛震撼人心,这尊佛像由整块岩石雕刻而成,线条流畅自然,面容祥和宁静,仿佛正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冥想。佛陀的弟子阿难尊者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脚边,头顶上方的毗湿奴像则为洞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宗教融合色彩。
造像似在微笑,长眉细目,鼻梁高直,嘴角上翘,微微一笑,清秀典雅。宛如沉静的莲花,蕴藏着极大的睿智与宽容,让人沉醉其间。
窟内的石壁与顶部布满了精美的壁画,虽然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依然难掩其曾经的绚烂,这些壁画生动地描绘着佛教故事和传说,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古人对信仰的执着与热爱。
第二窟“大王窟”是五个石窟中最大的,一踏入其中,便能感受到它的宏伟壮观。东西长52米,纵深23米,高大宽敞。
窟内除了有十六尊站立佛像和四十尊佛陀坐像,还有两尊印度神以及两尊国王像,据说这两位国王对石窟的建造与修缮做出了卓越贡献,故而得以在此接受后人的敬仰。
石窟中央的舍利塔庄严肃穆,承载着信徒们的信仰与祈愿。窟内精美的壁画和雕刻精致佛像,它们整齐排列或慈悲颔首,或双目微闭,神态各异却都散发着宁静祥和的气息。
四周墙壁上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从佛祖的诞生、修行、悟道到弘法,完整地展现了佛教的发展历程,绘画技艺精湛绝伦,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将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来到第三窟“大新寺”。
这里的壁画和石洞顶上的绘画呈现出斯里兰卡十七世纪典型的风格,色彩更加鲜艳明快,线条更加流畅灵动。窟内除了众多佛像石刻外,还有十七世纪振兴佛教的国王塑像。仔细观察这些佛像,会发现它们的佛衣有着独特的褶皱,雕刻工艺细腻入微,无论是立佛、卧佛还是坐佛,都雕凿得精美绝伦,神态和善慈祥,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佛教复兴的辉煌历史。
第四窟规模相对较小,但其中唯一的佛陀坐像却雕刻得极为精致,佛像结跏趺坐,双手结禅定印,面容宁静安详,散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窟内的壁画同样精彩纷呈,讲述着佛教由来的故事传说,虽然空间有限,却处处彰显着艺术的魅力。
第五窟曾是储藏室和冥想室,如今主尊为一尊巨型卧佛,身边围绕着许多印度神,体现了佛教与印度教在这里的相互交融。不同宗教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这座石窟寺拥有了更为多元和包容的文化内涵。
从国王的避难所,到佛教的朝圣地,2000多年历史沧桑,丹布拉石窟寺经历了许多改进,但也遇了不少艰辛,它多次遭到袭击和入侵,导致许多洞穴受到严重破坏,还曾多次被盗。除了来自外部势力的攻击外,洞穴还经历了自然腐烂,导致许多区域被破坏。好在每次洞穴遭到破坏后,斯里兰卡的现任统治者都会迅速修复它们,每个人都相信这样一个神圣的佛教礼拜场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石窟寺内缓缓踱步,欣赏着这些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壁画与雕像,心中不禁涌起对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无限钦佩。这些艺术瑰宝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斯里兰卡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