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格勒布的浪漫与厚重,每一处打卡点都值得细细品味!
由血街向西拐进到寂静的Koarska
ulica,过往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街旁的房屋还保留着从前磨坊和工坊的风貌格局,萨格勒布人把这儿叫做自己的“黄金巷”。
从这条冒牌的“黄金巷”沿着木制台阶(为旅游线路设计的)爬上去,著名的圣乔治屠龙雕像豁然眼前。这类雕像在欧洲许多地方都有出现。圣乔治是基督教的著名圣人,传说他英勇地杀死恶龙,解救了被恶龙威胁的公主
,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
第四个要去的一定是石门(Stone
Gate),是萨格勒布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也是城市的象征。古旧的“皇家自由市”格拉代茨原本有四座城门,现在只保存下来这么一个,还是在1731年的一场大火后幸存的。它是萨格勒布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门之一,曾是城市防御系统的一部分。
走进石门,这是老城现存最古老的城门,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1731年那场可怕的大火,几乎将周边建筑化为灰烬,唯有城门内供奉的《圣母与圣子》画像奇迹般完好无损。
来到黑黢黢的石门下,仍然能在两扇巴洛克铁门之外瞻仰到这幅神像。从此,这里便成了信徒们的朝圣地,每天都有虔诚的人们前来祈福。每当经过石门,人们都会停下来祈祷或者献上鲜花,表达他们的虔诚和敬意。旁边墙上的石块满满镌刻着感谢圣母的字样,对面则干脆摆了几排礼拜用的木椅,把整个门洞变成了一座前后透风的MINI教堂。站在门内,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感谢语,触摸着那些被信徒摩挲光滑的石块,能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以及这座城市深厚的宗教底蕴。
走出石门,右侧的墙壁上立着尊婀娜的铜像,这并不是哪路女神,而是当地雕塑家Ivo
Kerdic根据小说《Dora
Krupiceva》中的女主角塑造的形象。Dora是金匠的女儿,家就住在石门旁边,兼职负责每天开关城门,因此在铜像的右手中能看到开启石门的钥匙。
从石门到气派的圣马可广场不过短短百米距离,在从前可是格拉代茨最繁华的地段。也许是为了缅怀过去的辉煌,这条街上至今仍使用着古老的煤气街灯,每天要由专门的工人来点燃和熄灭。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很快就来到了圣马可广场(Trg svetog
Marka)。广场上的圣马可教堂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教堂最早建于13世纪,哥特式的尖顶直插云霄,彩色的马赛克屋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像一幅绚丽的拼图。左边的盾徽包含着克罗地亚三个地区的标志,右边则是萨格勒布的市徽,它们交相辉映,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荣耀。
过去的几百年间,圣马可广场是城市的死刑执行地,上演过不计其数的死亡场面,但就在同一个地方,全城人又会在每年4月25日欢庆“圣马可节”,从1256年起从未间断。
敞亮的圣马可广场本身其实也挺值得一看:西侧的二层建筑是过去的总统府,一直到波黑战争后才改为政府机构;东侧的Sabor宫(Hrvatski
sabor)是克罗地亚议会所在地,1918年和1991年,克罗地亚都是在这个宫殿的阳台上正式宣告独立,脱离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的统治。可惜正在修缮,只能站在围栏外拍拍照。
背对教堂沿街走下去,两侧都是萨格勒布最具年代感的建筑:建于15世纪的老市政厅、克罗地亚稚拙艺术博物馆和精美的Sveti iril
i Metod教堂,让人目不暇接。
与主干道伊利卡大街平行的尼古拉•特斯拉街(Ul. Nikole
Tesle)边的公寓墙上,发现了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像。这位特立独行的“交流电之父”就出生在克罗地亚(后来移民美国),被科学界称作是与达芬奇并驾齐驱的旷世奇才,风靡全球的特斯拉电动车正是因为向他致敬才有了现在的名字,不过在萨格勒布的街头,压根没发现哪怕一辆特斯拉车的身影。
在萨格勒布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做失恋博物馆(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展示失恋故事的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失恋者捐赠的物品,而每一件小小的展品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由克罗地亚艺术家情侣德拉仁·格鲁比西奇与欧琳卡·维斯提卡于2006年创立,灵感源于二人分手后复合的经历,旨在通过展示情感信物帮助失恋者疗伤。2011年获“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2012年被评为萨格勒布市必游景点第三名。
收藏全球捐赠的逾4000件失恋纪念物,涵盖情书、订婚戒指、钥匙、空酒瓶等日常物品,每件均附捐赠者手写的背后故事。无论是伤感、还是治愈,这里都是一个让人重新审视情感的地方。虽然是失恋博物馆,每一个小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却让人重拾对爱情的信仰。
从圣马可广场往南,洛特尔萨克塔楼静静伫立。它是中世纪古城墙的一部分,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老城。
塔楼的最上层,还保存着一门古老的大炮,每天中午12点,它都会准时鸣响,那清脆的炮声穿越时空,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往昔的岁月。
老街尽头左转,经过圣凯瑟琳教堂和观景平台,举目四望,红瓦粉墙,依山而建,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不知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国都气派还是这里的人民实在太懒,短短的66米距离居然还设置了双向车道,看着蓝色的缆车上下穿梭,真的只需要一分钟,你就会从天而降,来到热闹的下城区。
商店门口一条夸张的大领带吸人眼球,克罗地亚被称为“领带的故乡”,相传17世纪中叶,在法国服役的克罗地亚士兵都系着一条鲜艳的领巾,显得格外威风,被骚气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看到后立即定为上流社会的时尚Icon,这种风尚在巴黎受到了热捧,传遍欧洲,后逐渐成为男士的标准装束。克罗地亚的英文名称Croatia也有领带的意思,2008年,克罗地亚议会宣布,每年的10月18日为“领带日”。
萨格勒布,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古城。拥有精彩的人文风情,拥有丰富的艺术色彩。萨格勒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乐观的克罗地亚人在古老的土地上续写着历史的篇章,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和她的国家一样,历经战争炼狱,饱经战火洗礼,无尽沧桑。
【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欧洲中世纪的古老画卷(下)
萨格勒布的浪漫与厚重,每一处打卡点都值得细细品味!
由血街向西拐进到寂静的Koarska ulica,过往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街旁的房屋还保留着从前磨坊和工坊的风貌格局,萨格勒布人把这儿叫做自己的“黄金巷”。
从这条冒牌的“黄金巷”沿着木制台阶(为旅游线路设计的)爬上去,著名的圣乔治屠龙雕像豁然眼前。这类雕像在欧洲许多地方都有出现。圣乔治是基督教的著名圣人,传说他英勇地杀死恶龙,解救了被恶龙威胁的公主 ,象征着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
第四个要去的一定是石门(Stone Gate),是萨格勒布历史最悠久的建筑之一,也是城市的象征。古旧的“皇家自由市”格拉代茨原本有四座城门,现在只保存下来这么一个,还是在1731年的一场大火后幸存的。它是萨格勒布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城门之一,曾是城市防御系统的一部分。
走进石门,这是老城现存最古老的城门,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刻下深深的印记。1731年那场可怕的大火,几乎将周边建筑化为灰烬,唯有城门内供奉的《圣母与圣子》画像奇迹般完好无损。
来到黑黢黢的石门下,仍然能在两扇巴洛克铁门之外瞻仰到这幅神像。从此,这里便成了信徒们的朝圣地,每天都有虔诚的人们前来祈福。每当经过石门,人们都会停下来祈祷或者献上鲜花,表达他们的虔诚和敬意。旁边墙上的石块满满镌刻着感谢圣母的字样,对面则干脆摆了几排礼拜用的木椅,把整个门洞变成了一座前后透风的MINI教堂。站在门内,看着墙上密密麻麻的感谢语,触摸着那些被信徒摩挲光滑的石块,能真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以及这座城市深厚的宗教底蕴。
走出石门,右侧的墙壁上立着尊婀娜的铜像,这并不是哪路女神,而是当地雕塑家Ivo Kerdic根据小说《Dora Krupiceva》中的女主角塑造的形象。Dora是金匠的女儿,家就住在石门旁边,兼职负责每天开关城门,因此在铜像的右手中能看到开启石门的钥匙。
从石门到气派的圣马可广场不过短短百米距离,在从前可是格拉代茨最繁华的地段。也许是为了缅怀过去的辉煌,这条街上至今仍使用着古老的煤气街灯,每天要由专门的工人来点燃和熄灭。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很快就来到了圣马可广场(Trg svetog Marka)。广场上的圣马可教堂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教堂最早建于13世纪,哥特式的尖顶直插云霄,彩色的马赛克屋顶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像一幅绚丽的拼图。左边的盾徽包含着克罗地亚三个地区的标志,右边则是萨格勒布的市徽,它们交相辉映,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和荣耀。
过去的几百年间,圣马可广场是城市的死刑执行地,上演过不计其数的死亡场面,但就在同一个地方,全城人又会在每年4月25日欢庆“圣马可节”,从1256年起从未间断。
敞亮的圣马可广场本身其实也挺值得一看:西侧的二层建筑是过去的总统府,一直到波黑战争后才改为政府机构;东侧的Sabor宫(Hrvatski sabor)是克罗地亚议会所在地,1918年和1991年,克罗地亚都是在这个宫殿的阳台上正式宣告独立,脱离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的统治。可惜正在修缮,只能站在围栏外拍拍照。
背对教堂沿街走下去,两侧都是萨格勒布最具年代感的建筑:建于15世纪的老市政厅、克罗地亚稚拙艺术博物馆和精美的Sveti iril i Metod教堂,让人目不暇接。
与主干道伊利卡大街平行的尼古拉•特斯拉街(Ul. Nikole Tesle)边的公寓墙上,发现了尼古拉•特斯拉的雕像。这位特立独行的“交流电之父”就出生在克罗地亚(后来移民美国),被科学界称作是与达芬奇并驾齐驱的旷世奇才,风靡全球的特斯拉电动车正是因为向他致敬才有了现在的名字,不过在萨格勒布的街头,压根没发现哪怕一辆特斯拉车的身影。
在萨格勒布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做失恋博物馆(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专门展示失恋故事的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失恋者捐赠的物品,而每一件小小的展品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由克罗地亚艺术家情侣德拉仁·格鲁比西奇与欧琳卡·维斯提卡于2006年创立,灵感源于二人分手后复合的经历,旨在通过展示情感信物帮助失恋者疗伤。2011年获“欧洲最有创意博物馆奖”,2012年被评为萨格勒布市必游景点第三名。
收藏全球捐赠的逾4000件失恋纪念物,涵盖情书、订婚戒指、钥匙、空酒瓶等日常物品,每件均附捐赠者手写的背后故事。无论是伤感、还是治愈,这里都是一个让人重新审视情感的地方。虽然是失恋博物馆,每一个小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却让人重拾对爱情的信仰。
从圣马可广场往南,洛特尔萨克塔楼静静伫立。它是中世纪古城墙的一部分,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老城。
塔楼的最上层,还保存着一门古老的大炮,每天中午12点,它都会准时鸣响,那清脆的炮声穿越时空,仿佛将人们带回了往昔的岁月。
老街尽头左转,经过圣凯瑟琳教堂和观景平台,举目四望,红瓦粉墙,依山而建,城市美景,尽收眼底。
不知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国都气派还是这里的人民实在太懒,短短的66米距离居然还设置了双向车道,看着蓝色的缆车上下穿梭,真的只需要一分钟,你就会从天而降,来到热闹的下城区。
商店门口一条夸张的大领带吸人眼球,克罗地亚被称为“领带的故乡”,相传17世纪中叶,在法国服役的克罗地亚士兵都系着一条鲜艳的领巾,显得格外威风,被骚气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看到后立即定为上流社会的时尚Icon,这种风尚在巴黎受到了热捧,传遍欧洲,后逐渐成为男士的标准装束。克罗地亚的英文名称Croatia也有领带的意思,2008年,克罗地亚议会宣布,每年的10月18日为“领带日”。
萨格勒布,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古城。拥有精彩的人文风情,拥有丰富的艺术色彩。萨格勒布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乐观的克罗地亚人在古老的土地上续写着历史的篇章,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和她的国家一样,历经战争炼狱,饱经战火洗礼,无尽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