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萨格勒布】欧洲中世纪的古老画卷(上)

2025-06-29 11:11:29

大巴停在萨格勒布的火车总站旁,算是到了老城的南端,接下来需要步行去那几个有名的景点。萨格勒布老城在“2017年欧洲最佳旅行目的地第一名”

车站大楼正对着国王托米斯拉夫的纪念碑(Spomenik kralju Tomislavu)

我们沿着国王托米斯拉夫广场向北而行,广场绿地花丛中有许多克罗地亚名人的雕像

看着欧式的日林耶瓦茨公园(Zrinjevac)圆亭,以及单调的喷泉,心中油然而生一阵失望:这就是克罗地亚首都的姿色?

要不是街道上连绵不断、随风飘扬的克罗地亚国旗和萨格勒布市旗,以为自己穿越回了几十年前的上海街心绿化带。

我们先来到一个金属城市“沙盘”前,当地旅游局代表向我们介绍老城的格局。

在萨格勒布的老城区,有一条名为特卡尔契奇街的中轴线,它被称为血街。就是图中间的“沟”,我们将在血街两侧打卡,即手绘图中的主要部分。

第一个要去的一定是耶拉契奇总部广场,这里是萨格勒布的核心地带,始建于十九世纪初,以纪念约瑟普·耶拉齐奇总督。他是克罗地亚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领袖,为整个城市带来了和平,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广场上伫立着总督的骑马雕像,象征着克罗地亚的民族自豪感。他骑着骏马,挥舞着宝剑,目光坚定地凝视着远方,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

广场四周,1819世纪的巴洛克式建筑鳞次栉比,精美的雕花、高大的廊柱,无不彰显着昔日的繁华。漫步在广场上,穿梭于这些古老建筑之间,仿佛能看到当年贵族们在这里举办舞会的热闹场景。这个广场是当地最繁华的地方,也是各种节庆活动的举办地,见证了萨格勒布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发展。

作为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沉淀。它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2020年的12月,一场6.5级的地震给萨格勒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许多古老的建筑在地震中损坏,然而这并没有削弱这座城市的魅力,反而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许多建筑虽然正在修复当中,但也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重生之情。

第二个就是萨格勒布的主教堂即及圣母升天大教堂,是这座城市的最重要的地标之一。始建于十三世纪,这座哥特式建筑以其直插云霄的塔楼而闻名,象征着人们对天堂的向往和信仰的坚定。

圣母升天大教堂,又称萨格勒布大教堂,始建于1094年,后在1242年被鞑靼人摧毁,重建后于15世纪再次遭受奥斯曼帝国的破坏。教堂周围加建了火炮墙和炮台,17世纪还在南侧设立了瞭望塔,用作军事观察点。1880年,教堂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仅剩部分建筑。20世纪初,经过著名设计师赫尔曼•勃莱的重新设计,教堂得以重建,并融入了更多新哥特式建筑风格。

教堂的修建历经了数个世纪,经过多次的修复,成为萨格勒布宗教与艺术的中心。正对着教堂的地方,有一个圣母玛利亚的雕塑,用24k金箔塑身,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格外耀眼。

最顶上是圣母玛利亚,下方则是四位守护天使。

从踏入萨格勒布老城开始,就像被施了魔法,一头扎进了欧洲中世纪的古老画卷。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古城,每一块石板路、每一栋建筑,都在悠悠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召唤着我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虽然历史并不比那些动辄上千年的欧洲名城们逊色,但萨格勒布做为一座统一的城市出现不过才100多年的时间:直到1850年,两座相互独立而不友好的山头——东边的卡普托尔(Kaptol)和西边的格拉代茨(Gradec)才握手言和,合并成了萨格勒布的城区,而双方的边界梅德维斯察克小溪(Medvescak)也自然成为了老城的中轴线。

血街的名字,并不是因为它美丽的风景,而是因为当年两边为了争夺贸易和水源等物资,经常爆发冲突,流血事件频发,甚至传说小溪的水曾被染成血红色,成为了血河。1930年萨格勒布修建了地下排水系统,河道臭水沟事件频发,所以政府就直接掩盖了石砖,变成了一条城市的休闲步行街。

今天的血街已成为了萨格勒布夜生活的中心,白天的宁静和夜晚的喧嚣交织在一起,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

在街边,你可以看到一座青铜塑像,它纪念的是克罗地亚第一位女性记者、小说家和剧作家Marija Juri(笔名Zagorka)。她是克罗地亚第一位女记者,也是阅读量最大的克罗地亚作家之一。她的故事和作品至今仍在影响着克罗地亚的文化和社会。

这条街不仅见证了萨格勒布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克罗地亚人民的文化记忆。每次走在这条街上,仿佛能感受到那段充满冲突与和平、血与泪的历史。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