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
高高的墙壁上书写着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黛底绿字,跟园子很搭,但容易不被人注意。读着熟悉的句子,回到儿时课本中重温先生的童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白墙黛瓦老台门,水巷乌篷石岸墩。故舍曾经风月淡,荒园依旧草花繁。
秋虫冬鸟踪何在,井树畦栏迹尚存。边走边看思国士,儿时课本此重温。
南面有一道青瓦覆盖的白色墙壁,壁上有青瓦窗棂,月形门,,门旁有联,仰视桑葚熟,俯听蟋蟀鸣。
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在45岁写的,追忆儿时快乐的时光。但据其弟周作人回忆,其实这个五彩纷呈的百草园是鲁迅先生虚构出来的,并非实有,或者说,他在回忆里加了滤镜和美颜。
周作人《鲁迅的故居》:百草园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
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园门右面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园门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简言之,百草园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玩。园中的废地,马桶池,瓦砾堆,粪缸,这是典型的大户人家并不鲜见的后园,毫无诗意可言。
可见鲁迅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才在纸上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用充满童趣的笔法为现代文学留下一篇唯美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中学课本并且要求背诵,对几代人的汉语言审美影响极大。百草园也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隐秘空间和人间乐园的代名词,这个空间和乐园由植物的形象、色彩和味道构成。鲁迅的描写简洁,传神,准确,生机勃勃,令人向往。
我们每个人都会回忆童年的时光,也都会把不快乐的事情抹掉,给回忆加上滤镜和美颜。
与之相邻的朱家花园与鲁迅故居仅一墙之隔,它与百草园相连也曾是百草园的一部分。两家原为邻居,后鲁迅祖宅卖给了朱家。这便是先生所说的园子“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地产易主后,这里经过了改扩建,已经不是当年的旧貌。绍兴并没有把这里硬生生地恢复成百草园的一部分,而是略加修葺,成为另一个整体。
虽然没有亭台楼阁,但几间平房看着也都挺像样的,看起来年代不算久远。园子很大,树木高大,尤其是有一棵樟松粗大挺拔,绿叶成盖。从这里出门的话,可以通往乌篷船码头。
折到另一边的宅院,现今被用作《周建人历史资料陈列馆》
周建人曾任浙江省省长
另一边还设了鲁迅风情园,这是绍兴古城中保存得最完整的花园台门。
“绍俗祝福”厅
还有一些其他配套的建筑,看起来也自成一个体系。走过看过,少有兴趣。
【绍兴·鲁迅故里】荒园依旧草花繁
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姓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
高高的墙壁上书写着鲁迅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黛底绿字,跟园子很搭,但容易不被人注意。读着熟悉的句子,回到儿时课本中重温先生的童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白墙黛瓦老台门,水巷乌篷石岸墩。故舍曾经风月淡,荒园依旧草花繁。
秋虫冬鸟踪何在,井树畦栏迹尚存。边走边看思国士,儿时课本此重温。
南面有一道青瓦覆盖的白色墙壁,壁上有青瓦窗棂,月形门,,门旁有联,仰视桑葚熟,俯听蟋蟀鸣。
这些童年趣事,在鲁迅的心里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还引起他亲切的怀念。百草园连同周家新台门的房产易主之后,园地的南北两端虽已改变了面貌,而它的主要部分仍基本上保持原样。鲁迅说:“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现大部分园地保持原貌。“短短的泥墙根”则系原物。
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在45岁写的,追忆儿时快乐的时光。但据其弟周作人回忆,其实这个五彩纷呈的百草园是鲁迅先生虚构出来的,并非实有,或者说,他在回忆里加了滤镜和美颜。
周作人《鲁迅的故居》:百草园名称虽雅,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常叫作后园。横阔与房屋相等,那是八间半,毛估当是十丈,直长不知道多少,总比横阔为多,大概可能有两亩以上的地面吧。 南头靠园门的一片是废地,东偏是一个方的大池,通称马桶池。园门右面是一座大的瓦屑堆,比人还要高,小孩称它为高山堆,堆上长着一株皂荚树,是结“圆肥皂”的,树干直径已有一尺多。园门左边靠门是垃圾堆,再往北放着四五只粪缸,存以浇菜或是卖给乡下人的。园的中间一段约占全部五分之三吧,那全是可以种植的土地,从中央一直线划开,种些黄瓜白菜萝卜之类。
简言之,百草园并没有传说中那么好玩。园中的废地,马桶池,瓦砾堆,粪缸,这是典型的大户人家并不鲜见的后园,毫无诗意可言。
可见鲁迅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才在纸上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用充满童趣的笔法为现代文学留下一篇唯美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中学课本并且要求背诵,对几代人的汉语言审美影响极大。百草园也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隐秘空间和人间乐园的代名词,这个空间和乐园由植物的形象、色彩和味道构成。鲁迅的描写简洁,传神,准确,生机勃勃,令人向往。
我们每个人都会回忆童年的时光,也都会把不快乐的事情抹掉,给回忆加上滤镜和美颜。
与之相邻的朱家花园与鲁迅故居仅一墙之隔,它与百草园相连也曾是百草园的一部分。两家原为邻居,后鲁迅祖宅卖给了朱家。这便是先生所说的园子“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
地产易主后,这里经过了改扩建,已经不是当年的旧貌。绍兴并没有把这里硬生生地恢复成百草园的一部分,而是略加修葺,成为另一个整体。
虽然没有亭台楼阁,但几间平房看着也都挺像样的,看起来年代不算久远。园子很大,树木高大,尤其是有一棵樟松粗大挺拔,绿叶成盖。从这里出门的话,可以通往乌篷船码头。
折到另一边的宅院,现今被用作《周建人历史资料陈列馆》
周建人曾任浙江省省长
另一边还设了鲁迅风情园,这是绍兴古城中保存得最完整的花园台门。
“绍俗祝福”厅
还有一些其他配套的建筑,看起来也自成一个体系。走过看过,少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