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筑路人的精神象征——“太鲁长春”

标签:
太鲁阁中横公路长春祠长春飞瀑蒋经国 |
分类: 探视台湾 |

洞内看到一面刻有225名罹难殉职荣民兄弟纪念碑,碑的左右分别书写“饮水思源、悼念感恩”,上方供奉“西方三圣”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和大势至菩萨的接引立像,立碑者是台湾公路局。政府单位以宗教形式为殉难者立碑纪念,实为少见。

这一段山洞即称“太鲁长春”


步行隧道开有窗口



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涌出,形成一道飞瀑直泻而下,终年不息,形成“长春飞瀑”的盛景。立雾溪经祠前流过,长春听涛也是一大景致。

一条银白色如丝绢般的瀑布从山壁间流下,夏日至此顿感暑意全消。

1956年,出于军事、经济和社会安定的角度出发,由台湾时任行政院退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副主任的蒋经国先生提出并亲自督导修建贯穿东西的中横公路。筑路的主力军则是当年跟随蒋家父子来海岛的几万名退役老兵(台湾称荣军)担任,在峭壁悬崖中开始修筑中横公路。

这些离乡背井的的老兵们在“衣锦还乡”的期待破碎后,把深重的思乡之情,倾注在向大自然开战的战场上,当时的机械设备和施工技术都很落后,开凿搬运大部分是手工,凭借最原始的工具——刀、斧、炸药,一米又一米地手工开掘进去,在这地势险恶的峡谷修筑一条公路谈何容易。每修进一段,荣军们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短短194公里公路,修建了三年,先后有225人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完成了世人瞩目的工程。
这座长春祠就是为了祭奠在修建台八线中横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殉职地212名荣军建立的。
据了解,长春祠建于民国47年(1958年),原祠堂曾于民国69年(1970年)地震崩塌,三年后整建完成,民国76年(1987年)第二次崩塌,祠体全毁,翌年重建新祠于原址的左方。

祠内正中供奉地藏菩萨和中横公路施工过程因公殉职的212位员工的灵位,以纪念这些伟大的英雄们。
左右两侧分别嵌悬着“台湾省东西横贯公路长春祠碑记”和“台湾省东西横贯公路长春祠重建纪略”两方碑刻,碑记由时任台湾公路局局长林则彬撰写。
站在长春祠前眺望,立雾溪在此上下游作了3个超过90度的弯曲折转,在地理学上称为“曲流”,而长春祠就建在曲流的攻击坡顶点上,因此刚好成为观赏曲流地形的最佳地点。
太鲁阁源于泰雅语“鲁阁”(“桶”的意思)。这里地势险要,曾多次作为战场,随处可见石头碉堡,易守难攻,好似铁桶江山一样,故称“鲁阁”,通常叫“太鲁阁”。
祠堂下面的流水来自地表水下渗,贮积在岩缝之中,并持续溶融。饱和的地下水由岩壁破裂孔隙流出地表,形成涌泉。长春祠下方有两股自岩层中涌出且常年不竭的瀑布,即自涌泉。类似的涌泉在峡谷中的其他地方也有发现。但能像长春祠这样形成美景的并不多见。
长春祠右边的亭子上匾额为极富诗意的“沁亭闻琴”,祠亭之间有清泉自山上潺潺流下,在山窝里卷起一朵朵雪花又向谷底流去,似乎在弹奏着悠悠的琴弦,以陪伴死难者的灵魂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