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松恩峡湾——亦真亦幻的自然遗迹(上)

标签:
挪威松恩峡湾居德旺恩海盗节纳柔依峡湾 |
分类: 目击欧洲 |

小村庄每天接待很多客人,有一个很长的木桥,木桥对面就是一个所谓的维京村,也就是模拟当年海盗生活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海盗谷,每年7月都有一周的海盗节,有机会真的可以来体验体验。

虽然居德旺恩的名气不大,但仍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因为居德旺恩是峡湾最深处的小村子,也是斯堪的纳维亚最繁忙的轮渡码头之一。


游船离开居德旺恩驶向弗洛姆,将通过纳柔依峡湾(Nærøyfjord)和艾于兰峡湾(Aurlandsfjord)。松恩峡湾其实是一个峡湾主干的名称,其还附有许多的小峡湾,纳柔依峡湾和艾于兰峡湾就是其中的两个。
纳柔依峡湾全长17km,狭长且充满了自然的野性美,最窄处的水面仅有250m宽。

在挪威语中,峡湾得意思是深入内陆的海湾。挪威北海的海岸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着内陆,形成了峡湾。挪威峡湾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大约一百万年前,冰川的厚度达到2000至3000m。从10000年前开始,冰川开始融化。冰川在向海洋的移动,并最后被海洋所吞没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力,将山谷切割成U型。人们认为这就是峡湾的成因。冰川的一部分至今仍然盘踞在内陆山峰的峰顶。随着冰川积雪的融化,雪水从悬崖峭壁上奔腾而下,形成瀑布,为峡湾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最窄处的左侧的岬角上,有个叫柏卡(pakka)的村庄。

平时大约有70人住在村里,经营管理着两个活跃的农场,而冬日里只有10-12人在这里生活。

这个地方,据说公元前就有人定居,1850年居住的人口最多。“柏卡(pakka)”的意思是在山上,草甸,溶洞。


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机械收割和打包牧草,这里排成整齐的队伍,储存起来为越过漫长而黑暗的严冬而准备的。


虽然人口不多,也有一座小教堂—柏卡教堂,建于1859年,属沿着峡湾和Nærøydalen沃斯边境村庄的教区。
有村落的附近都有小码头,岸边的住户门前有小船或游艇,总之,船是生活中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更重要的这里是“纳柔依峡湾世界遗产公园”在全国11VSP的试点之一。
花园一直是最重要的业务,有Styvi农场博物馆,展示各种旧的工具,以及农场运行前的历史。styvi只有一个领取养老金的永久居民。
在中国乃至亚洲大陆并没有峡湾,除新西兰、智利等国偶有所见外,世界上80%的峡湾在欧洲,而欧洲的峡湾主要在北欧,北欧的峡湾则主要在挪威。
挪威以峡湾闻名,有“峡湾之国”美誉。从北部的瓦伦格峡湾到南部的奥斯陆峡湾为止,一个接一个,这无穷尽的曲折峡湾和无数的冰河遗迹构成了壮丽精美的峡湾风光。挪威人视峡湾为灵魂,并以峡湾为荣,认为峡湾象征着挪威人的性格。峡湾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更准确地说,应是心灵的震撼。挪威峡湾无数,其中尤以松恩峡湾最为壮观、著名。松恩峡湾全长205公里,是世界最长、最深的峡湾。
2005年松恩峡湾的分支纳柔依峡湾及其周边地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加入名录的峡湾不仅仅是最有名的,也是超过500平方公里,并且未经破坏的地区。当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意的并不仅仅是海水本身,这里的全部风景都有着保护的价值。

2004年《国家地理》杂志将挪威峡湾称为“世界最佳未受人为影响的自然旅游圣地”,同年美国最负盛名的《芝加哥论坛》将挪威峡湾作为世界7大自然奇迹

山顶的白雪在烈日照射下,渐渐融化,雪水从平缓的山坡,从悬崖峭壁上奔腾而下,正是那里不断融化的雪水,一路欢歌,一路跳跃,一路汇聚,才最终形成了眼前壮观的瀑布。


为峡湾增加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是挪威峡湾游随处可见的美景。

当地人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捕猎驯鹿,不过迪尔达尔已经很多年不再有以务农为生的居民生活,而成为一段只有少数团体或个人探险徒步的旅程。
峡湾两岸经常可以见到微型的村庄,据说最少的只有几户,挪威政府为了保护这些小村庄不会因为生活不便而被废弃,不惜重金专门为这些地方开山修路,以便使这些居民能够生活便利。
近年来,到挪威的游客大约每年510万人左右,比挪威的总人口还多。值得赞叹的是挪威政府并没有把峡湾当作获得旅游收入的摇钱树,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反而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对峡湾环境加以保护。由此,峡湾的自然魅力才能得以长存。
峡湾的水是静止的,经过两岸高山峻岭的隔断,海水即使风急浪高地咆哮而来,到了湾内,也只能收起烦躁的心潮,变得风平浪静了。在没有游船经过时,峡湾的水面没有任何波浪(挪威的夏季基本没风),完全可以用水面如镜来形容,呈现出湖泊般的平静。如果仅从一段峡湾来看,着实分不太清是湖还是峡湾![]()
从高处看,就像大大小小的湖泊错落在山地间![]()
峡湾的迷人,除了海水、峡谷和两岸的景观,还有那些游动的各色船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