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古迹】(3)巴戎寺——吴哥的微笑

标签:
吴哥窟巴戎寺微笑的佛脸壁画佛像 |
分类: 亚非观察 |

巴戎寺坐落于吴哥通王城之中心点,我们走上木板铺就的栈道,开始真正的零距离触摸历史。

巴戎寺的回廊东西长160米、南北长140米,外观与吴哥窟很相似,但巴戎寺是佛教寺院,它的整体构成是以传说中佛教最高境界的须弥山为样本的(印度教也有须弥山,其细节与佛教的虽然不同,但基本上可以相互对应)。
说到吴哥的历史,有二个人不得不提,从蒋勳的《吴哥之美》中得知中国元代人周达观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往真腊(即高棉,当时高棉在位的是因陀罗跋摩三世王),返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建筑及市民生活,事无巨细,描述如见。
五百多年后(1860年1月),法国人亨利·穆奥在暹粒丛林中捉蝴蝶,并无意中发现吴哥寺庙群的遗迹,引起世界关注。“任何遗迹,希腊,罗马还是别的,在吴哥面前都不值得一提”亨利·穆奥如是说。
依照佛教须弥圣山的概念建立起了壮观的巴戎寺(Bayon),环绕中央尖塔的是49座四面都雕有巨大佛脸的佛面塔,这些谜样的佛脸微笑,表情各异,安详中带有几分神秘。
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悲喜皆不形于色,共雕刻有196个佛像。
巴戎寺的回廊东西长160米、南北长140米。值得一提的是回廊之墙壁上仍保存着丰富且生动之雕刻,从王宫征战到市民生活应有尽有。
举凡古代战争记述、寻常百姓之生活百态、洞里萨湖之湖畔风光等皆充分透露着当时之情景,绝对是不可不看的珍贵史迹。那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壁画彷佛诉说着一段段遥远的故事。
巴戎寺的建筑材料全是沙岩,据说原先是两层建筑物,用来拜祭湿婆,可是在建筑期间,改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层的建筑,似是加在两层之上。
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顶,但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只剩下残垣断壁及巨大之石柱供后人凭吊。
不少佛像与蛇有缘
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息息相通
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发现有带笑的眼睛注视着游客的一举一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修缮团队开始进驻吴哥窟进行大规模的保护与修复,至今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