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安昌:千年古镇的腊月风情

标签:
柯桥台门安昌古镇乌篷船休闲 |
分类: 江南游 |
想不到在繁忙热闹的现代化的中国轻纺城旁有这样一个静谧的古色古香的小镇。
冒着似雨夹雪,从柯桥驱车一会儿工夫就到了安昌。下车时,雨雪变小了许多。
这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位于浙江绍兴西北,与柯桥毗邻而居,素有“金柯桥银安昌”的美誉。太和山、涂山分峙两侧,西小江从古镇边上缓缓流过。
安昌最早叫长乐邨,相传大禹娶妻涂山氏,后13年内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家就是安昌古镇。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钱镠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该地,因平董昌之乱有功,地方得以安宁,故改名为安昌。
江南水乡古镇很多,像安昌这么原汁原味原风貌的,已经是凤毛麟角了。碧水贯街,彩虹跨河,安昌的悠远静谧本身就有醇酽的诗意。
古镇最东端的城隍殿对面有个戏台叫万年台,挂有“古今鉴”的扁额,两边是“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天地”的对联。据说这两句是 鲁迅先生非常欣赏的。
戏台临水而建,不仅令我想到了社戏,不知当下还有没有这种娱乐活动。也许再过些日子,新春里四乡八邻的人们,有的扛着自家的长凳、竹椅子三三两两来到台前,更多的是摇着乌篷船,咿咿呀呀地向戏台方向聚合,一时间,戏台前面的小河里是船来船往,黑压压的一片,甚为壮观……
一路走去,见到白墙上有硕大的“仁昌酱园”四个字,这是始于清光绪十八年的酿造园,一旁的墙角,酒坛酒瓮堆得一层又一层,薄薄的积雪,却依稀可辨当日的繁华与醇醇酱香。
正历腊月,是古镇最迷人、最美味的时刻。街河如旧,腊肠、酱肉、和酱鸭常新,平时用来晾晒衣服的廊檐下、廊柱间,此时挂满了一串串红得发亮的腊肠、一只只风干的青鱼、酱鸭,成为暗香飘浮、撩人肠胃的长廊。
与其他的水乡古镇一样,安昌古镇也是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整个古镇以河道为主体,濒水建街,水街相依。
街河由西向东流贯着小镇,河之南为民居,河之北是商市,两岸之间有古桥相连。
屋脊相连,小桥连着流水,乌篷船穿梭来往,桨声渔歌、叫卖声此起彼伏。
这里每家都有自灌的腊肠,黑乎乎的,油光发亮,吊在门梁上风干。
有家茶馆叫“福安居”,里面黑洞洞的,班驳的墙面印着岁月的痕迹,清一色的老毡帽在泡早茶,那些老旧的桌板缝隙里,溢出的平民生活气息,淳朴、散淡、平和。
如今的古镇,虽然少了一份旧时的繁华与喧闹,但却平添了几份宁静与悠闲。
徜徉在街头巷尾,小桥依旧伴着流水,青石板依然光可鉴人,乌篷船还是昨天的那艘乌篷船,乌毡帽还是昨天的那顶乌毡帽,喝的依然是昨天的那碗黄酒,只是黄酒的醇香中多了一丝甘甜,只是石拱桥上的青石多了一份岁月的沧桑和凝重。
街河的水是老的,与大禹治水时的河流没什么分别,与明清时舟楫林立的河流没什么不同;安昌古镇也是老的,没有太多的粉饰,即使廊棚有点漏雨,即使河埠有些青苔,即使游客有点喧闹,古镇人依然过着闲适的小日子。
安昌总是悠远、静谧的。街河的水盈盈的,只有在乌篷船划过时才会荡起涟漪,轻轻地拍击着河埠头。那份平和与醇酽的诗意,很容易使心底生出根来,以至离开了安昌,也会时时想起,那一份说不清的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