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案的探索与实践
(2019-12-18 17:18:16)亲爱的同事们:下午好!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们一二年级数学学科的作业常规设置,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周只有三节课,一直在做整合,学生作业是不带回家的。如何在仅有的三课时里,还能确保学生作业在校完成呢?从去年开始,我们就自己出练习。本学期初,因为周文叶博士给我们带来了学历案,所以本学期我们就开始尝试使用到我们的课堂作业中。今天我就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关于学历案所做的一些尝试,希望大家多提建议。
初次听到学历案这个全新的名词,就是在我们学校周文叶博士带来的讲座上,在我听来,它从学生视角出发,囊括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历程,要达成的目标,怎么评?是师生共用的……这个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学历案对于我们的教材整合,来得正是时候!
带着这份心动,开学初我们低段数学组就把本学期的工作重点确定为学历案的研究。为了能让大家都动起来,我们把步子放得很慢,从“理解什么是学历案?”到自己试着做出来在组内分享,互相学习再调整,这几张图片是我从周文叶博士的ppt复制过来的,方便大家对照学习,作为标准来参照。
这是我们在分享学历案的场景,低段数学组每位老师都在做,许老师也都在参与,这是老师们在组内分享的学历案。我所做的就是鼓励小伙们们大胆尝试,同时也在他们的学历案设计中学到了很多。因此,我的学历案,每一张几乎都不一样。
这是初期的版本:上面这个是我们从一年级就在做的,学生对自己课堂参与度的评价。后面的是指向学生得知道自己“何以学会?”我所理解的衡量学会的标准,即学习目标,用他们熟悉的勾圈叉来评价,最后试着放了一个开放的“反思”。
在第一稿成型时,我还有点小激动,我期待着学生看到这么清晰又通俗的目标后应该会“自我评价和界定自己的水平”吧?有什么问题正好也可以写在下面请老师和同学帮忙,然而现实却是:学生拿到这个我自认为是学历案的作业纸,面对这一项新增的目标达成评定要么是忽略不计,要么就盲目自信地全勾了,很明显自我评定与当堂检测结果不匹配……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知道肯定是这样的评价出了问题。
于是,我把这份学历案中所遇到的困惑在组内交流,请教许老师,再对照周文叶博士的讲座,试着把自己看成一个学生,再次调整,因为我们的课堂时间太有限了,所以我就把这张学历案从作业的圈子中跳出来,与完全课堂同步!就有了这样的学历案:
正面可以看成是我的教学设计,包含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评价任务。
下面这一块就是上课的整个过程,包括铺垫、分析题意、画图表征整个流程都打在上面,让课堂学习的经历不只是少部分优生的狂欢,每个人都动笔参与。背面是当堂检测,这是挑战题,供学生余力的孩子挑战。最下面是借鉴了一年级学历案的评价,把学习目标简化,学生自评。
这样的版本用了一段时间,自我感觉还不错。学生课上更专注地参与了,作业基本上也都能在课上完成,有错订正也很快。但是,一次偶然的听课,陈校在我旁边跟我探讨课的同时向我分享了她在荷兰看到的课堂,对比我们的课堂,环节整体太散,乒乓球式的交流方式还是太多。所以再次设计学历案时,我又作了调整,这就是我的学历案现在的样子:
改变的都在学习过程中,课上多了同桌合作的环节,主要是受陈校分享的启发,让比较弱的孩子在课堂上有求助的机会和更多的参与感。在课上,讲解的环节主要就集中在这里,后面是学生当堂练习,老师可巡视辅导。最后还能有几分钟的时间完成互评和自评。
所以,我们的学历案都是在课内完成的,而且它真的既是我们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案,还是当堂检测和作业,里面还有学生对学习参与度和目标达成评价,同时也有学习方式的呈现。
当然,他还是不够完美,实践的同时看到了学历案带给我们的优势,同时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了不足:既然教案学案测评这些可以整合,为什么不能再把整合的步子迈得更大些?让学生拿到手的清单再少一些,比如我们还有一本口算,是否也可以合并在这里?另外,班级学生的差异,仅仅在一道思维挑战题上是远远不够的,给不同层次的孩子设计不同难度值的学历案,是我一直想做的事。
学历案还会变成什么样子,我真的不能肯定,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将会一直改变下去,探寻它更好的样子!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