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2014-06-06 10:52: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论文 |
大家好!我所执教的课题是《乘法的分配律》,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公式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的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
学法:在学习方法上,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思考、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关于植树活动的视频和图片,以较为感性的情境激发他们早点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在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
1.我出示例题,以启发性谈话展示:让学生们从题目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自主解答。通过两道植树中的数学问题,由初步感知过度逐步增强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这样的设计,合理利用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三)第三个环节交流—类推—表达:则是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然后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也就是乘法分配律。类似于这样的算式还有吗?你能写出几个吗?因为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为了便于统一交流,便引出了用字母a
这样的设计,缘自于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因而在设计这一环节时让学生写一写这样的算式,通过互动形式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并理解配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在巩固应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3个层次的练习:
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易错题判断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四、说反思
反思全课教学,我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本着“依情境导新课—借观察来猜想—据探索知规律—凭练习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他们有了足够的学习主动权,他们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造的火花被激发。正如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的话: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的孩子们,一定积累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谢谢大家!
温州私立第一实验学校: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