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690217,鸡年春节

(2024-02-16 16:50:56)
分类: 陈年旧迹

196811月到江西插队,两个多月后就是1969年的春节。翻阅当年的日记,感慨不已。

 

1969. 2.16 星期日阴

半夜就下雨了。白天阴沉沉、冷丝丝的,天气好怪。上午基本上都参加了厨房战斗。老乡们很热情,给我们班送来了满满两脸盆的酒。中饭大家就喝了一些酒。费一连喝了五碗,结果醉倒了,睡了一下午,还呕吐了,很狼狈。

听说这儿老乡们大年三十夜里是不睡觉的,一家子围着火堆烤火至天明。我们则不管它了,照样睡觉。

【忆与议】

也许是出于谨慎,或许我自己的心情实在欠佳,日记中对“大年夜”的记录如此简洁,

 

1969. 2.17 星期一阴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一早,就集合在大仓库前,贫下中农和五七大军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拜年,共同祝愿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早饭后,和几个同学在村里到处走,向贫下中农拜年。

贫下中农是对我们进行再教育的好老师。正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贫下中农在旧社会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他们最懂得什么是甜、什么是苦,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压迫。昨天晚上,我们班请了贫农×和贫农、队长×给我们作了忆苦思甜的报告,还吃了忆苦饭。这是我们和贫下中农过的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堂极其深刻的阶级教育课,使我们牢牢记住,在旧社会里广大劳动人民是怎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新社会之天,又如何来之不易啊!今天我们来到江西井冈山,走上插队落户的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多么幸福、多么有意义啊!我们一定要想贫下中农所想,急贫下中农所急,爱贫下中农所爱,恨贫下中农所恨,全心全意为贫下中农服务,老老实实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三大革命熔炉里百炼成钢!

【忆与议】

这是当年春节大年初一写的超过一千字的充满革命激情的日记。以上是开头部分,仿佛是当时某一宣传材料的抄录本。大搬特搬当时流行的阶级、革命、再教育之类概念,“统一意志”是不会错的,不会“出问题”。至于忆苦饭、阶级教育等等的内幕是不敢写入日记的,只能深埋于心底。二十多年后才写了一篇回忆录。

 

下午班里发生了一桩事情。中午几个同学在商量是否要请贫下中农作客。当时大家是随便谈谈,所要请的是几个“小老表”,像××等等。当时也未作肯定的决定。一会儿,大家也走散了。结果呢?潘自作主张,搞了好几个菜。我则边看书,边烧火。潘和几个女生一商量,决定请七个“老表”,老支书啊,××啊,连长啊、队长、××、××、大队长,等等。并准备行动了。刘、费等恰好在此当口回来,先是沉默,不作声。后来不知怎么在外头转了几圈,表示:不赞成!认为这是铺张浪费,讲排场,等等。这场“落场书”呢,挺狼狈的。大队长大概是为了“避难”到我们食堂里来,就把他给留下了。几个女生还不知道这一情况,把××和××拉来了。听到刘班长的意见,也就没有再去拉其他人。就五个一批,轮流陪这三个老乡吃了些酒。而大部分菜,则进了自己的肚皮。潘见此,则一落千丈,赌了气。

【忆与议】

这是我们知青班在大年初一发生的“内讧”。到底什么叫“革命化春节”,什么叫“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什么叫“铺张浪费”……,谁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进而言之,当年那么多“革命化”概念又有多少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呢?

 

晚上,班长召集班务会,专门谈此事,批评了潘,我作为帮潘烧火的,当然也免不了沾上边,“借了光”。

不过,通过今天这件事,给我一个很大的教训。我当时烧火,只顾烧火,其他就不管了,什么“过一个革命化春节”啊,什么“节约闹革命”啊,通通忘了。记得上午还在和费谈论“解放军文艺”(62年第7期)中一篇文章,是讲大比武的,以军事取代政治,以业务挂帅,云云。下午呢,自己就来了一个“大比武”式的突出业务,抛弃了无产阶级政治。多危险啊!

至于今天这件事本身,正如费今天在班务会上所说:我们应该尊重这里的风俗习惯,但决不应当屈从于某些落后的旧的风俗习惯!这话说得多好啊!充满着战斗的辩证法,一针见血!

【忆与议】

大年初一就接受了一个大大的教训,所以记进了“革命化”的日记。有趣的是把“请客”风波提高到“突出无产阶级政治、反对业务挂帅”的高度。至于赞美为“充满着战斗的辩证法”的说法——对旧的风俗习惯既要尊重又不能屈从——也是天真幼稚,看似正确,实际上是无法操作的。

 

1969. 2.18 星期二阴雨

老天似乎憋不住了。今天又开始下雨。天阴沉沉的,挺难过。

昨晚班务会上就通知了,今天早上自学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第十部分。早上学了大约半个钟点。毛主席的话,好像不是在1949年讲的,而是在现在讲的,就像是看到了我们班里昨天发生的事以后讲的。多亲切啊!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毛主席讲的两个“务必”!我们时刻不要忘记,我们要艰苦奋斗一辈子!···

1969. 2.19 星期三阴雨

早上继续学习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的第十部分。有些人似乎疲沓了,起得很晚,姗姗来迟。···下午又开了一次班务会。这是三天之内的第二次。刘把昨天干部会议的情况作了传达,要求大家议一议班里存在哪些不好的现象。结果没有一个人发言。当然,这绝对不是说大家没话可谈,而是有一种东西(这是一种无形的……,什么呢,且叫它东西吧)好像把嘴统统给堵住了。会议就这样僵掉了,只得宣布散会。算是失败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969. 2.20 星期四阴雨

早上还是学习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第十部分。学习又较昨天差一些。好些人都在看其他东西。费大概是因为这几天肚子空前紧张,而引起肚子痛,早饭后就把今天的烧饭任务移交给我了。今天的厨房任务倒也轻松的,没有什么忙的,只须把昨天的剩菜热一下就行了。

1969. 2.21 星期五阴雨

···早上的政治学习是学习毛主席《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主要是为提前在下午开的民主生活作准备。···下午两点,民主生活开始。主要是沙、金、费、李、陆几个人发言,内容全是自我批评,似乎没有火药味。此会后来被来信事打断,实在也没什么可谈了,就宣布结束。

【忆与议】

当年春节期间,居然会连续四天早上“捧读宝书”!日记中也反映出些许真实状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现在回头看看那些“学习”,如此上纲上线,与知青在乡下请客吃酒能搭得上界么?这种“学习”的实际效果却是一天不如一天,最后以无话可谈而告终。当时,正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反复学习,反复运用”、“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类形式主义、庸俗化的学风最为甚嚣尘上的时候。然而,也恰恰是这些亲身经历的实践无情地检验着那些高喊入云的“革命真理”。

 

上述从大年夜到年初五的经历,如果没有日记的记载,早已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有一件事情尽管没有只字记录,却是我始终无法忘怀。 

当年有几天“革命化春节”,大家都不出工,串门玩乐。一天下午,在我们睡觉的地方——昏黑的阁楼上,我独自一人,打开箱子,取出了叠教科书,代数、几何、物理、语文、俄语、做革命接班人(初一政治课本)、社会发展史(初二政治课本)……,各个科目一应俱全。

我至今想不明白“大革文化命”的“扫四旧”时,我居然会手下留情,把“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产物——初中各科的教科书留下了!而我离开上海去江西之前,又把这些教科书打捆加入了行李!……来到偏僻的云庄村,置身于三十多人的知青集体氛围中,时不时有一种近似于中学生集体下乡劳动的错觉,仿佛不久会回到城里、回到家里、甚至回到学校里,继续完成中断了的学业……。

自从“停课闹革命”以来已经有两年半没有与这些书籍打交道,显得相当生疏了,但粗粗翻阅之下,竟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那里面的内容耳熟能详。在诸多科目中,俄语似乎最为特殊了。四年多以前进入中学的时候,得知自己被安排在俄语班,就大为吃惊、出乎意料,因为中苏交恶的大氛围已经形成,“俄语无用论”甚嚣尘上。尽管我被安排为俄语课代表,但仍然在心理上产生了无意识抵触。所以,较之其他科目,失忆程度最重。可是,静心细读,三十多个字母、发音与手写体、名词六格、动词变格等等,又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记忆屏幕上。不知道为什么那两年俄语课程进展缓慢,到初二结束的时候,还有半本教材没有教完。这在各门学科中是绝无仅有的。埋头于没有学完的部分,颇有兴致,饶有兴趣,仿佛回到了两年多以前的学习生活……。

很快,就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我把这些教科书拾掇完毕,脑海里还是那些阔别多年的书本。不知道有没有直接关系,知青集体户又一次抓紧政治学习,加强思想革命化,重新学习《青年运动的方向》等等。那个难忘的半天,也不敢写入日记,只能深深地埋入心底。从此以后,叠教科书就难见天日了——它们的主人有胆量把它们带到乡下,却没有胆量再打开它们、阅读它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