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90-12我参与了上海房改讨论【写于2011年】

(2024-01-12 16:24:01)

1990,上海有过一次“房改讨论”,我有感而发,向文汇报寄出我的看法,很快就在头版刊登出来了

1990-12-26文汇报的第一版右上侧有“认真讨论房改 完善房改方案”专栏,标题是:读者来函议房改 群策群力提建议 采取措施抑制分房不公 广集资金加快解困速度。

这天的“编者按”:住房制度改革的讨论在继续,本报这方面的来信在不断增加。从近日来信的情况看,广大市民对提租的必要性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市房改办提供的一份测算也说明了这点。据测算,提租补贴后,增支户占总户数的49.43%,其中增支在3元以下、310元、1015元的比例分别为35%13%1.22%,而50%的住户还有18元的月租金积余,个别住户积余额在8元以上。近日的来信中不少人对如何强化房改对抑制现行分房不公的问题提出了见解;有不少人在为自己算帐的同时还考虑到房改如何为提高最低居住水准而铺平道路。这里选登几封来信,以供读者讨论参考。

随后,刊登了两封读者来信,首先是我的一封——

分房标准和办法要公开

编辑同志:

我觉得,房改方案的实施,上海未来十年中解决人均4平方以下困难户,达到人均8平方的居住水平是完全可能的,房改方案让困难户看到了希望。请看我的测算:本世纪末上海的人均居住面积与现在之差为1.6平方,按市区777.79万人计,需新增建筑面积2500万平方;再按前不久公布的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十年中本市新增近40万人。解决这些人的住房约需640万平方住宅。两项合计也不会超过十年中规划建房数。另外从建房资金上也完全有这个能力。但说实在的,建起的房能不能提高市民的最低居住水准,这就要依赖住房制度的改革了。这次公布的讨论稿涉及解决建房资金的较多,对分房则没有具体方案,从某种意义说,市民对改变现行分房标准和办法中不合理、不公平的愿望更强烈。据我所知,本市目前还有14.4%的市民是住房困难户和特困户,而现行的分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形成了干群之间日益明显的“落差”,这样做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干部形象,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可喜的是房改方案讨论稿中已经提到了这项改革,希望能尽快拿出具体办法来,也供全民讨论。


这封“读者来信”在登出时,编辑做了较大删改,尤其是言辞语气的改变,象“请看我的测算”这样的口吻绝对不符合我平时待人接物时的习惯。其次,限于篇幅,把我信中进行计算的内容、方法、过程作了大量删减和简化,只留下结果,以至于在时过境迁的今天,信中不少地方显得难以理解。

我记得当年我产生冲动、写“读者来信”的出发点是,对房改方案中预期解决困难户的日程计划感到不满。但是具体内容已经回忆不起来。现在从网上找到了《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19910208)http://www.lawyerhotline.com.cn/news/9447.htm,其中宣布,“到本世纪末,使上海市区的居住目标达到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上;住房成套率60%以上;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及以下居住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以上至4.0平方米居住困难户的住房问题大多数得到解决;大部分危房、棚户、简屋得到改造。”

当年我在信里是这么算帐的:当时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是6.4平方米,计划在世纪末达到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这样,就有人均1.6平方米居住面积的差距。按当时市区人口777.79万计,就需要大约1250万平方米居住面积;再按居住面积与建筑面积大致为1:2计算,就需要25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考虑到人口增长,按当时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十年里新增约40万,则需要居住面积320万平方米,折合建筑面积为640万平方米。两者之和为建筑面积3100万平方米,年均310万平方米。记得当时每年实际完成的建筑面积已经逐步提高到每年400500万平方米了。(参见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7474/node67482/node67565/node67569/userobject1ai64593.html上海劳动志 >> 第五编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 >> 第二章职工福利 >>第四节 住房,19811990年,上海共完成住宅建设面积4269.94万平方米。)所以,我在那封信里提出,“上海未来十年中解决人均4平方以下困难户,达到人均8平方的居住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当时的房改方案,尽管描绘了世纪末达到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的美好远景,但是人均3.5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要到世纪末才能解决,人均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是大多数解决,这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市民还要等待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摘掉“困难户”的帽子!我对此十分不解,在信中责问: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这样的愤懑言辞被删除了,把话题跳到了分房体制改革。虽然我对此没有具体的想法,但也指出了讨论稿里只是提到这项改革而没有具体办法,等于是婉转表达了一种失望。

现在从网上查到的资料表明,那次房改并不是想象中的包含分房体制的改革,而是重在解决资金不足。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重点是“做蛋糕”而不是“分蛋糕”。而当时我没有与时俱进地注意到,事实上在交由市民讨论的讨论稿里已经明确提出了住房商品化的具体办法,延续了几十年的福利分房即将被商品化取代,分房体制也将不复存在。基于此,自然就没有分房体制改革的具体办法了。

(写于2011-09-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