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读书新记(写于1998-11)
(2023-12-08 09:23:17)| 分类: 陈年旧迹 |
〖写在前面:1998夏末,上下班路时在公交车上读书的乐趣曾经一度“复辟”,我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这篇“新记”。不过,好景不长,差不多只有三年时间,到2001初冬,工作单位搬迁到浦东,加上自己工作内容的变化,“巴士读书”渐趋中止,代之以“巴士思考”,高度的紧张,过分的投入,终于导致“崩盘”,读书也罢,思考也罢,都罢了……。2009-01-23〗
我有过一篇《“沙丁龙”读书记》。当时写下那些文字主要是为了“难以忘却的纪念”,因为换了一个工作单位,省却了每天长途往返奔波,但也失去了难得的读书机会,从心底里感到遗憾。没想到,时隔四年,我又“重操旧业”,重新开始了公交车上的读书生活,只是感受大不相同矣。
四年前我杜撰了一个名词“沙丁龙”,因为当时上海的公交车拥挤程度举世闻名,被老外说成象“沙丁鱼罐头”;而上海公交车的样式俗称“巨龙车”,以形容载客之多。我将“沙丁鱼罐头”似的“巨龙车”简称为“沙丁龙”。而在今天的上海,此等“沙丁龙”已经基本上成为一种历史的回忆,公交状况已经取得公众认可的改观。所以,当我写这篇“新记”时无法沿用“沙丁龙”的旧称,改用比较简洁外来语“巴士”来指称公交汽车、公交电车、公交空调车。
今年八月我乔迁新居,又应了世上一句老话:有得必有失。在改善住房条件的同时,住房与工作单位的距离又一次拉远了,我必须坐两辆公交车才能上下班。不过,我很快找到了新的心理平衡点:不是一直耿耿于怀于四年来缺少读书的时间吗?现在不又有了在上下班路上读书的机会了吗?
与四年多以前大不相同的是,那种在车站上焦虑候车的心境如今已经大为减少。想当年我也是从起点站上车,常常要等上十多、二十分钟,乃至半小时以上,车站上黑压压的人群“望眼欲穿”、“怨声载道”。车子一到,焦急的乘客一拥而上,吵骂、争夺……,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在中华礼仪之邦。我是“奋力拼搏”以求抢得一个座位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路上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往往在争夺之中平添许多烦恼,读书的心境自然大打折扣。现在,我也是在一个起点站上车,每天早上都有十数辆汽车整装待发,只要花三五分钟排个队,就保证能心平气和、悠然自得地拥有一个座位,加之公交车型的升级换代,车体宽敞明亮,座位也不象以前单纯为了“多拉快跑”创造出来的“大篷车”那样只有可怜巴巴的十来个,车厢短了但座位却成倍增加,想来公交部门也在认真思考“以人为本”。在漂亮的新车里看书,心境自然要胜过当年许多倍。
这些年上海大力开展基础设施的改造,市区路况的变化也改善了公交的运行质量,堵车塞车的现象虽然仍不可避,但毕竟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观,乘车人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尽管车厢里仍难免人多拥挤,但吵骂争抢、怨天尤人之类毕竟少多了,对我而言,读书的外部环境也大大改善了。总之,迁居三个多月来,每天在路上读书,不仅让我乐此不疲,还几乎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我是这么计算的:即使只有每天一小时,但也等于在无形之中让自己的生命每天增加了一小时。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一小时又该等于多少寸光阴、值多少金呢?
因为工作忙,常常无法准时下班,离开单位时天色已黑,无法在车上读书了,特别是早上读到某些会心之处、精彩章节,真想在晚上下班的路上继续读下去,望着漆黑的车厢,只有幽幽的路灯把黯淡的灯光无力地送过车窗,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心中又孳生出些许遗憾……。不过,我又很快发现了一个可以考虑开发、利用的机会:公交空调车。作为工薪族,不可能天天、回回都乘坐2元钱的空调车,但偏偏会遇到这样的事:站头上只有空调车,“载”你没商量,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间,空调车几乎就是机动车的代名词。有一次下班时,我相当疲惫,饥肠辘辘,耐不住等候的煎熬,就“潇洒一回”上了空调车,不料就此发现了“新大陆”:空调车在晚间行驶时是打开车厢灯的,而且光线还挺明亮,足以看书读报的。我大喜过望,浑身的疲劳霎时烟消云散,赶快打开包,拿出书……。下车后我作了一次“成本核算”:如此读书,要比乘坐普通公交车多支出1元5角,得到的是0.5小时的读书时间,简言之,就是用1.5元的人民币购买0.5小时的时间,相当于3元/时。假如纯粹按当今的工资收入衡量,这无疑有“高消费”之嫌,但我买的是时间啊,时间如何计价?“一寸光阴一寸金”之类终究只是古训而已,并没有可操作性……。
自此以后,我在下班时不再刻意追求“勤俭、俭朴”,只要有空调车,我就毫不犹豫地上去,挑一个灯光最明亮、最能避免乘客上下车干扰的座位,坐下之后就是“套头动作”:打开包、取出书、翻到早上暂停之处……。偶尔有几次,空调车的售票员会在卖完票之后关熄车厢里所有的灯光,我真想对他(她)说:“帮帮忙,别关灯,好吗?”我还想到公交公司查一下,如果明文规定空调车晚间行驶时不得关灯,那我就要以权益受损害的消费者身份投诉那些违规操作的售票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