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龙”里读书记(写于1995-06)
(2023-12-08 09:23:17)分类: 陈年旧迹 |
〖写在前面:1982~1994的十多年是我“八小时之外读书”的巅峰时期。如今回想十多年前的这段经历,正如自己当年所写:永远怀念那不可多得的“沙丁龙”读书生活……。2009-01-22〗
“沙丁龙”是我杜撰的名词,是我给上海的公共汽车起的一个绰号。上海公共汽车的拥挤程度举世闻名,被“老外”说成象“沙丁鱼罐头”一样;而上海公共汽车的样式据说属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国人的首创之作,大号叫做“绞接式大客车”,俗称“巨龙车”,以形容载客之多。我来了个“中西结合”,将“沙丁鱼罐头”似的“巨龙车”简称为“沙丁龙”。
我与“沙丁龙”结缘于大学毕业、成为“上班工薪族”之时,家住市区西南角,上班则远在西北角城乡结合部,每天“七(时)进七(时)出”,往返奔波,刚开始时,单程不足一小时,十多年里不断“行情看涨”,单程费时竟达两小时!好在是一条线路,从头坐到底,省却了上上下下拥拥挤挤的换车之苦,也可谓不幸之中的大幸。在车上有长达一两个小时的大块时间,若是女同胞用来进行“路线斗争”(打毛线),必定战绩辉煌、收获颇丰,我一介男儿,不会女红,就用来延续从小养成的看书爱好,因此就有了“沙丁龙”读书之说。
虽然车厢里人多拥挤,人声嘈杂,但是只要一书在握,就能置之度外,置若罔闻;“入境”之后,会心之处,更是“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读手中书”;遇到路塞车堵,依旧静心潜读,大大淡化了怨天尤人的烦恼,也可以说是一种“苦乐转换法”。
十多年来,我在“沙丁龙”里读书,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应验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古训,我用这些并不起眼的“乘车时间”,先后读了约四百本书,总字数在五千万以上,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哲学、文化、科技以及外语学习等方方面面,偶尔也读上几本“畅销书”,如《中国知青梦》、《上海生死劫》一类小说。
“沙丁龙”里的读书使我获得了“自我继续教育”的机会。在本单位一次英语竞赛中,我的笔译成绩名列前茅,就得益于在“沙丁龙”中阅读英语自学读物。在学习和掌握CAD等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一直没有机会享受公费培训,就利用“沙丁龙”自学不缀,终于后来居上。
“沙丁龙”里的读书使我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敏锐。1991~1992年我针对在专业技术工作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新的设想,主持开展了试验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这整个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读书、思考,是在“沙丁龙”完成的。
“沙丁龙”里的读书还使我跳出专业技术的圈子,把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1990年底,上海开展“房改大讨论”,我在“沙丁龙”里读书看报、思索思考,写成一篇稿件投寄《文汇报》,结果发表在头版专栏的头条位置。我还在“沙丁龙”中为《文汇读书周报》构思“一句话书评”,投出的稿件“命中率”达到50%。对本单位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我在“沙丁龙”中有针对性地阅读了许多书籍,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并写成文章发表在本单位的内部报纸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有的还获了奖。几年来,总共写下数十篇习作,10余万字。
不久前,由于种种原因,我调换了工作单位,上班离家近多了,不再需要每天长途跋涉了,但也因此而丧失了在“沙丁龙”里读书、思考的乐趣。我会永远怀念那不可多得的“沙丁龙”读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