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千年二月京城之行,第6天
(2023-12-02 13:36:36)分类: 陈年旧迹 |
2月24日 星期四
K
会议结束了,我还要在京办点事情,顺便在市内“观光”。作为一个爱书人,走访书店是情理之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东四南大街与灯市口大街的丁字形路口,有一家中国书店东城门市部,81年我首次到北京时就发现它的特色是古旧书籍品种繁多,是上海各旧书店望尘莫及的。后来几次赴京,我都关注过它,它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次是时隔四载重访故地。我一直担心它是否会象上海的旧书行业一样萎缩得不成样子。实际情况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家书店主业仍是古旧书籍,不仅没有萎缩,营业面积反而扩大、扩张了,原先店堂后部的书库改成了营业铺面,并在隔壁的隔壁新开了一个门面,两处的后部是连通的。假如绘制平面图,那么活脱脱就是一个“U形管”形状,别有一番趣味。夹在两个门面之间的是一家“比利牛仔”专卖店。站在街对面看这一景观,真有点令人忍俊不禁的滑稽感。
K
出了U形管状的中国书店,沿对面的灯市口大街西去,就到了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大街的新华书店是到京后第一个下午就去过了,结果是带回了些许遗憾。今天是沿王府井大街向北而行,此地已经不在商业步行街的范围之内,街面上冷冷清清的,没有多少行人。我找到了数年前曾经到过的“中华书局读者服务部”,现在改了名字(叫什么书店,记不得了),但招牌下还是保留了由胡耀邦题写的原名。走进店堂,只能用冷冷清清来形容。
隔路相望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破墙开店的“考古书店”、“外文书店”,96年我曾“到此一游”,于今也是店仍在、客稀少,门可罗雀。曾经号称全国第一家的“女子书店”已经杳无踪影,附近几家象模象样的个体书店也消失了。目睹和亲历书市如此这般颓势,我相当气馁,几乎抬不起脚继续前行。
{插记:四月中和五月底我又到北京时,还到过朝阳门内大街上的几家书店:人民出版社及其副牌社东方出版社的人民东方读者服务部、人民文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破墙开店的科学书店,他们的状况与王府井大街的那几家书店如出一辙,营业员闲得发慌,无事可干,恐怕一整天都没有几个读者惠顾。我进得门去,仿佛是天外来客,打断了他们聊天的兴致,一个个瞪着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我。瞧瞧他们的书架上,净是些什么哟:“人民东方”摆着一长溜文革期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单行本,“人民文学”陈列着许多八十年代的出版物,天底下有几个版本收藏家会到这儿来觅宝?“科学书店”倒有一些挺时髦的“教辅读物”,可是有几个学子会想到这儿也卖这劳什子?总之,颓势的根源不在于市场,而在于经营者。}
给我恢复信心和希望的还是96年刚刚开张我就相识的“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她位于王府井大街北端,中国美术馆东侧。时隔四载,故地重游,我惊喜地发现,她成长了,壮大了,虽然没有达到摩肩接踵的程度,但读者之多,肯定超过我此前到过的那许多家书店里读者的总和。
“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仍为三层营业面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较之四年前,品种更多了,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包容万象。在一楼的杂志期刊区域,不仅有经济、政治类期刊,也有生活、休闲类杂志,还可以看到国内那几家“左派”刊物,如《当代思潮》、《真理的追求》;在地下的书城里,既能见到数年前就风行一时的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也可以找到国内著名“民族主义”代表作《中国可以说不》作者的新作《注视中国》,还可以读到“新新人类”的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的接触》以及王慧、棉棉等“另类”的最新作品。
也许当年没有考虑较多的发展预留用地,如今日渐增多的书刊品种使得“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显现出某种拥挤、局促的态势,走道空间缩小了许多,读者举手投足之间会碰到一摞摞的图书,原先颇有创意的螺旋状高高叠起的陈列方式不见了,因为它占地太多……。楼梯的每一级台阶上几乎都坐着手捧书本聚精会神的读者,打工仔模样的青年人也许是忙里偷闲来看上几本知识读物,下岗女工模样的中年人全神贯注地阅读着《短线是银》寻找生财之道,莘莘学子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海洋中的精华……。
四年了,“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发展了,变化了,没有变的是她品种繁多、分类细致,在上海几乎没有一处比得上她;没有变的还有她优美的环境,书的海洋回响着阵阵幽雅的音乐旋律,由人气旺盛带来的一丝拥挤烦恼也就消失殆尽,身处其间,性情得到充分的陶冶,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真是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好去处啊!
{附记:四月中和五月底我又两度赴京,除了公干之外,每次都要抽出点时间到“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呆上一两个小时。}
J
到北京几天了,在市内活动有一大发现,二环路之内的老城区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改造,依旧保留着成片的平房、四合院(准确地说,应当叫大杂院,原先的四合院格局早已在近几十年住房高度紧张之中化为乌有),因此,在二环路之内抬起头来,可以见到大片大片的天空,只是缺少了富有诗意的蔚蓝色。
如今大城市里必不可少的一大景观--人行过街天桥,在北京也为数不少,细细揣摩,可以悟出一些“京味”来:
v
v
v
v
总而言之,北京的人行天桥还处于经济、实用的等级,还没有考虑城市景观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