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千年二月京城之行,第1天

(2023-12-02 12:58:20)
分类: 陈年旧迹

2月19日 星期六

22次不及14次,“名不虚传”

新千年第一个春节刚过,就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为了节省开支,出差往返只乘一次飞机。我选择了回程坐飞机,所以赴京时只能坐火车。好在从1996年4月开始的火车大提速,把上海与北京的距离大大缩短了。尽管提速已经实施了几年,但对我来说,坐“夕发朝至”的特快,还是头一回尝试。

我在预订车票时是希望能坐上海铁路局的14次列车,但实际到手的是22次,属于北京铁路局。从“夕发朝至”的时间上来说,22次比14次更好一些,发车迟两个小时,晚上7点50分从上海发车,可以让旅客从容地用完晚餐后上车;次日上午10点抵京,也比14次晚到两小时,旅客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找到落脚地再安心进午餐。

然而,22次与14次虽同为“红旗”列车,但口碑一直并不佳,简言之,就是其服务质量不及14次。此番进京之旅确实感受到了这一点。

上车伊始,就觉得气氛不一样,列车员不知躲在什么地方,既不在旅客上车摆放行李时给予安排,也没有在车子开动前巡视行李架,防患于未然,消灭“事故苗子”。结果,在离我不远处,一只拉杆箱在列车的启动后不久就被轻微的颠簸颠了下来,幸好站着的一个旅客眼明手快,一把接住,才没有让坐着的旅客遭遇“灭顶之灾”。

列车员在开车后不久走到车厢中部,向旅客鞠躬敬礼、作自我介绍,一套不知重复了多少遍的背诵词,列车员例行公事照本宣科;而多年的一贯制,于旅客也毫无新鲜感,味同嚼腊。此后也就很难听到列车员的声音,也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在全程14小时的旅途中,只有一次为旅客送水,只有一次整理旅客的毛巾架,只有一次收拾车厢卫生。)

我爬到上铺,发现铺位上还留有一份《球迷》报,显然是来沪时旅客拉下的。按理在列车停留上海期间应该打扫卫生、整理卧铺的,不应留下报纸之类的杂物。由此可见该列车打扫、整理工作质量之一斑。

 

卧铺车厢里的围棋新秀

我发现坐在我对面的两个旅客相当年轻,其中一个较为文静,另一个则相对活跃,看上去两人都不满20岁,但谈吐却很老练。稍一注意,发现他俩一直在讨论围棋、谈论比赛。当我听到“文静者”说,“在网上下围棋太平淡,仿佛是一个人在打谱,没有那种面对面厮杀的气氛,下棋就是要能看到对手各种各样的表情动作,这样才有劲”。我的直觉告诉我,此人非等闲之辈,不是一般的玩棋者。当他暂时离开座位时,我开始与“活跃者”搭讪:“你们是去北京参加围棋比赛吧?”“不,我们是国家集训队的,在上海参加完比赛后回北京。”“国家集训队?在上海比赛?什么比赛?”“新人王。”我不禁一楞,级别不低啊。我依稀记得几天前见过有关的报道,就说:“好象这次比赛中,去年的新人王冠军今年落马了……”我话音未落,“活跃者”就抢过话头:“对。去年的冠军就是刚才坐在这儿的那人。”我有点失望,那个“文静者”很有灵气的容貌,怎么会与落马失利联系在一起呢?我问“活跃者”:“那么你的成绩如何?” “我将参加三、四名的比赛。”话音中有一种难以掩饰的兴奋之情。正就在这时,“文静者”带着一本书回来了。

我不想当着刚刚落败的前冠军的面继续谈论新人王之战,就把话题转到围棋国家集训队的情况。真没想到,这两个小家伙还真不简单。他俩都出自上海,“文静者”出自长宁区,“活跃者”出自普陀区,他俩都是6岁就开始学棋,至今已经11年。三年前入选国家集训队,在北京天坛附近集训。每天就是打谱下棋,也学一些文化知识;没有寒暑假,只有10到12月间有一次放假。在国家集训队还有常昊等上海籍选手,但比他俩“出道”早,年龄也大五六岁。

也许我的话题太幼稚,也许他们已经步入职业棋手的行列,与常人有了些许距离,我和他们的聊天难以热烈起来。在又一次冷场之后,他们不失时机地重新回到了围棋天地,这次是以“文静者”刚才取来的围棋书为中心,两人一边研读棋谱,一边讨论、切磋。晚上九点,车厢里半数灯光熄灭之后,“活跃者”睡眼朦胧,打起了瞌睡,“文静者”依旧孜孜不倦地研究棋谱,直到十点熄灯才回到自己的铺位上休息。这样的刻苦钻研劲头,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