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见《聊斋》

(2010-07-19 19:12:14)
标签:

杂谈

    已经有朋友在留言当中反复询问,《聊斋》到底什么时候结束,有人已经受不了了。终于,要再见《聊斋》了。

    开始这个系列,主要是不知道在博客上到底该写些什么。2009年8月底,《大家看法》制作了《中国慈善导航》的特别节目。当时栏目的同事让我开一个博客,宣介节目。我不是一个对自己的博客点击率有期待的人,所以勉强同意,并且不寄予任何希望。在最初的几篇发出后,真的不知道该写点儿什么了。

    我没有能力把每日心得记录出来,同时打心眼儿里觉得那是一件相当无聊的事情,别人为什么要知道你在干什么呢?

    一天,无事可写,索性拿出了《聊斋》,写一篇读后感吧。

   《聊斋》于我而言是一段童年记忆,我爸送我的书里,《白话聊斋故事》是令人记忆深刻的一本。各种鬼怪狐仙,匪夷所思,怪力乱神,让一个在《小布头奇遇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神魂颠倒。加上《画皮》、《精变》、《胭脂》这些与当年主旋律拉开差距的电影,共同构成了《聊斋》在头脑中的梦幻迷离。

    真的开始看原著就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卷本,早买了,无数次打开又合上,文言文,实在看着费劲。08年,把看这本书当成对心静的考验,拿起来,一天读通,两天读进,三天折服。刚开始时看故事,然后是读古文,直到《沂水秀才》,被五雷轰顶——这哪里是古文,分明就是一个日日潜伏在我们身边的观察家,拿着小本记录丑态,之后总结发言嘛。字字刻薄,跟小刀一样,在心头划来划去;不见血,但是钝痛。

    加上我是话痨,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所有的朋友,如获至宝。

    原来《聊斋》的几乎每一篇都在直指人心。

    就此开写,乐在其中。

    把很多身边的人都写进去了:有我的领导、同事、朋友、家人,路上看到的、地铁里听到的、娱乐新闻报导的、茶余饭后八卦的。于是很多人开始对号入座,有时候还会打电话来问:“你写的那个人是不是谁谁谁?”猜对了,才快乐呢!

    感谢那么多朋友在看和留言:春天、琴舞飞扬、源源小丸子、流动的彩云、小麦熟了、susan、YOYO等等,无论我写啥都捧场,谢谢!纠正我的翻译不到位不准确不知所云、提醒我认真看完《聊斋》再评论的各位,谢谢,我没拿古文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译成白话的时候随心所欲,虽然这样很开心,但是如果给各位添堵,就是我错了。

    谢谢邓小鸟和青青,所有高点击都是你们创造的;谢谢魏老师,不过在此提醒,每一篇前面的内容原创是蒲松龄,我就是个翻译;爽姐,每一篇都强迫你观看,还像检查作业一样追踪阅读效果,给你添麻烦了。

    田玉龙先生的身影在很多篇里都出现了,所以在听说我可能把这个系列结集出本书的时候直接问版税是不是有他的份额,我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抱歉,我太直接了。

    写这个系列的过程就像跟一群朋友聊大天,天黑了,各自要回家了,到了散摊儿的时候了。

    所以,再见《聊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