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不知多少人走了多少弯路
(2012-01-31 20:52:23)
标签:
高尔夫
练习
挥杆动作
最新理论
体育
|
分类:
高尔夫心得
|
刚看完一段安藤博士的挥杆理论,真是有些感慨,成年人学高尔夫,不知走了多少弯路,如果早一点有人把这个挥杆原理说清楚,我们就不至于那样地还在按照19世纪的挥杆动作来练习(练习场上见到的风景可知,千奇百怪的挥杆,大汗淋漓的那股劲儿,怎么就是不进步呢?)且为之纠结烦恼,也不至于去学盲人摸象了。
安藤博士总结出来的5种挥杆形式,其中只有第5种才是现在这个时代的挥杆形式,其代表性的分析图象是老虎。原来,挥杆动作和形式是与所用的球杆,所在的场地,所穿的衣服有直接关系的。
1(根据19世纪前半的挥杆示教图),在19世纪前半的挥杆,原来是在苏格兰林克斯那样的球场里诞生出来的,由于是海边,平坦沙地,风大的环境,当时的衣服没有弹性,球是羽毛作的,球杆也是很粗硬笨拙的,居于这些因素,挥杆时必须要那样的动作才可,挥杆动作需要转臂,最终姿势前倾形。
2(Bobby
Jones时代),19世纪后半的挥杆,由于球发展成了胶质球,球杆有一定进步,衣服有一定的弹力了,所以,挥杆动作变了,只需要转腕即可,最终姿势为旧「I字形」。
3(本侯根时代),20世纪前半,美国出现了挑战性的球场,水障碍,沙坑,树林等,需要把球打高一些,然后还得停下来才行,衣服弹力好了,所以出现站势Y字形,挥杆只需要转腕即可,最终姿势为逆C字形。
4(尼克劳斯时代),20世纪后半,球杆杆身进化了,挥杆过程不需要去转腕的动作,最终姿势为逆C字形。
5(老虎时代),20世纪末,由于球杆的技术革新,挥杆过程不需转腕动作,最终姿势为新「I字形」。
1~4的挥杆动作已经是高尔夫挥杆历史的记载,第5个挥杆形式才是今天我应该学习的。当然安藤作为PGA的A级教练,又在大学里研究了5年多,收集300多本挥杆教学书籍,经过严密的科学手段,总结出来的世界上从未明了的挥杆理论,并获得博士学位,我想这里是有其硬性道理所在的。
看到这里,觉得安藤博士能把这些分析给高尔夫人们,真是一个不小的贡献,当然他的理论是具有新颖性的,也许不太容易被老球员(习惯过去的动作,例如习惯了19世纪的转臂或转腕动作等等)所接受,可是,凭教学资料介绍,觉得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挥杆程序(程序连接严格,需要正确地去做每一个步骤),相反也许老球员们会一下子开窍,就像被指点迷津一样,。
我正在学习探讨过程中,目前还只体验1~2个程序,感觉简单,稳定,与安藤理论相见恨晚,,。
注,鉴于著作权问题,以上内容已经通过了安藤博士事务局的许可。
温馨提示,以上是我的个人学习心得,无指导别人之意,持有不同见解和看法或有任何疑问的留言,我可能给予不了解释答复,也不希望留言者之间在此争论不休,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有大量的学说对比作支持和解释,本人正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无能力解释,只是记录一下心得而已。无参考价值和引用价值(指在别人的博客上进行匿名留言时的恶意攻击性的引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