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发明的高尔夫挥杆理论之试验练习(内容随時追加)

(2012-01-21 22:51:03)
标签:

高尔夫

新挥杆理论

体育

分类: 高尔夫心得
     今天体验了一个新的高尔夫挥杆理论(组合论),是一位PGA职业教练进入大学博士课程,经过5年的研究,获得博士学位,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博士学位,意味着是一项发明或发现,也就是一种新的学说或新的理论,这位教练的高尔夫挥杆理论是一部比较可以程序化的量化的理论,很是值得探讨学习和体验练习,才看到一知半解的大概,就赶紧到练习场体验一个部分,并看看感觉如何,,。刚刚接高尔夫博士学位教练的E-mail发过来的阶段性视频授课,分部分地看视频讲座(也可以进入学习班?),看完2个部分,基本理解个大概,肯定没有理解到位,先试验试验看看这种挥杆理论的训练方法能不能打出去球?今天的试验视频,放上,作为今后比较资料,,,,。
 
     追加(1):(从这里开始将不断地追加内容和图片或视频,有兴趣者可以常来查阅)

     我用自己的挥杆去体验各家理论,试图寻找出适合我们中年人开始学高尔夫的一种尽可能舒适的挥杆体系和方式。因为自己随便去探讨各种不同的理论,总是在变化挥杆变化距离,所以也会影响距离感,影响成绩,不过我不在乎成绩如何,喜欢探讨是我的特点。为了经常可以检验自己的基本挥杆平面是否因此而脱出标准范围,最近开始使用高尔夫专用相机来摄影拍片,检验自己的挥杆平面,保证不脱离标准范围。
     通过观察练习的人们,醒悟到,
业余的,成年人或中年人开始学习高尔夫练习的,不具备职业先手们(指从少年开始训练的职业选手)的身体素质和柔韧度,所以只能模仿外形(照葫芦画瓢),类似模仿跳芭蕾舞,职业演员是用脚尖运步,而我们只能是抬起脚后跟而已,,存在着本质上的实质性的差别。

     我觉得,1年半以前我体验的增田理论(見追图),回想一下我当时练习,受益匪浅,使得我摆脱了自己做不到的动作而应去做所带来的不良效果,有人告诉我要死不抬头,那样我就打地,有人告诉我死盯着球,那样我就没有距离,后来我研究了盯着球的说法,果然,人家让你Sees,你偏要Look,这里有误区,后来结合对盲人打高尔夫的感受,自己练习闭眼击球,反倒击球效果不错,,,这样的探讨经常去体会,从中也受益匪浅。
    一位博友叫 天天笑 ,他找到了我2010年9月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b9d3e0100m5c8.html ),他很高兴地看了我的体验增田理论的练习,。我还是觉得,这是业余爱好者的所需,特别是业余女球员和成年后学习高尔夫的人们,来进行扬长避短,实现不具备职业素质的前提下的自己最舒适的挥杆和最好的击球效果。

新发明的高尔夫挥杆理论之试验练习(内容随時追加)
                      (增田理论追加图
*-*-*-*-*-*-*-*-*-*-*-*-*-*-*-*-*-*-*-*-*-*-*-*-*-*-*-*-*-*-*-*-*-*-*-*-*-*-*-*-*-*

追加(2):

南唐斌主老师说道,大部分业余球员都是成年后才接触高尔夫的,按照你的介绍,增田理论似乎更适合这部分群体。你在前面开路,分享你的练球心得,谢谢!

    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看到我们成年人特别是中年开始练习高尔夫的朋友们,每天在那里纠结阿纠 结,郁闷阿郁闷,苦于每天改动作,有的还肌肉肌腱拉伤劳损,后背僵痛,更严重者还有「疲劳性肋骨骨折」的,腰痛的,关节腱鞘炎症的,可谓是成年人开始练高尔「通病」,常见病高尔夫应该是给人带来快乐,而不是折磨和损害健康(我是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来说的)。且说在练习场上看到中高年球员练习的风景(见追加视频),一老一小的对比,那小孩是头一次模杆,他爸爸在身后给他摆了摆动作,然后他就那样地开始击球了,再看看那位中老年,教练也在身前身后多次给摆好,指导有方,球员也理解了,就是做不出来,很是辛苦。然而,80岁的陈清波教练却仍然挥杆自由距离惊人,还有90岁的业余爱好者飯塚教授6000多码的白梯上仍打80多杆,。再看看成年开始练出来的职业球员的挥杆与从小练出来的职业球员的挥杆完全相异,这又是为什么?,。还有,关于技术的进步瓶颈问题,我认识的一些球友,2年前他们已经有6年阅历,帮带我(因为我110),他们刚刚破百,日语叫做「切百」,2年后的今天他们仍在「切百」,,,。我就是很想知道这些都是为什么?后来才查了很多资料,在日本高尔夫学会里有机会就跟学者们探讨,自己就开始想正视这个课题, 人到中年才开始学球,与高尔夫相见恨晚,但不能因此而折磨自己,找一个最佳的方式来快乐地享受高尔夫,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高球价值观」。

*-*-*-*-*-*-*-*-*-*-*-*-*-*-*-*-*-*-*-*-*-*-*-*-*-*-*-*-*-*-*-*-*-*-*-*-*-*-*-*-*-*

       练习的风景(见追加视频
*-*-*-*-*-*-*-*-*-*-*-*-*-*-*-*-*-*-*-*-*-*-*-*-*-*-*-*-*-*-*-*-*-*-*-*-*-*

先体验上杆和下杆的程序,让大脑记忆程序,最后按照记忆的形象把球给击打出去,7号铁125码落点
*-*-*-*-*-*-*-*-*-*-*-*-*-*-*-*-*-*-*-*-*-*-*-*-*-*-*-*-*-*-*-*-*-*-*-*-*-*

体验记忆的印象后用于挥杆击球,看看效果如何,用的是7号铁,125~130码落点
*-*-*-*-*-*-*-*-*-*-*-*-*-*-*-*-*-*-*-*-*-*-*-*-*-*-*-*-*-*-*-*-*-*-*-*-*-*

体验记忆的印象后用于挥杆击球,看看效果如何,用的是1号木,落点195~200左右
*-*-*-*-*-*-*-*-*-*-*-*-*-*-*-*-*-*-*-*-*-*-*-*-*-*-*-*-*-*-*-*-*-*-*-*-*-*
最新理论的实践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