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1N1psOzy7hxUXRt5A96&690
二十几年寒窗苦读,终于等来了博士生即将毕业的机会,大好的人生蓝图摆在眼前,还来不及庆祝,却因为导师的各种“分外”要求,含愤投河,一饮而尽。不知这冰冷的灞河河水,能否洗刷博士生杨宝德的屈辱,还其耿直的一面,也将多日的尘嚣与纷争化为一份宁静,给交大一方净土。
本是一场人生喜剧,瞬间变成了悲剧,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相信杨宝德的博导周筠更想不到,谁会愿意让自己辛苦培养的学生走向一条不归路?我相信在杨宝德成长的过程中,周筠给予了他大量关怀和帮助,无论是学术或生活上,杨宝德就像自己种下的一盆绿植,细心伺候,静待花开,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绿植死了,因为该浇水时没浇水,不该施肥时施了肥,可以说,你的操作不当,加速了绿植的死亡。
如果杨宝德的女友提供的聊天记录是真实的,如果所有的调查都如网络所描述那样,那周筠应该为杨宝德的死负责。试问一个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殿堂的领军人,为何在引领学生攻克科研难关的关键时刻,迷失了职责,放大了自我,变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于师德的缺失。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传道第一,职责清晰不过。一个农村家庭花费二十几年时间,培养出一个博士生,实属不易,先不说金钱上的投入,单是这份执着与坚持,今天也不多见。杨宝德并不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相反,他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那就是与女友出国深造,回国任教,作为杨宝德的导师,周筠本应在学术上给予杨更多指导,助其实现目标,而不应该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把杨变成御用的家仆、奴役,陪酒逛街,拎包购物,洗车除尘,打扫庭院,这些杂役性质的工作,不应该是一名热衷于学术专研的博士生该做的,周筠更不该干预杨宝德的情感生活,杨作为成年人,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感情生活,而感情稳定是事业有成的基础,难道作为导师的周筠不知道。也许在导师周筠眼中,她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对学生的一种关爱和呵护,但凡事皆有度,过度而为,为之不得。
如果周筠给予杨宝德的关怀仅仅停留在学术层面上,相信杨不会选择自杀,但是当周筠将杨宝德强行拉入到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成为承担私人生活结果的一份子,甚至占用大量学习时间从事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在杨投诉无门,前路无望的前提下,杨只能选择自杀来做一个了结。你可以说杨宝德懦弱无能,也可以理解其意识不够坚定,但你是否能感受到当事人的痛苦和不堪骚扰的那份无奈表情?
杨宝德自杀事件曝光后,著名作家六六曾在微博上直言:“到底是个村娃,自视甚高。人呐!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伺候老师,那不应该吗?”不仅如此,六六在转发“自杀博士”文章的同时,还劝别人说收一个厚脸皮的女学生多么重要,不用背负道德谴责,末了,还配上一个哈哈大笑的表情。言论自由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话语权,六六作为著名作家,在此事上的表态耐人寻味,何为村娃,自视甚高,难不成寒门学子就不该有抵制不正当要求的权利?伺候老师是应该,但前提是你情我愿,没有哪部法律要求学生有义务要伺候老师当家仆,至于哈哈大笑的表情,是嘲讽,还是讥笑,面对一个死去的博士,这样的调侃真的好吗?
死者为大,寒门博士杨宝德以投河的方式了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人痛惜,更难以理解,也许只有杨宝德自己知道他过的有多痛苦,多无奈,感谢杨的女朋友敢于将一切曝光出来,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正确的师生关系,但愿杨宝德的死给圣洁的象牙塔敲响警钟,何为师者,师者何为?
2018年1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