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1N1psOzy7hsSUeM6G2e&690
这两天,“国家统计局:月入2083元就算中等收入群体”的报道在朋友圈热议,并伴着不无戏谑的调侃:“再也不要叨叨什么拖后腿了,再拖都拖地了”“感情我这月入5000元的都成土豪了,千万别被分了田地”。
原来,国家统计局近日用明确的具体数据回答了“一个月要挣多少钱,才能算是中等收入群体”的命题。按照世界银行的中等收入标准“年收入2.5万—25万元人民币”,换算下来,也就是说只要月收入2083元,就能算中等收入群体了。以这种算法,中国拥有“世界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3亿人为中等收入群体,占世界的30%。
国家统计局热衷于用数据说话,展示其精确的分析能力,但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压力和生活质量,月入2083元,在现今这个社会,先不说你是否进入了中等收入人群,
单是生存的压力,都是巨大的,生存尚难,谈何生活质量,而中等收入人群,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帽子,扣在老百姓的脑袋上,只会阻碍智慧的生长。
一个人在社会中处于哪一个群体,取决于他所承受的压力和他对生活的想法。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曾对中等收入群体提出三个问题,被媒体反复引用:第一,房贷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压力?第二,你是否不敢结婚,或不打算生儿育女?第三,孩子未来的教育费用是否让你忧心忡忡?大前研一说: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有任何一个为“是”,你就不算中等收入群体。
在中国,研一大师的提问还可以增加,比如:你是否害怕生病住院?你是否会为失去工作而忧心忡忡?赡养老人是否给你的生活带来压力,诸如此类等等,在中国,稳定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基本保障,而稳定的前提,就是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人到中年,危机自来,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家庭开销、父母医疗让人感觉压力山大,这些压力显然不是一个月入2083元的普通人所能承受的,与其这样,给他一顶“中等收入群体”的帽子,不如给他指一条路子。
当然,按照世界银行“年收入2.5—25万元人民币”的中等收入划分标准,同样是中等收入,差距却非常明显,所以,脱贫攻坚,加快发展依然是国策大纲,但脱贫不是数字脱贫,概念脱贫,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脱贫,生活脱贫,达到标准的人越多越好,3亿4亿都是数字游戏,并不能从现实中改变老百姓的生存情况。
如何让达到标准的人生活的有质量,不再为生病、养老、医疗、教育发愁,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而不是热衷于数据的统计。社会发展需要有兜底的网,更要提供更多向上的梯子,让年收入不足2.5万元的,向2.5万靠拢;让年收入达到2.5万的,向25万元攀爬;让年收入25万元的,有更多财富增收的机会,但无论哪个阶段,都要保证老百姓活的有尊严,过的有底气。
2018年1月1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