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w690/001N1psOzy7gALWmRbd9b&690
余光中老人走了,走的悄无声息,无一丝波澜,正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所描述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老人虽驾鹤西去,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法割舍的《乡愁》,乡愁是一种血脉,一份情怀,更是中华儿女奋斗的精神动力,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柱上,供后人敬仰,引领中华民族勇往前行。
当我们带着对余光中老人的深切缅怀,再读这首《乡愁》时,你会发现,不经意间你的眼角已经湿润,你也会想起故乡的亲人,儿时的玩伴和曾有的理想,如今,他们有的远在他乡,或阴阳两隔,有的永远封存在了记忆里,那抹乡愁,变成了难以割舍的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特别在诗歌方面非常杰出,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心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余光中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变成具体可感知的东西,表达了余光中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这首《乡愁》虽然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但是几十年来,它一直埋在海峡两岸儿女的心中,成为说不出的痛,对故土的眷恋,亲人的思念,祖国统一的期盼,在历史沧海桑田巨变中,留下的永远是那份落叶归根的情怀。
余光中老人走了,但他的情怀与精神还在,日月潭水深千尺,不及乡愁故土情,惟愿余老,一路走好。
2017年12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