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楼下不知何时多了一对乞丐,一男一女,是不是夫妻我不知道,但是感觉很像。
公司地处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圈,保守估算每小时人流量过万,在这样一个人流密集的生意场,乞丐司空见惯。见过形形色色的乞丐,乞讨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手段多种多样,我习惯给乞丐分类,大致可分四种:第一种乞丐属百变大咖型。破袄搭身,褡裢斜跨,头裹一方巾,手持一缺口破碗,形象跟《一九四二》里的逃荒难民一样,看到他们第一眼,你会很难想象,中国还有这等穷苦之人,于是心生怜悯,慷慨解囊,其实他们算不上真正的乞丐,他们家里有宅有地,只是觉得辛勤劳作不如乞讨来的钱快,于是背井离乡,早出晚归,跟城市里的上班族一样,逢年过节给家里寄钱,岁末年关会大包小裹踏上回乡的列车,辛苦一年,存一二十万都不多,到家里盖房买车,乡亲面前绝对风光体面。
第二种乞丐属孤苦伶仃型,这类乞丐装扮容貌并不重要,靠的是凄惨的身世与背景。他们身上浓缩了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一面,仿佛所有的不幸都发生在了一个人身上,孤儿寡母、无依无靠、食不果腹、风餐露宿,他们很难与“和谐”相提并论,他们是这个社会阴暗面的缩影,也是社会完整真实的展现,看到他们你甚至有自杀的想法。但是这部分人中有真有假,真的是真惨,眼神表情便可读出内心,假的演技也不差,只是眼睛总盯住你的钱包看,你只需跟他对视五秒,便可识破他的把戏。
第三种乞丐属落草为寇型,多以落难至此地,身无分文,寻求帮助为主。看过最多的便是摆一单车,打着某某骑行协会环游某地的标识,地铺一白纸,上书“求好心人资助10元吃饭”, 双膝下跪,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这类人90%都是骗子,你若真好心给钱,便中了圈套。
第四种乞丐属惨不忍睹型,他们多以身体残疾为乞讨的资本,将身体残缺的一面特意暴露在公众面前,博取大家的同情。
记得去年入冬,我见过两个乞丐,女的个子很矮,坐在一个四轮车上,男人赤膊上身,用独臂奋力地拉车前行。他拉车的方式很特殊,不是站着拉车,而是躺在地上,翻滚着拉车向前走。初冬的时节,天气已经很凉了,即便午后的阳光带一丝暖意,但仍然可以感受到丝丝的寒冷,我很诧异,他为何不站起来,看不到他的下肢,被厚厚的黑色胶皮包裹起来,很难知道他到底有没有下肢,如果没有,这又是何等凄惨的一副光景,每前进一步,男人都很费劲,他费力地翻动身子,同时用独臂把绳子绕过头顶,一圈又一圈,10几米的距离他要滚很久,其实我更愿意相信他真的没有双脚,即便有,也无法站立,因为这才是该有的故事结局。
今天要说的乞丐不同于以上四种,属身残志坚型。男人是个盲人,女人全身严重烧伤,双手截肢,他们本可以凭借身体的缺陷博取大家同情,但是两人最终选择了自食其力的乞讨方式,男人摆出了音箱与麦克,开始街头卖唱。我第一次认真地听一个乞丐在唱歌,他的歌声是那样的干净、透彻,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好听的歌。男人看不到,每有人给钱时,女人就会180度地大鞠躬,感谢好人一生平安,幸福。我想上帝是公平的,当他关闭你的一扇门时,一定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男人虽然失明,但是他的内心永远充满阳光与感激,他虽然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美丽,但他可以用歌声来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向往。
乞丐本是社会最弱势的一个群体,不知从何时起,变成了一种职业,职业乞丐的出现将大众的同情、怜悯心一点点盘剥殆尽,于是真正的乞丐生存状态每况愈下,有的最终饿死街头,无人问津。面对汹涌如潮的乞讨大军,如何识别真假,给真正的乞讨者以帮助,除了法律,制度的完善,除了道德层次的提升,我们还能怎样做?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同情乞讨者的人大多有几大特征:一,相比较而言,捐助者以中年以上人群为主,说明中年人对乞丐身世背景的感悟力更强,更富有同情心,二,年轻人中以学生为主,这要归功于学校苦口婆心的教条式教育,三,以带孩子的家庭为主,表明中国父母喜欢在孩子面前树立高大形象,以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体现了对孩子成长的重视,四,群体中带头者常常带来示范性效应,如果一群人走在一起,有一人带头捐助,其余人都会效仿去做。而那些穿着时髦,打扮靓丽的都市男女,则常常对乞讨者嗤之以鼻,愤而不理,究其原因,这类人只重视外表的光鲜时尚,极少关注内心的成长,是新形式下时代的畸形产物。
在中国的土地上究竟有多少乞丐我们无法准确统计,但可以预料的是,随着贫富分化的越拉越大,乞丐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愈演愈烈,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给了许多人机遇,也造成身躯庞大臃肿的隐患,如何消除这些隐患,是每一届政府的责任,社会的发展不能倚靠道德的约束,更不能指望于百姓的良心发现,制度做基础,法律做保障,道德做约束,这样的方法才行之有效,乞丐会不会成为中国社会的永久顽疾,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做的工作还有许多。
2015年9月8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