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爸爸去哪儿》娱乐性大于寓教性

(2013-11-23 15:13:23)
标签: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为何火

亲子栏目为何盲目

林志颖与kimi

《爸爸去哪儿》太假

分类: 彼岸花开

http://s6/mw690/001N1psOty6ErGErUc5f5&690

湖南卫视的一档亲子互动栏目《爸爸去哪儿》最近很火,栏目邀请五位明星父亲带着明星子女踏上一次次奇妙之旅,通过领取任务——完成任务的艰辛历程来体验父子之间的亲情互动与伙伴间的相互帮扶,快乐、泪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简单直白的剧情让众多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大呼过瘾,节目录制了几期,一直好评不断。

 

节目之所以火爆,我想是因为节目本身的设计改变了中国传统观念体系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思维模式,引发了人们对新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传统观念体系下的家庭教育母亲是教育的主体,从孩子出生到进入幼儿园的三四年间,孩子几乎都是和母亲呆在一起,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甚大,父亲此时大多在外忙着挣奶粉钱,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时间少的可怜,更谈不上单独与孩子相处,有些父亲甚至常年在外奔波,几年不能回家一次,使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缺少父亲的教育,孩子性格中懦弱,缺少独立性,遇事喜欢依赖的一面便表露无遗,《爸爸去哪儿》恰恰抓住了这一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软肋,以5个父亲的亲身体验来感受子女教育的不易,在母系教育中寻找突破口,培养孩子更加健全的人格,难怪很多父亲在看了节目后立刻改变了对妻子的看法,甚至有些父亲流下自责的泪水,从这一点来说,《爸爸去哪儿》不得不算成功。

 

但是电视节目不可能没有瑕疵,《爸爸去哪儿》同样如此,在我看来,《爸爸去哪儿》的娱乐性远远大于寓教性,虚假性大于真实性,所以我建议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把它当成一部娱乐片来看就好,千万不要盲目学习。

 

为何这档栏目的娱乐色彩浓厚,首先节目在嘉宾选择上选择了5位不同身份的老爸,但是5位老爸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明星”,明星与普通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无法在镜头前展示真实的自我,加上节目后期的剪辑处理,所以我们电视中看到的生活细节不一定是明星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而作为明星子女,也自然要刻意塑造镜头前乖巧、听话、懂事的一面,至于撒泼、无理取闹、甚至惹事生非的一面,我们是永远看不到的。

 

其次,节目在编排制作上,也完全超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每一期一个景点,从沙漠到水乡,再到海边……刻意安排的故事情节让现实中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试问哪一个孩子会跟随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坚毅的性格,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每天生活在水泥浇筑的立体城市空间里,面对着家、小区花园、幼儿园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创造力与想象力已夭折大半,另外一半又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模式下泯灭殆尽,很多父亲渴望与孩子进行互动,但是所处的环境却常常让父子都提不起兴趣,即便有了兴趣,也只能局限在某一个话题里。而《爸爸去哪儿》却不同,每一期地点的选择对长期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都是新奇、充满刺激的挑战,这样的任务他们自然愿意接收与完成。

 

第三,在明星子女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参杂了过多节目的外在要求与观众看点,使完成任务更像是在走一个过场,本来是孩子们主动去做的事,变成了被动索取的事,当完不成时,父亲与栏目组乃至拍摄地的村民大家一哄而上,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任务设计,只会让孩子的依赖感更强,独立性更差。

 

当然《爸爸去哪儿》也有一些优点,比如孩子们在与爸爸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了与爸爸间的情感交流,在与小伙伴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了彼此的信任,收获了友谊,甚至一度懂得担当与责任,爸爸们则通过这档栏目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妈妈的不易,以后会成为一个对家庭、爱人、子女都负责任的好爸爸。但是《爸爸去哪儿》,毕竟爸爸是主体,孩子变成了附加品,通过明星子女的参演与搞笑夸张的字幕,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如果换成《孩子去哪儿》,把孩子变成主体,父亲完全配合孩子来做,我想孩子潜意识里那些真实的想法才会被挖掘出来。

 

无独有偶的是,《爸爸去哪儿》火后,家住宝安的四名年轻爸爸,观看节目后兴致大发,也想体验一下,于是给自己设了限制,每人只带200元现金,带着孩子游惠州,想度过一个只有父亲和孩子的难忘周末。不料,200元钱很快就花光了,回家的路费都无法凑齐,只好让妈妈们赶去救急,“爸爸去哪儿”最终变成了“世上只有妈妈好”。

 

看来《爸爸去哪儿》的影响力还在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明年全国各大卫视将有24档亲子栏目相继播出,不知道这么多的“爸爸”们,究竟能把 “孩子” 们带向何方?

 

当年“选秀”节目火了,各大卫视忙着“选秀”,后来“相亲”节目火了,各大卫视又忙着“相亲”,再后来“唱歌”节目火了,又模仿“唱歌”,如今“亲子”节目火了,又一窝蜂地涌向“亲子”,伴随各类节目背后的丑闻也常常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搅乱我们的神经,在荧屏跟风常态化的今天,如何避免这类盲目、毫无意义的跟风,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考虑的。

 

但愿这24档“亲子”栏目,最终不会以闹剧的形式收场。

 

                                                                               2013年11月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