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笔写的好,硬笔自然好”是个大忽悠

(2013-02-15 07:24:31)
标签:

吉仕好书法

教育

少儿书法

少儿学书法

深圳书之林文化

        “毛笔写的好,硬笔自然好”是个大忽悠

                                    吉仕好

 

 

    人家小孩写字不好,家长着急,找到“书法专家”,专家说,要先学习毛笔,毛笔好了,硬笔自然好。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诸葛亮游说孙刘联盟,其中有句:

    哥们儿,咱抢银行去,只要抢成功了一辈子都花不完这个钱!逮住了呢?他不,警察真来逮你,他不管,这么帮人出主意的吗?

      我看了以后,就联想到了书法教学本行,“毛笔好了,硬笔自然好”吗?

    要我打个比方,相当于——

    “只要考上清华、北大了,找工作自然没问题”。

    没有错,如果你真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了,找工作还真是容易。

    但是,清华、北大是那么容易考上的吗?毛笔是那么容易写好的吗?考清华、北大之难大伙都懂,我就细说毛笔写好之难吧。

    难点1:用笔技巧——力度的轻重

    毛笔是个软东西,用笔时垂直方向有提按轻重,平面运行有快慢速度,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写了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仍然是个初级水平,轻的地方提不起来,重的地方按不下去,这个方面学习是认识在前,方法居中,数量在后,这个地方还谈不到写字这一层面。

    认识不说了,说方法吧,要做到轻重自如,提按有法,这个要从“取上得中”的道理中去找寻,才能获得。解释一下:

    轻重自如,自如即无碍,就像没有限制和约束一样,要无碍,先有碍,所以,先要限制、约束,限制约束的方方面面,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一次练习都要有针对性,一层一层的上,一关一关的过。有人会说,你讲的太抽象,就举个例。

    比如: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重为主,轻为辅”,不写字,作图案练习,图案设计时方形多,圆形少,直线多,曲线少,尺寸规格为不小于15x15cm,用墨程度是重墨多,飞白少···

    这个过程要获得些什么,仍然有家长追问,我说用笔轻重的感觉,家长可能是个哲学家,说感觉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一阵风似地。我没再解释“用笔的提按感觉”,就打了个拍乒乓球的比方,我说:假设要你拍乒乓球,要求每次拍的力度使乒乓球弹起来的高度约80cm,过程中最低75cm,最高85cm均为合格,你就这样随便拍呀拍,老师不教你方法,或者不按照规律去练习,一辈子也难以合格,当然,我们说的合格是指临场发挥,或单项技能考核的百分比,不是指碰巧的某一次。这样的训练就有可能逐渐靠近“合格”,靠近预定方案。这个过程就是要靠方法、靠训练才能达到的。

    难点2:用笔技巧——笔毫的聚散

    大家都知道,毛笔写着写着就会分叉,分叉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初学者分不清良性与恶性的区别,以为一分叉就不好,所以用笔不敢大胆,这个与上一条的重按用笔也有关系,但是我们这里主要想说,笔分叉后需要灵活调整笔锋的问题,关于调整笔锋,古人有拨鐙法,即用指头的转动笔杆的技法,就这一条就争议颇多,有人说指头滚动笔杆不好,气韵不流畅,如上海的周慧珺,也有人说必须要拨动笔杆,才能够调整笔锋,造型才能精准。如南京的孙晓云。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处理类似问题,简直就是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他们两个一结合就对了。

     写小字,袖珍雅赏,谈何气势,多精巧、华美之态,君不见办公台上精雕细琢之翡翠饰品,手上佩戴的戒指、手镯,珠光宝气,精工细作,皆为瑰丽华美之物也。

     写大字,高瞻远瞩,谈何形质,古人论画有云,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山无树,远树无枝,远人无目等等,君不见银行门口的石头狮子,雕工粗犷大气,雄浑厚实,如果精雕细琢,则不是狮子,是一只温顺的猫咪。

     然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孙晓云擅写小字,故云拨鐙之法,有根有据。周慧珺擅写大字,故云以人为本,气势为上,主张以臂力书写。

        难点3:用笔技巧——水墨的枯润

  提到用墨,看似简单,其实深含技巧。

   首先毛笔蘸一次墨,其中有20%是不可用的,笔尖的墨又很容易流失(一动笔就消耗许多)。因此,用笔的技巧虽然有很多,但是书写的过程必须要能做到“蓄墨”,即储存墨水,怎么存,在握笔、书写、停顿等地方都要有配合,绝不是大大咧咧的写,用完了就去蘸墨,蘸了写,写了蘸。

   墨多时,运笔要加快。墨少时,运笔要放慢,不多不少时是最好写的,但是只有一瞬间,很快就进入墨多或墨少的状态,因此,墨多(润)和墨少(枯)是用笔中的常态,是检验用笔技巧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我曾将行笔比喻为开车,蘸墨相当加油,在墨盘边刮笔、舔笔就是保养或修车,有些人写字,没完没了的蘸墨、舔笔,是技巧差、水平低的表现,相当于没完没了的修车。

 

    难点4:用笔技巧——宣纸的晕化

  

   用笔用墨,落到实处----在纸上,纸不是普通的纸,墨水在纸上会扩散开来,俗称“晕开”。

   练习用毛边纸或元书纸,创作用宣纸,纸张的不同,晕化程度也不一样。到这里,已经出现了笔、纸、墨三方面皆有变化的元素,书写时的用笔技巧,要随着这三方面的变化而变化。不要说一个孩子,一个成年人面对这种“变化莫测”的操作,也会一筹莫展。

 

   难点5:临摹学习——时间有限、师资有限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在深圳这个地方,学生的时间能够自由参加课外兴趣活动的,是在三年级以前。

    四年级以后,许多的课外活动都会逐渐让步于文化课,甚至有些在三年级就紧锣密鼓的补习、家教、培优了。

    就从一年级算起,满打满算报书法班,每周一节课,一学期算16次,寒暑假也算上20次,累计一年52次,三年156次。就算加一倍的学习课,也就312次。能够保证写好了吗?

    另外,还要加上两点:

    1、孩子有兴趣,很用心,不调皮,上课做的都是“有用功”。

    2、老师很专业,有耐心,每节课都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有道是,三军易得,一帅难求。普天之下,急缺书法老师,如果有好的老师,刚好给你遇到了,还就在你家附近,还愿意教小朋友书法,收费还便宜····

    这么多的巧合,都要发生在你家孩子身上,说出来,你不觉得像一个“传奇”吗?

    有人写了一辈子,也没有把毛笔字写好。

    312次课,这么有限的时间,要创造“写好毛笔”这个效率很高的业绩,你愿意去赌一把吗?

   

    难点5:发展之路——用进废退

   学生平时写字,做作业都是用铅笔、水笔,大部分学生只有到书法班才练习毛笔。

     根据“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毛笔、墨水、宣纸平时用不到,能力就很难促进和提高,许多在课堂学习的技巧知识,如果没有切实的去使用,就不能够真正认识到其中的细节与关键。

     

     所以,虽然我从事书法教育十多年,教出来的学生,毛笔写的好的也大有人在。但是,现在我不太愿意教毛笔,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科学的办法,达到把字写好的目的。

    

 

                                                          吉仕好  2013·2·16于深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