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3

(2022-07-04 15:42:43)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3

二三、通向新外王的道路

各位会友,今天是我们友会第23次聚会。上次我们所讲的是就民主政治与科学知识以明理性之架构表现。现在当该进而再讲如何从理性之运用表现转出理性之架构表现。不过在讲这层意思以前,我愿先就超科学知识的智用(神智)与超政治的德化(神治)这两方面把理性之运用表现再稍微详细说一说。理性之运用表现,在人格方面说,即是圣贤人格的感召。《论语》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最能表示圣贤人格之感召力,也最能表示出理性之运用表现之意义。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两语尤好,把《论语》上那几句话的意义综括无遗。这种作用,在宗上便曰神通(佛)或奇迹(耶),而在儒家,则说得如此平实、如此条畅。吾人即总名之曰理性之作用表现。这“化”的作用由于所存者神。化本身也是神。这并没有理由可说的,这化出去中间并没有什么曲折,故无理由可说。这即表示,他的所过者化,他的圣德之化出去,并不需要经过一个媒介、一个桥梁,而是一直的,一下子即化的。莫之,莫之然而然。虽在圣人本身也不知其所以然。它的所以然即是他的圣德之神,而从神至化却没有一个曲折可说。所以也不需要一个媒介与桥梁。须知媒介或桥梁本身都是一个架构、一个建筑物。这建筑物本身之成就是理性之架构表现。假如我们的德要通过一个桥梁才能化出去,这便是理性之架构表现。圣德人格之感召不需有媒介,所以他的所过者化,完全是理性之作用表现,不需要助于架构表现。这完全是超架构表现的。

。。。

复次,从知识方面讲:此所谓知识即指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皆对人而讲,不对神而言。上帝理解万事万物,并不需通过逻辑数学之手续,也不用科学之方法。它是一种神智的妙用。它了解万物即是实现万物。它的了解也是整全的了解:一了全了。不是受经验限制的归纳的了解。它之整全的了解,此所谓整全也不是抽象的念方式,而是整全而又散开,个个皆贯注到的。这种了解当然无所谓科学。故科学知识只是对人而非对上帝而言。中国儒家讲心性讲良知,是把智收摄于仁心之中,德性一显,本心呈露,而本心则有其灵明之觉照。就此而言智,即已是超科学知识的神智或圆智。在此可说是摄智归仁,仁以养智。此种仁心中的神智圆智,它对事物的理解是一触即通于整全,所谓一了百了,即是此意。此种智,西方人以只属于神心。但中国圣贤则认人心中即可转出。故曰天心道心。此超知性境界之神智实纯是运用之表现。依此则中国文化固不能出现科学。

中国文化实有类于一大海,其于人性之表现极其丰富,可谓无所不至,无所不容。然它极涵蓄浑沦而不突出。如人体之细胞,看不见,数不,故极难了解,不似西方文化精采显露,高潮迭起,使人一览无遗。中国文化有极伟大之气象,极高明之智慧,极神妙之境界,而且有极深之幽默感。因其气象宏伟,故能维系固结此广土民之大民族,延续此悠久深厚之历史文化。因其智慧高、境界高,故其一切皆神智浑化。一面超越概念思维之科学而从作用见性,以体认本体;一面超越政治法律而讲德化天下。因其有幽默感,故于无能力之艰难之世,能顺应自然,以静待天运之转机。故中国人人情练达,世故最深。其生活情调确能如情如理。关此,说好则甚好,说坏也最坏,然总是人性之丰富表现。不过话虽如此,中国文化却无架构内容,所谓雪泥鸿爪,不留痕迹。即表示空荡荡的,无事物可指。故若不了解中国文化乃理性之运用表现,乃超越架构表现而上之,看中国文化即实一无所有。在此你不必与之争论,凡运用表现者皆是虚灵圆神,空荡荡的。上帝一无所有,然上带也无所不有。中国文化讲到最高处实有类于此者。

总之,中国文化是理性之运用表现,非理性之架构表现,然中国要在现世界站得住、立得起,必须由内圣开外王处有一转折,绕一个弯,使能显出架构表现,以开出科学与民主,完成新外王的事业。今天再讲明这点意思,使大家于中国文化生命之发展表现有一确切之认识。诸位会友于此若认识楚,再回头读五经、四书或老、庄诸子,你就能了解书中之妙处及其精采所在。此是对中国文化最高精神纲领之了解。事属非易,然能用心,亦非甚难。下次再讲如何由理性之运用表现转出架构表现。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3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3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