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导言

(2022-06-26 15:49:32)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中国哲学的特质》全集本编校说明

高璋谦

本书是一演讲系列,共计十二讲。前十一讲系牟宗三先生于1962年为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所讲,由王煜笔录而成;最后一讲《作为宗教的儒教》系牟先生于1960年3月26日在台南神学院所讲,后又于东海大学人文友会中重讲,此篇即杨树林根据这两次之所讲,记录、整理而成。

此书前十一讲曾以“中国哲学的特质”为题,分五期刊载于《民主评论》第13卷第2-6期(1963年1月20日/2月5日/2月20日/3月5日/3月20日);最后一讲则以“作为宗教的儒教”为题,刊载于《人生杂志》第20卷第1期(1960年5月16日)。1963年6月,此书始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出版单行本。1973年2月,台北兰台书局曾将此书影印流通。

1974年8月,此书改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但版式未改。此后,台湾学生书局曾多次重印此书,唯1984年3月及1994年8月两次重印时曾重新排版。1984年3月重印时,牟先生曾对此书作了若干文句上的修订。1997年11月,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简体字本。本书之编校工作以台湾学生书局1994年8月之重排本为依据,间亦根据旧版校订文字。

再版自序

此小册便于初学,但因是简述,又因顺记录文略加修改而成,故不能期其严格与精密。倘有不尽不谛或疏阔处,尤其关于《论语》《孟子》与《中庸》《易传》之关系处倘有此病,则请以《心体与性体》之综论部为准,以求谛当,勿以生误解也。

此讲辞以儒家为主,盖以其为主流故也。若通过《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再加以综括之简述,则当更能尽“中国哲学的特质”一题名之实,而凡所述者亦当更能较精当而切要。惟如此之简述,内容虽可较丰富,然与西方哲学相对较以显特质,即使不加上道家与佛教,亦无本质的影响也。故此小册题名曰“中国哲学的特质”,纵使内容只限于儒家,亦无过。

本讲演是香港大学校外课程部所规定的题目。约定十二次讲完,每次一小时。在这十二次里,想把中国哲学的特质介绍给社会上公余之暇的好学之士,当然是不很容易的。如果是轻松地泛泛地讲述,那当然比较具体一点,听起来也比较有兴趣。但这样恐怕不会有真正的了解,也不是这个倒塌的时代讲中国学问之所宜。因此,我采取了直接就中国学问本身来讲述的办法。这也许听起来比较艰难一点。但若因此而稍能把握一点中国学问之内在本质,或即不能把握,而艰难之感中,引起对于中国学问之正视与敬意,这也并非无益处。

中国哲学包含很广。大体说来,是以儒、释、道三教为中心。但我这里是以中国土生的主流——儒家思想,为讲述的对象。其余皆无暇涉及。

本讲演并无底稿。在讲述时,托王煜同学笔录。口讲与自己撰文不同,而笔录与讲述之间亦不能说无距离。如果我自己正式撰文,也许比较严整而详尽。但有这个时间限制的机会,也可以逼迫我作一个疏略而扼要的陈述,这也自有其好处。而王君的记录也自有其笔致。换一枝笔来表达,也自有其新鲜处。顺其笔致而加以修改,也觉得与我原意并不太差。紧严有紧严的好处,疏朗有疏朗的好处。是在读者借此深造而自得之。

中华民国六十三年八月牟索三序于香港

导言

近二三十年来,两岸的人文学者在交流切磋的学术活动中,秉持存异求同的态度,逐渐取得多方面的共识,正可作为今后的“异地同心,分工合作”的基础。

我一直认为,牟宗三先生的著作与讲论,最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中国哲学,也最能畅发儒家义理的旨趣和时代使命。《牟宗三先生全集》已在他逝世八周年时,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共计三十二册,另有总序与详目合成的附册,以为导引和查考。由于全集各册不能零售,而多数读者又无力购买全集。北京吉版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有鉴于此,乃与台北“学生书局”接洽,辑印一套简体字的《牟宗三文集》,计汇集原由“学生书局”出版的牟宗三先生重要著作十三种。其中通论中国哲学的特质、内蕴与前景者,皆详确而精当;而探索中西哲学会通之道路者,尤其明通而条达。好学之土循而读之,必可日起有功,大有进益。

依笔者的体认,牟先生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可以从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表述心性义理——使儒道佛三教的智能系统,焕然复明于世如:《才性与玄理》《佛性与般若》《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便是分别讲论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教、宋明理学的专著。经过深透的疏导解析,再上通于先秦儒道二家的原始典型则中国哲学的系统骨干、义理纲脉及其思想演进发展之关节,便朗然而明白了。

(二)发挥外王新义——解答中国文化中的政道与事功的问题如:《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三本书,便可代表牟先生的新外王学。传统的仁政王道、民本民贵,何以未能开出民主政体?经典中的“开物成务”“利用厚生”的教训,又何以出不来科学知识?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世纪困惑,从来没有人能提供通盘的解答。而牟先生则作了彻底的大反省,他提出的“三统并建”,即(1)民族文化生命立本的问题(道统的光大);(2)建立民主体制的问题(政统的继续,开出政道);(3)发展科学知识的问题(学统的开出,所谓良知自我之坎陷,即是对此而发)。牟先生提供的是新外王实践的方向和途径而分门别类的具体工作,则是士人与公民都必须担负的共同责任。

(三)疏导中国哲学——畅通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关节如:《中国哲学十九讲》,书中所讲,不是一时的兴会,也不是偶发的议论,而是切关中国哲学之系统纲格与义理宗趣之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之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牟先生能完成这样通盘兼顾的哲学大工程,不只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上的大事,从一个哲学家继往开来的意义上看,也是古今罕见的。而相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源流系别、开合发展,与重智一系之分疏等之问题,在他书中也做了深广详审的探讨。(笔者新近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便主要是依循牟先生开显的纲脉而写成。)

(四)消纳西方哲学——译注三大批判,融摄康德哲学本文集虽未编入牟先生对康德三大批判的中译本,却采编了牟先生消化康德与融摄康德的专著,如《现象与物自身》《圆善论》。牟先生对康德三大批判的译注工作,持续十年之久。他随时比对,随时查核,几乎每字每句皆细加考虑,一定要达于表意而且能站得住而后可。他译注康德书所表现的精诚审识,实已重现了晋唐高僧翻译佛经的风范。他不但译,还作注,有时一条注文便长达两三千言。译注之外,他还另撰专著,来消化融摄康德。这样的学术精诚,也是古今中外鲜见能与其比及的。

(五)会通中西哲学——疏导中西哲学会通的道路如:《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是一部通盘考虑中西哲学会通的书。如所周知,中国儒道佛三教都讲生命的学问,和西方知性文化中的知识之学有所不同。中西哲学对“感触界”(现象界)与“智思界”(本体界)之或重或轻,或消极或积极,正是中西哲学会通的关键所在。牟先生借取佛教“一心开二门”(真如门相当于康德之智思界,生灭门相当于康德之感触界),而指出中西哲学皆是开二门。但二门孰重孰轻,或是否已充分开出来,则彼此有所不同。顺此而涉及的中西哲学之种种问题,牟先生都已作了层层之比对和深入之疏解。

除了上述五点,而尤为可贵的是牟先生的学术生命,一直在运转,一直在深入,一直在开扩。一般学者的学问,在四十、五十岁以后,通常只有“量”的增加,很少再有“质”的升进。而牟先生的一生,可说年年在进步、时时开新机,他所开显的思想家的型范,是极为罕见的。

总之一句话,牟先生的著作,无论深度、广度、高度、纯度,都是第一等的。读者细心循读,必可有得。愿与天下有志者共勉之。

东海大学荣誉教授蔡仁厚

谨述己丑(2009)十二月于台中市椰风北轩

 

牟宗三小传

 

牟宗三先生,字离中,1909年出生于山东省栖霞县山的小县。他自幼聪颖,喜读书,生长在四季气候分明、环山一块平原里的村庄。1927年,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直升哲学系。1932年遇见熊十力先生,为其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开启了人生之慧命。这慧命就是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生命”之生命,“我就是道路”之道路。

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正逢“五四运动”后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清客学风,同时也结束了清末民初的那浮浅的孤离的政治意识、民主共和意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以及孙中山先生和那时所具备的意识。他研读《朱子语类》因而引发了直觉的解悟,顺此兴会注意了当时流行于国内的西方学说;包括柏格森的创化论、杜里舒的生机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达尔文的进化论、罗素哲学、数理逻辑和新实在论等。课余进修的重点,则在于《易经》和怀悌海哲学研究。从怀悌海哲学中引发了对宇宙论的兴趣,从美之欣趣,想象式的直觉解悟,转入为何如何之“架构的思辨”;也要从外在化提升起来而向内转以正视生命。更由于广读易书,由此而认知中国除了历圣相承的“仁”教之外,另有一个“智”学的传统。

1934年,牟先生自北京大学毕业,先后执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浙江大学等校,讲授逻辑与西方哲学。自30岁至40岁间,由于致力于逻辑数学的解析,而写成《认识心之批判》,将西方近代学术的两大骨干——罗素的《数学原理》以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融和调适,扭转罗素的歧出,照察康德的不足。同时自熊十力身上体认:吾华族有最独特最根源之慧命,不于此而讨安身立命,立定宗教,以自肯其大信,反而割截其根而从摩西耶和华犹太民族之历史,以数人家珍,是自卑自贱而甘于为国际游魂随风而飘荡也。牟先生自认,唐君毅先生是他一生谈学问与性情最相契的位朋友,他曾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熊师,知我者君毅兄也。”

1949年,牟宗三先生渡海至台湾,任教于台湾师大与东海大学。主授逻辑、中国哲学及人文课程。在台期间,本于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时代学术的沉痛感受,乃发愤从根本处疏导中华文化生命的本性,进而谋求民族生命的远大前途。这段沉潜反省期间写成《道德的理想主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三本著作,三书共同的目的,即本于中国的内圣之学以解决外王事功的问题。尤其在政治方面,更笃信在治道之外,再开辟出政道,才足以完成近代意义的民主建国理想。

1960年,离台赴香港大学讲学,后由港大转任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主任。前后教授过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南北朝隋唐佛学以及康德哲学、知识论等课程。1974年退休,转往新亚研究所授课。

50岁后,始终本于强烈的文化意识与学术意识,致力于儒、释、道三家义理的疏解。如以《才性与玄理》表述魏晋玄学,以《佛性与般若》表述隋唐佛教,以《心体与性体》《从陆象山到刘蕺山》表述宋明理学,即阐释自魏晋起中国学术的脉络发展,以及儒、释、道三教的义理系统。除了旧学的邃密加深外,亦兼顾到新知的涵养与开发,以期能光大中国哲学的传统,开创民族文化的生机。同时译注康德的《纯粹理性之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以资对照,并撰写《现象与物自身》以及《圆善论》,此乃对于康德前两批判之消化,以立基于中国哲学的传统,谋求与康德哲学会合,更借以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以弥补康德哲学的不足。

最后,谨以牟先生自己的话作为结语

学术生命之畅通,象征文化生命之顺适;

文化生命之顺适,象征民族生命之健旺;

民族生命之健旺,象征民族磨难之化解。

附识:本文参考牟宗三《五十自述》,与唐君毅等《生命的奋进————四大学问家的青少年时代》。

吴文兴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于北京

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导言

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导言

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导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