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11

(2022-06-24 15:36:27)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11

第十一讲 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存有论的性格

由知性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先验概念来决定对象,决定感性给我们的现象。我们怎么来发现这些先验概念?以什么作线索呢?由普通逻辑中的判断作线索。传统的讲法,判断分成四类,每类下有三目,故共有十二种判断,不过那只是逻辑中的判断。每一判断皆由逻辑字而构成。由这些逻辑字作线索,可以引到先验概念即范畴。

譬如说由量的判断有三种:全称、特称(偏称)、单称等,构成全称判断的逻辑字一切(all)特称的有些(some),单称的一个(aan)。一切、有些、一个这些都是属于量的逻辑字,这些逻辑字不一定与存在有牵连,而完全是我们逻辑思考中的运用,此完全是虚的,与所述的对象无关。由此等逻辑字,通过一超越的原则,可以引申出知性中的先验念,康德称范畴,也即纯粹(pure concept)。由全称判断引申出总体性(totality)由特称判断引申出“众多性(plurarity),由单称判断引申出单一性(singularity),这些是量方面的范畴,即总体、多、单一;简称一、多、总。这些量方面的范畴、先验念,一定涉及对象对对象有所决定,决定的是其量方面的普遍性相。每一个东西都有量的一面,决定对象之量的范畴以哲学词语言之存有论的(ontological concept)之属于量者。这些是实的,此不能当作逻辑字看,逻辑字是虚的。我们知道外在的对象大体有量、质、关系等三方面的性质,这些都是存有论的念所决定的。

质方面的逻辑判断有肯定、否定、无定等。肯定命题的逻辑字,否定命题的不是,无定命题的a(负a)。与之相对的范畴,也即引生出来的先验念,实在性(reality)、虚无性(negationnothing)、限制性(limitation)三念。限制性代表一个由实在与虚无之间所成的存在之限制。此三种质的范畴。此三种存有论的念,对对象之有所决定。第三种关系方面的,这方面的逻辑判断有主谓、条件、析取等三种命题。由主谓的谓述命题(亦称定然命题)引发本体属性的范畴。主词(subject)、谓词(predicate)逻辑字逻辑字只是构造句法的方便字。但由主词引发到本体(substance),本体存有论的念,有本体就有属性(attribute),谓词与属性又不太一样,但两者常相呼应,吾人言本体一定有隶属于本体的东西。条件命题(conditional proposition)其式如果……(if……then),也称假然命题。如果……”为最重要之逻辑字,由如果……之逻辑字引发到因果性(causality)之存有论念。还有析取命题(either……or),亦称选替命题,由此引发到交互性之存有论念。除以上量、质、关系三类外,还有一类名曰程态判断,此即或然、实然、确然,由此而引申出可能不可能、存在不存在、必然与偶然三种程态范畴,此则与前三类不同层次。兹把此四类整理列表如下:

判断(命题) 逻辑 范畴

量:

全称 (all) 总体性

特称 有些(some) 多性

单称 (a or an) 单一性

质:

肯定 A(is A) 实在性

否定 不是A(is not A) 虚无性

无定是非A(is“non-A”) 限制性

关系:

主谓 (subjectpredicate) 本体属性

条件 (如果……if……then) 因果性

析取 (…………either or) 交互性

程态:

或然 (problematic)可能、不可能

实然 (assertoric) 存在、不存在

确然 (apodeictic) 必然、偶然

 

。。。

在此,佛,遍计所执相。唯识宗言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乃就执相讲,八识中任何一识皆有执着性。遍计所执性,遍是周遍,计是计度衡量的意思,此乃特就第六识说,第六识才有遍就一切现象加以计度衡量而执着之特性。识有此执着性,它所执着成的就是相,所以由主体方面言,说识之执性,由所执方面言,说所执相。佛相无自性性,定相是一种执着,依康德乃由存有论之念决定而决定成的,若存有论的念拉掉了,定相就没有了,此即佛所言之相无自性性。相之特性即无自性,意即它是没有自性的,纯是虚妄。若有自性,就不能去掉了。这是佛的词语,这与康德所说的定相,由先验念而成的定相,只适用于现象,不适用于物自身,意思是相通的。可是两者所引起的心理反应大不相同,其实是一样的,换换词语罢了。

由遍计执言相无自性性,就依他起性说生无自性性。依他起就是言一切东西依因待缘而生,依靠旁的东西而生起。那生起之生无自性,故依他起乃单就生而言,也可说单就因果而言。如前所说,生是一种状态之描述,说实了,是不可理解的,故《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自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此即生无自性性。生灭都是一种执着。因此,生灭、常断、一异、来去,都是执相,都可以说是无自性的相。这些定相是怎样来的呢?根据康德来了解,是通过存有论念或范畴之决定而成的,在佛则是属于不相应行法的。不但是生、灭、常、断等,即现象之性、相、体、力、作、因、缘、果、报等也是些定相,凡此俱在康德所说的范畴与时间、空间之范围内。在此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康德,康德的说法太生硬,佛较有黏合性。因、果、生、死者都是描述词,都是罗素所谓之不完整符(incomplete symbol)可以拆掉但康德并不言可以拆掉他并无此思想,但他说这些念只能应用到现象上去,不能应用到现象以外的noumena如物自身。因我们只对现象有知识,对于物自身无知识。康德是要说明科学知识所以可能之根据的。他以科学知识是一定的,他不像儒、释、道三那样,视科学知识可进退的,可以让它有,也可以让它无。如果需要它,它就有;不需要它,它就没有,此是东方人的思想,康德则不能说它可以没有。人类的知识是定然如此的,那些存有论的念在那方面可以应用,在那方面不能应用。可以应用处就有知识,不能应用处就无知识。有知识处就有现象;没有现象就是没有科学知识。在西方人看,科学知识是一定的,不能说它可以进退。但中国人不这样看,就是西方人也不完全这样看,如第十七世纪的莱布尼茨就视科学知识confused perception这个名词也很令现代人吃惊。依东方思想如佛,在什么情形下可以把它拆掉呢?曰:在般若智观照之下,即可把它拆掉。即是说,般若智一呈现它就没有了,即在实相般若呈现之下它就没有了。实相般若智照诸法实相,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在这个境界,范畴没有了,遍计所执的那些定相也没有了。可是因康德思想中无般若智一观念,康德不承认人类有智的直觉(此相当于般若智),所以他不能说人可以去掉识知,去掉范畴乃至范畴所决定之定相。可是佛就是要讲般若智、要转识成智。讲唯识、讲八识,并不是要肯定它,而是要转化它,不转化它怎么能成佛呢?转识成智你才能成佛,否则你是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因那是无明。这个思想在东方人是家常便饭,就是在儒、道两家也很容易了解。西方人没有这个思想,西方人听见这些是闻所未闻,此即东西文化之不同所在,根本差异之处。

康德所言之感性、知性乃至于理性(思辨的理性),在佛言都是属于识,但依西方人看来人类就这样,怎么转呢?转之使其成非人吗?可怕得很,不能转。但中国人在佛就要转识成智。儒家王阳明讲良知,在良知处,这些也就没有了。什么不能超转呢?西方没有转的观念,没有般若智之观念,也没有实相般若的观念。般若智这种智在康德的系统是什么呢?在他的系统即属于智的直觉(intellectural intuition)康德不承认人类有此智的直觉,他认人所具有的直觉都是感性的(sensible),那里会有非感性的直觉呢?上帝才有这种智的直觉。他把这种直觉以及这种直觉之境界,摆在上帝那里,但东方人则认人类就有,摆在我这里,这也是大差别点。我没有转的时候,康德所说的都对,我们的直觉都是感性的,但当转识成智的时候,在实相般若的时候,那感性的直觉就转成智的直觉。智的直觉通过我们的修行,可呈现到我们人类的心灵来,假如不能呈现,我们怎么能成佛?成佛根本不可能,这不是成了个重要的问题吗假如说成佛不可能,我们没有般若智,这样佛非跟你打架不可,这不是成了重要的论点吗?

照康德之说法,我们只有感性的直觉而无智的直觉。所以照他看来你们东方人所想的都是妄想。究竟中国人想的是不是都是妄想呢?

有实相般若,在般若智之观照之下,照察诸法实相,什么是实相?实相就是一相,一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如相,这个如相之境界,实相般若能朗然呈现之,此在康德之系统就是物之在其自己(thing-in-itself),所以以前译物自身物如是很对的。依康德在物自身处无时间、空间相,时间、空间不是物自身之条件。物自身也没有十二范畴之定相,因范畴也不可能在这里应用,所以物自身也就无这些定相了,此即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可是在佛言,此如相是朗然在目,但在康德只是彼岸,那根本不可知。有感性、时间、空间、范畴等才有知识,这是科学知识、经验知识。所以在康德承认人类只有一种知识,此即经验知识(empirical knowledge)、科学知识(scientific knowledge);而中国人则承认有两种知识。佛在《维摩诘经有: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识知即科学知识,以识识就是可以用我们的识去了别的。实相就是以般若智来照察的。《维摩诘经》还有另一个境界,在不二法门时,识知固没有,即智知也没有。此并不是反对般若,只是一如而已。由此可知佛承认有两种知识,即智知与识知。康德只承认一种,即识知。在儒家也承认有两种,即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在道家也承认有两种,即“为学日益,道日损学与道之知根本不同。依康德智知在上帝才有,人类没有。但佛般若智可照察诸法实相,实相一相所谓无相即是如相,所以《中观论》所言之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此即缘起八不,此乃就缘起法讲。若就缘起法而言,当该是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来有去,有一有异,但何又言八不呢?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至少也是吊诡。《中观论》开头就说八不缘起,就缘起法而能说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此是在般若智之下说的话;若般若智不呈现,在识的作用下,正好是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一有异,有来有去。那么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八相,即八种执相,即遍计执所执成之定相,根本就是相无自性性,故般若智一照,那些相都没有了。那么那八相能不能脱离康德所讲之时间、空间与十二范畴所决定之范围呢?不能脱离的。就生灭言,没有时间怎么有生灭呢?因果这个关系如不在时间内怎么可能呢?时间在康德系统内是多么重要!一切都要在时间内表象,时间是其底子。生、灭、常、断,常就是本体、常住。断就是虚无(negation)。一、异、来、去,一是单一性或同一性异是多性或差别性;来、去运动相,运动不能离开时空。假如肯定八相,这是在现象范围内的识知之事,而实相般若则把它们化掉。在此,时间、空间、十二范畴以及定相也没有了。

十二范畴即康德在知性处所发现的先验的念、存有论的念,这些念之作用,就在决定这些定相,我们就通过这些定相来了解外物。每一个定相就是determination,每一个determination就是代表一个普遍的征相(universal characteristic)本体可以决定杯子常住不变,任何东西都有其常住性。至于量性、实在性、虚无性、因果性等都是一些普遍的征相。

由此说明就可看出范畴之作用唯在成功定相。这一步发现范畴之工作就称对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metaphysical deduction of category),形而上的推证就是类比时间、空间之形而上之解释而言的。形而上的推证是说明这些念是先验而有的,不是从经验来的。凡是先验的东西才可以有形而上的推证,不是先验的就不能有形而上之推证。这一步工作是发现范畴之线索里的工作,称形而上之推证。其意即说明范畴之存有是先验而有,此即范畴之先验性的说明,即说明范畴如何出现,如何实有于吾人之知性中。我在这里说明其大意,其内容很复杂,里边有些可商讨考量之问题,如逻辑之十二判断有无必然性,是否可作寻找范畴之线索等。

下次言范畴之超越的推证,此乃类比于时间、空间之超越的解释而言的,也即是范畴之用的解释。形而上推证是范畴之体的推证。范畴之超越的推证是范畴之用的推证,此就是说明我们如此发现之存有论念、范畴,如何可应用到现象上来,如何落实下来而有客观的妥效性(objective validity)这些念是由知性发出来的,不是感性给予一现象这种感性给予之条件。感性是在时空条件下给予一现象,但不在这些念下给予一现象。那么这种纯粹念如何能应用到由感性而来的现象上去这上一层的东西如何能落实下来呢?这是康德分解部最精彩的一章。当时他写这一章最费力气,因从来无人作这一步工作,第二版重新写,其意思大体与第一版相同,但比较更谨严而完整。

什么要作这超越的推证呢?就是了讲现象与物自身之意义与分别。他在此推证里,由主体讲我们感性的直觉与上帝之智的直觉相对比,我们的辨解的知性(discursive understanding)与上帝之直觉的知性(intuitive understanding)相对比这是由主体方面之能力来做对比。至于主体之对象即是现象与物自身,这些都是与主体机能互相对应的。讲了这些大就可以了解康德之主要精神。

东方人对这套义理,儒、释、道三家有什么看法?这些义理就是一心开二门;这个架子落实就是康德的经验实在论与超越观念论。这样意义之一心开二门才能与中国哲学相会合。

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11

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11

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