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3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3
第三讲
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茨、罗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茨-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茨思想之下委与上提
这一讲来说明莱布尼茨-罗素传统。由莱布尼茨开出一个骨干,往下贯至罗素。这种讲法是大家不十分熟悉的。因为近代以来,一般都以大陆理性主义来赅括笛卡儿、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英国方面则由洛克、贝克莱、休谟而形成经验主义。这是一般顺哲学史的讲法,但我们不采取这个讲法,而以叙述主要的骨干来看西方学问的精彩,把莱布尼茨提出来由其讲逻辑、数学而发展到罗素,这便形成一个大传统。
自莱布尼茨本身讲,他的哲学也很复杂。他可以往康德方面消融,也可以往罗素这方面消融。故我们讲莱布尼茨与罗素,提出这两个人所形成的传统,既有概括性也有牵涉性。一般言之,英、美的哲学都是属于经验主义与实在论的。所以我们这个讲法,特别标出莱布尼茨与罗素,虽然他们两个人成就的重点在数学与逻辑,但若注意到罗素,则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实在论的传统,都可以吸收进来,概括于这一个骨干中。
莱布尼茨的思想很丰富,其所牵涉的方面也很多,我们特别提出莱布尼茨与罗素来讲,这是顺着莱布尼茨之数理逻辑而往下顺,此即所谓下委。下委就是向下委顺引申的意思。而此下委则表现为纯粹的数理逻辑,以及此系统下的哲学牵连。故由莱布尼茨下委至罗素,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顺莱布尼茨之逻辑代数(algebra of logic)而至罗素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ethmatica)。这是由莱布尼茨开端,而有积极的成果,所以是属于正面的,此一大传统的成就集中在罗素,即《数学原理》集其大成。此是有成就而积极的,有建设性的结果。
而下委的另一方面的意义是指哲学方面的牵连。哲学方面的牵连包括英、美经验主义与实在论以及现在的逻辑实证论、语言分析乃至维特根什坦。这不是罗素集大成的《数学原理》本有的东西,但是这个骨干可以牵连到这一方面。这一方面的牵连我们也谓之为下委。与下委相对的就是上提。上提这一方面,莱布尼茨的思想也很丰富与复杂,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关键性的人物。
可是下委的第二个意义,即哲学方面的牵连,就不似其在逻辑方面有积极的成就。这方面是消极的,因其无积极性的成就,因此我们谓之为下委。故下委之第一义是建设的,而下委之第二义则是破坏的,是劣义。第一义的下委其成就是数学逻辑。因为莱布尼茨在当时的贡献,就是他首先把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以代数的方式来表示,这是由他第一步开始的。把普通逻辑中的A、E、I、O四种命题以代数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样就很有价值。因为以往的表示方法不够严格,故传统逻辑的三段推理有些是有效的,有些是无效的,有些很精微的问题在老的讲法内没有接触到,或没有充分地接触到。这就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不能达到充分形式化的境地。到莱布尼茨以代数的方式表示,他就可以做到初步的形式化。为什么说是初步的形式化呢?因为逻辑的形式化并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是一步一步来的,亚里士多德本身就已初步地把逻辑形式化,他是有逻辑的天才,已经是不错了,但是做得不够。经来布尼兹再进一步更形式化,而使亚里士多德的系统更确定。此步形式化还是在传统逻辑方面表现,还有限制。
由此以代数方式把传统逻辑形式化,进一步就出现逻辑代数,此就是完全以代数的形式来演算出一个逻辑系统,此是数学逻辑的第一个阶段,也即近代符号逻辑的第一个阶段。由逻辑代数进一步转形就是罗素表现在《数学原理》中的那个系统。此就是真值函蕴(material implication)系统。这个系统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因为有些逻辑真理它不能表示出来,因此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的地方。所以后来美国的路易斯(C.I.Lewis)就另提出一个系统,称为严格函蕴系统(system of strict implication)。故纯粹逻辑或形式逻辑(pure logic or formal logic)是在系统方面由符号表达出来。造系统造到路易斯就已经完了,不能再造而停止了。
故亚里士多德用符号把逻辑表示成一个系统,这是第一个阶段。到莱布尼茨的逻辑代数又表示成一个系统,由此一转便成罗素的系统,故此两者可合在一起。若把莱布尼茨的逻辑代数当做一个过渡,而把其与罗素放在一起,而以罗素为代表,就是真值函蕴系统,这是第二阶段。到路易斯再提出严格函蕴系统,这是第三阶段。纯粹逻辑发展到此三阶段算是完成了。其余加纳普(Carnap)写的书不是造系统,而是对系统的解析。
逻辑系统虽经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与罗素底努力好像已完全形式化了,但加纳普指出罗素的系统虽然从头到尾都是符号化的,都是可以证明的,但他指出还是尚未达到充分形式化的地步,还是有缺陷的。这是纯粹逻辑的专门问题,我这里姑不涉及。假设我们把加纳普提出的那一点补充上了,我们可说罗素的系统可以充分形式化了。若再加上路易士的严格函蕴系统,则可以说逻辑已达到最高峰了。这是西方的成就,是其他的民族所做不到的。印度、中国都差得很,这是西方文化的精彩。就这一方面而言,由莱布尼茨发展到罗素是积极的,有积极的成果,而且是建设性的、构造性的(constructive),不是破坏的,故由莱布尼茨向下开,顺此方面说,是下委的第一义,是好的一方面的。
但由此骨干以及从事此骨干的硏究者,而有哲学性的牵连,则大体都保持英国经验主义与实在论的传统,由此方面言下委,是下委的第二义。此方面大体是消极的(negative)与破坏性的(destructive),所破坏的大体是属于形而上学的学问,但这样并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就如休谟而言,康德就是由于他的刺激而觉醒,故也有很大的价值。英、美的思想也不能轻视。当然以硏究形而上学的立场来看,我们觉得它不过瘾,但在其他方面也有其值,尤其在社会、政治方面有其重要的函义。故了解一个东西要由各方面来看。因我们是在讲哲学,故就纯粹哲学而言,就哲学性的牵连来讲,此第二义的下委总是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
在逻辑方面是有积极的成就而成正果,而在哲学方面则不成正果。英国人在哲学智慧方面总是较差的,因此不能成正果。在哲学方面没有了不起的成就或正果,他们也不要求有特出的成就。但在政治、社会方面能使人民的生活有秩序能安定,有好的生活上的安排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英国人的贡献也很大。但哲学思想,就其经验主义与实在论而言,却不高明。打个譬喻,就是宁愿不做佛不做菩萨,而做一个合理的众生,使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合理的安排就够,由此而言,有它很大的价值,但由纯哲学而言则不很足够,故言下委。
但莱布尼茨的思想不只是纯粹逻辑一方面,他本身对于形而上学也有很大的兴趣,因他毕竟是德国人,大陆理性主义的领导人物。他的后学为吴尔夫,故一般在哲学上称莱布尼茨-吴尔夫系统(Leibniz-Wolf System)。但提到形而上学的系统,英国人对之毫无兴趣,就罗素而言,他对莱布尼茨最有硏究,他自以为了解来布尼兹最多,对其他哲学家的了解并不比他人多,或甚至比不上他人。他对莱布尼茨的了解是很自负的,此话好像是可以说的,因为他们两个人的心态(mentality)在某些方面很相契,都是数学家、逻辑学家。虽然这样,但罗素对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玄思毫无兴趣,他说是妄想,不过虽然是妄想,但也妄想得很清楚,此也是很不容易的。
莱布尼茨之心子(monad)是形而上学的多元论,心子是精神的(spiritural),故译为心子,atom为原子。不管心子或原子都是属于多元论的。莱布尼茨就指出原子这个概念是自相矛盾的、非理性的。原子是由古希腊就提出的,Democretus就讲“原子”,而莱布尼茨为什么说原子是非理性的昵?依莱布尼茨,原子是物理上的概念,故是有质量的,有质量而又说原子是最小而不可分,这是自相矛盾的,故这个概念是不通而不能成立的。故若要肯定宇宙之形而上学的最后单位,一定是心子,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故他倡言心子论(monadology),故他的形而上学的系统是心子的多元论(monadological pluralism)。罗素对之不感兴趣,而由其实在论的见地一转而成逻辑原子论(logical atomism)。
物理的原子论可以由物理学而得到验证,并非由于我们纯粹的思辨。有验证是由经验的科学为线索而引到原子的,但其实原子也不是最后的,也可以再分成量子如中子、电子等,由这些科学发展的事实,我们就可以了解科学的原子是暂时的(provisional)。“暂时”是说目前的知识只能知道到这种程度,因此就讲到这里。至于宇宙的客观真实是否是原子或量子,就不得而知了。故科学所要求的最后单位,不管是原子、量子、电子、中子,都是暂时性的。暂时性就是一种方便,即科学家为了解析现象时方法上的方便,而不是原则上客观地肯定宇宙最后的单位是什么,故科学上的暂时性的原子论是可以的。
但形而上学的,不管莱布尼茨的心子或Democretus的原子,都是出于吾人纯粹思辨上的想象,没有根据而不能得到证明,故康德称之为思辨哲学(speculative philosophy)的独断猜想。
至于罗素以他这种逻辑的头脑,最严谨而又实在论的态度,当然不能肯定这种形而上学的原子论。但罗素也有其自己的形而上学,为英国式的,由英国经验主义与实在论的传统,加上逻辑分析的方法,就一转而成逻辑原子论。此即非形而上学的,也不是物理的。因为物理是属于经验知识的,由科学家来决定。由科学家来决定的就不是属于哲学问题。而莱布尼茨的心子与古希腊的原子,都纯粹是诉诸思辨的理性、玄思的理性,故是毫无根据的。
逻辑原子论是逻辑的多元论,是经由逻辑的分析,所必然地逼迫出来的。为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能够成立、科学的硏究能够进行,我们就必须假定知识对象的多元性与原子性。换言之,逻辑原子论是由逻辑分析的处理程序(procedure)而逼迫出来的,有其必然性也即必要性,而非盲目地、独断地由主观方面来肯断,而是由于客观地、逻辑地处理一个对象或一个论题而必须假定这样。故此多元性是被逼迫出来的,由逻辑分析(logical analysis)而来的。
依罗素,我们要有清楚而确定的科学知识,必须靠两个原则,而不要去想宇宙究竟的成素是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无根据的妄想。但我们是要得到知识的,而知识之成为知识必须通过逻辑分析的程序,此逻辑分析的程序是处理上的程序。科学之所以能够使我们有知识,也就是因为这些知识可以满足逻辑分析、逻辑处理的那些条件。科学家们尽管可以不自觉到是在根据这些条件而进行,但这是不相干的。这些条件是什么?依罗素,一个是外延性原则(principle of extensionality),另一个是原子性原则(principle of atomicity)。
外延性原则是很重要的,概念若无确定的外延,就无客观而普遍的知识。与外延相对的就是内容(intension),内容应用的范围就是外延。逻辑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一个概念,也即对概念要下定义(definition),要下定义就要知道它的外延是什么,它的内容是什么。若无定义就无明白而确定的外延与内容,这样就无客观性,而不能客观地被讨论,因只根据个人自己主观的想法是不能成立讨论的,有了定义后才有客观性。
除外延性原则之外,还有一个原子性原则。此也是在逻辑分析的程序下所逼迫出来的。原子性原则是表明部分可以离开全体而单独地被硏究。我们平常一言部分就想到全体,即全体与部分(whole and part)不可分。一般以为要了解部分一定要通过全体,一离开全体就不能了解部分。反过来,也可以说全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若不了解部分就不能了解全体,这样就成了一个循环。而原子性原则就是肯定部分可以单独地被硏究,可以离开全体而被了解,若此不可能,我们就无科学知识。举一个例子,若要了解一根头发,就要了解全部的头发,这样就还要了解头部,但为了了解头部就要了解全身,要了解全身又要了解我所在的教室,由此推而广之,又需要了解台北市、台湾,整个地球乃至太阳系,若这样一来我们到何时才能真正了解一根头发昵?故若无原子性原则,我们就无知识可言。在此,原子性原则有意义,否则部分就不能被分析,故逻辑原子论就是由原子性原则而逼出来的。换言之,就是根据逻辑分析处理程序之必要而逼出的假定,这不是基于形而上的肯定或物理学上的假定。这是高度的近代化思想,这样就可以看出逻辑原子论的意义。
如此所述,原子论有好几种形态,不管是形而上学的、物理学的或逻辑的,均各有其意义,而且这是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还是要哲学地处理之。罗素有他自己的形而上学,此是由其逻辑分析所逼出的一些假定,而不是由形而上学主观地肯断说:如此或不如此。由此而言,莱布尼茨之心子论(monadology)在罗素看来就无意义而被解消,因此莱布尼茨所有的形而上学的妙思都没有了,由此而言也可以说是下委。因莱布尼茨上提方面的思想就这样被罗素拖下,而依罗素的看法,这样莱布尼茨的思想才能一致而一贯。
故莱布尼茨的逻辑分析的头脑一直发展贯彻下去,当是往罗素那里发展。不过有些所思考的问题实非逻辑处理所能决定的;有些是可以由它来解决,如科学知识这一类,但另外有些不是这方面的问题就不能单凭逻辑分析就能解决的。莱布尼茨的思想就有些不是这一类的问题,如他讲上帝,上帝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必要的。他也讲意志的问题,这些都属于价值方面的,而非科学知识的问题。而这一类问题就非单凭逻辑的分析与处理就能解决。罗素就是以其逻辑原子论来取代莱布尼茨的心子多元论。可是心子多元论在来布尼兹的思想系统中还有其他的牵连,但罗素并不感兴趣。他说来布尼兹的哲学中,凡越是抽象的东西,讲得越好,至于讲具体的哲学(concrete philosophy)如道德、宗教、艺术与政治等实践方面的(practical)就很差,这些方面不是莱布尼茨哲学精彩的地方。因他的思考型态是逻辑型的,故讲抽象的就很好,讲具体的就差了。由此莱布尼茨与罗素两人的思考型态相契相应,故罗素就可以深入了解莱布尼茨这方面的思想。
至于莱布尼茨那些非抽象的哲学,非逻辑分析所能处理的问题,就往康德那里转,经康德的批判后把它们保留下来,这是属于上提的。这些就是不属于逻辑的或非逻辑分析所能处理的。换言之,即价值问题,属于道德、宗教之范围。其中的思想与观念,莱布尼茨本身之兴趣也很大。但其结果是独断的讲法,这样就保不住。但保不住也不似罗素那样一下子就把它们全部取消,而是想法如何把它们保存下来。这就是康德的态度。只要有价值就想法给它恰当的安排,不能随便把它取消,这才是客观而公正的态度。故所谓“批判”在康德处是最客观、最合理而最谦虚的,而非乱批判。批判的本义应是论衡、衡量、抉择与料简的意思,所以牵连到道德、宗教的那些问题也不能随便取消。康德的方法就是通过批判的精神,抉择、衡量,把它们保留而不采取莱布尼茨的独断论。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批判莱布尼茨的地方是非常严密的,在表面上他很少提到莱布尼茨的名字,康德在其书中的思想与论辩很多是针对莱布尼茨而发的,重要的思想与观点都是莱布尼茨讲出来的。莱布尼茨的思想不是很容易把握的。罗素专门硏究莱布尼茨,而其所写的《莱布尼茨哲学之批判的解释》一书并不完全可靠,并没有把莱布尼茨的思想完全表达出来。康德只在某些地方提到他,而且也没有正式地正面讲莱布尼茨哲学,但他早已经能控制住莱布尼茨了。要了解一个人至少要与其同等,同等以后才能超过他、越过他,也才能驾驭他。达不到他的程度就不能与他同等,就不能了解他,这样就不能越过他、驾驭他。故最了解莱布尼茨的应是康德。但要硏究莱布尼茨不能拿康德的书来做参考,因为其全书中有时甚至连他的名字都没有提,故不知其实在是在讲莱布尼茨的。
莱布尼茨的这一思路往罗素处发展就成逻辑原子论,往康德那里就开出批判哲学的康德传统与后来的德国观念论。
莱布尼茨上提方面的问题,康德乃以另一办法处理而把其保留。逻辑方面则发展成罗素的《数学原理》。本来哲学方面的经验主义与实在论是由英国人开出的,而莱布尼茨本身也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实在论,但由“莱布尼茨-罗素”这个骨干之哲学方面的牵连就可接触到英国的经验主义与实在论。英国式的经验主义与实在论的精神在社会、政治上有其价值,但就纯哲学而言,还是消极的。这不但在形而上学,就在知识论方面,也是如此。若把这种思想在政治、社会方面的影响暂时撇开,而单就知识论、形而上学等哲学方面,而考虑如何来收摄这一套,如何能融进康德的系统里,使它在知识论的范围内不要与康德哲学相冲突,这是十分精微的哲学问题。在知识论的范围内,两者是否有冲突是有问题的,以英、美人观之,就以为有冲突,因康德的先验主义以及其“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英国人不太懂。不要说康德的全部系统不能了解,就是康德哲学中最初步的先验综和问题至今还没有了解。其实并不是那么难于了解,而是牵涉到民族的偏见与习惯。若客观而严格地言之,其实是无什么冲突的。以为有冲突是英国人自己主观的看法,因为他们以为经验主义可以否决康德的先验主义,其实是否决不了的。他们以为实在论可以否决康德的主观主义,这也有问题。方便言之,即使康德有主观主义之相,但他也有实在论之相,这也是反对不了的。因康德在知识论的范围内,正好是“经验的实在论”(empirical realism),而康德全部的思想是“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这是不容易了解的,而且是常遭误解的。
英、美所谓的经验主义与实在论(包括各种形态),其实都逃不出康德“经验实在论”的范围,尽管有种种说法,尽管不用康德的词语。康德的“经验实在论”是针对贝克莱之所谓的独断的观念论与笛卡儿之或然的或存疑的观念论而发的。贝克莱的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存在即被知),我们说这是主观的观念论,其实此词语并不妥当。独断的(主观的)观念论与存疑的观念论都在经验层上说话,故康德指两者为“经验的观念论”(empirical idealism),而在超越层上则为实在论,故为“超越的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而康德在经验层为实在论故曰“经验的实在论”,在超越层则为观念论,故为“超越的观念论”。贝克莱、笛卡儿正好与康德相反。
“经验的观念论”使我们的经验知识无实在性可言,“超越的实在论”又使我们形而上学的知识成为妄想。其实“经验的观念论”函“超越的实在论”,此句话只能就笛卡儿说,不能用在贝克莱。贝克莱之观念论,康德指其为独断的观念论,一般谓之为主观的观念论,他并无经验层与超越层这二层之分。因为to be is to be perceived则一切知觉现象都是主观的idea,离开idea其背后再没有什么实在,故他无超越意义的实在。康德对此并无简别,这是他一时的疏忽,故他所谓的“经验的观念论”“超越的实在论”大体都是指笛卡儿而说的。
下一讲要讲的是在康德的思想内,我们如何把这些经验主义与种种的实在论都吸收到“经验的实在论”内,我们又如何来了解“超越的观念论”以及为何“超越的实在论”是不行的。这样一步一步前进,我们可以把那些乱丝都予以厘清。
而且在讲经验知识、科学知识的范围内,罗素有好多思想都是来自康德,说得不客气,都是偷自康德,只是所使用的词语不一样而已,而他自己也不提,现在逻辑实证论的思想也大都来自康德,由康德启发出来的。故我曾经说过,在某一个意义上康德是最大的逻辑实证论者。逻辑实证论中说什么是无意义,其实都是康德早已说过的。
故念西方哲学,古代的哲学由古希腊起到康德以前的哲学都汇归到康德处,康德以后的哲学都由康德开出。故没有一个读哲学的不读康德的,不管你赞成与否,了解与否,了解到什么程度,都非读康德不可。因为在康德的哲学内,一切哲学的问题、哲学的论点都已谈论到。你需要有哲学常识,知道有那些哲学问题与其来龙去脉,康德以前如何思考,康德以后如何思考,知道了以后才能继续前进,故读哲学的人都可由康德处得到启示。
他对哲学的概念(philosophical concept)、哲学的论辩(philosophical arguement)与哲学性的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都全部提到。世界上自有历史以来,从没有一个人能像康德这样达到真正的哲学专家之地步。真正专业于哲学的是康德。他一生活到八十多岁,任何别的事不做,一生也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一生精力全部集中在他的哲学构思,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有人说康德的哲学是哲学的常识,但此常识并不是平常的常识,而是非常深入的常识。也有人说过,通过康德哲学不一定有更好的哲学出现,但不通过康德的哲学则只会有坏的哲学。故读哲学的人一定要读康德,否则是胡思乱想或落入旁枝偏枝,而得不到学习哲学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