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康德美学》1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文哲《康德美学》1
导论
主观与客观间之美感界域 [1]
试想有三个人站在康定斯基(Kandinsky)的一幅画前,或在海边观赏晚霞。假设其中一人感到愉快,并声称他(或她)之所见是美的。另一人则毫无所感,并声称毫无所觉。而第三人却说那幅画,甚至日落很丑(虽然很难想象日落很丑)。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可能这三个人都有品味(taste)?他们所声称的是否都有道理?他们是否都判下“真正”的审美判断(judgments of taste)?也就是说,他们的判断多少都是正确的或是真的?还是说,至多只有一人是对的,而其他两人必定是错的?我们是否可能借由检査所观赏的对象,或借由参与这三个美的裁判的讨论,而决定谁对谁错?
假如美并不是一种客观的事物,也不仅是一种主观的私人意见,那么它也许保留了某种“我不知道那是什么”(je ne sais quoi)的余地,虽然我也说不上它究竟是什么,但是我觉得它是美或丑,都表示出某种客观的意味。
假设(1)我们想论断审美(taste)不只是主观的、个人的,但是(2)就美或不美可能具有规则(rules)的意义而言,我们并不认为审美可能服从客观的判准。假如我们设拟了这两项要求,并且拒绝把审美化约成仅是主观或仅是客观的两个极端,那么,什么是审美?它的根据何在?康德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考虑直觉地解释审美,以为有些美感判断(aesthetic judgments)是对的,有些却是错[2]的,虽然决定美感价值并没有现成的规则。以这种方式解释审美的任务就是去避免两极端。我们应该把审美与美了解成既不是主观,也不是客观。既不只是私人的意见或感觉,亦不可能服从规则及客观判准。康德美学正是依这种方式写成而完成任务的。我们将从这个观点研究他的美学,并将重点集中在他的批判美学,也就是1790年的《判断力批判》一书。早在1764年,他曾写过一篇论文:《美感与崇高感的试探》(Observations on the Feeling of the Beautiful and Sublime)。这是他两部有关美学的作品。1764年的作品比较次要,我们将专注于他1790年后期的作品。那是康德成熟的、批判的,以及更有影响力的美学。
令人惊讶的是康德美学并没有借“美学”或“美的批判”之名被引介,而是在“判断力批判”(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的名下出现。与过去的美学理论相比,康德的进路标志着某种焦点的转移,从对象转移成有关对象的判断。康德不再陈述(我们以为是美的)某种对象的本性及其质量如何,他只分析一种特定的判断,即审美判断。如果我们想到判断一词在康德的第一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里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这样的转移,我们不应该会感到惊讶。进一步,特别就他的美学而言,这个转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将可见,这会使他站在比较优越的立场,而避免上述主观与客观的两极。
一旦我们专注于下判断的活动,不再盘算是对象里的什么性质使我们称之为美(或丑),我们会有更宽阔的视野: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对象及主体,从而就像在审美判断本身所思考的一样,去研究对象及判断主体间的关系,或审美判断的基本活动。这样我们就能避免两个极端:既不把审美当作只是主观的情感及私人意见,也不把美学当作一种客观的规则及证据。
可以这么说,根据康德,美既不藏在对象中,也无法从观赏者的眼中被找到。与人们可能设想的正相反,美也不只是观者与对象间的关系,而是根植于考虑此种关系的一种静观默思的活动中(an act of contemplation)。康德发展的审美判断,是我们与对象间关系之细致与反省的判断。这就给予康德某种与判断主体及判断对象的距离,而使他能从两头思量,并与两种极端的观点保持平衡。进而,康德更论说允许在审美判断中扮演一个角色的,仅是对象中属于其时空结构部分的“形式”。(至于这是否包含了颜[3]色,将在第三章“合目的性与形式:妩媚对欧勒(Euler)j一节里讨论。欧勒是一位知名的瑞士数学家,他提到颜色,而康德则谈到他的观点。)如果不涉及判断主体,单只是客观的结构,并不足以决定我们是否应该称该对象为美。
康德既不想让他的美学成为心理学的一部分,也不以为它是科学的一部分。我们将可见康德为审美判断发现了崭新的先天证成基础(a priori justifying grounds),既不属于心理学的范围,也不属于科学的领域。这些基础就是所谓“主观合目的性”(subjective purposiveness)的原则,以及借着这个原则,在一个对象中静观一种我们认知能力间所谓的“和谐自在的游戏”。
康德向我们显示,因为这些(崭新的)基础,审美判断很奇特。他还以为审美判断及这些基础并不曾被他过去及他当时的人所恰当理解。
康德尝试为美学及其独立性开辟空间,开辟一种与道德哲学及理论哲学的地位完全平等的美学。这种新鲜的探索,一种美感判断力批判形态的美学理论,当可对我们泄漏有关人之所以为人的欣趣与本质。善解这些审美判断的先天基础,将有助于解释“我不知道那是什么”(je ne sais quoi)的现象。
参考读物
Zammito,The Genesis of Kant's“Critique of Judgment”有一节(页17-45)清楚地描述了当代的哲学情调、柏林启蒙(Berliner Aufklarung)、腓特列二世、普世共通的品味、莱布尼兹(Leibniz)、吴尔夫(Wolff)、包姆加登(Baumgarten)、柏格(Burke)、孟德尔逊(Mendelssohn)、康德与哈曼(Hamann)及赫德(Herder)的问题。以及康德对狂飙运动(Sturm und Drang)的敌意。
Baumler,Das Irrationalitatsproblem in der Asthetik und Logik des 18.Jahrhunderts bis zur"Kritik der Urteilskraft”,正对第三批判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洞见,从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瑞典、英国及德国,特别对吴尔夫及包姆加登(页198-231)-Baumler看见了美学(与目的论)在解释个人及其非理性性与不可说性(individuum est ineffabile)的考验。他论说这使得整个十八世纪成为“非理性的古典世纪”。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观念,但当该有所保留地读。
Kulenkampff,“The Objectivity of Taste:Hume and Kant”,显示本节所讨论的任务,特别只是在康德,而不曾在如休姆(Hume)的作品中出现。休姆相信审[4]美具有标准与规则(见其论文[Of the Standard of Taste]),康德则不如此相信。休姆认定审美判断只是将主观价值置于他们的对象之中,而Kulenkampff则论证康德以为审美也有客观的价值。这篇论文可以看作是康德美学与休姆的关系之历史背景的介绍。
Daniel Dumouchel,Kant et la genese de la subjectivite esthetique,分析康德在笫三批判前,从1755到1779年的美学思想。
“美感的”之意义
康德在他美学开卷的第一节,就以“审美判断是美感的”(The judgment of taste is aesthetic)为标题。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奇怪,为什么说“判断”?难道所谓“美感的”不是对象,或态度吗?我建议这个题目起码应该意指不同的两点:一是强调标题里的“审美判断”想表达的意思。事实上只有这种判断,而不是它的对象,可以称为“美感的”。并且只有审美判断,不是任何外物,才确是“美感的”。二是强调“美感的”这个词语。审美判断特指判断本身是“美感的”(aesthetic),决非认知的(cognitive)。
关于第一点,通常具有美感价值而被称为“美感的”对象,是因为它们正是审美判断的对象。对康德而言,正因为是审美判断,我们才能称某物为“美感的”(所以我们应该分析这些判断,而不是它们的对象)。至于第二点,我们将可见,康德转而反对他当时的理性主义的传统。
“审美判断是美感的”标题,可以解读成康德对当时主流所理解的“美学”的反弹。包姆加登(Alexander Baumgarten)的《美学》一书,早在40年前的1750年就已经出版,他的学生梅尔(G.F.Meier)在较早的1748年也出版了《一切美的学问之基础》(Anfangsgriinde alter schonen tVissenschqflen)—书。当时,包姆加登才刚开始在哲学上发展一门我们现在所谓“美学”的新学科。事实上,“美学”(aesthetics)一词就是包姆加登发明的。
根据包姆加登,审美判断是未发展完全的认知判断,这已然表达出某种认知(cognition)的意味。但是,康德反对包姆加登的美学进路,他反对这样的美学观点与审美判断,康德根本把审美判断与认知判断当作完全不同种类的判断。他认为审美判断另门别类,不该视为形构认知过程的初级阶段。他与包姆加登相反,认为它们应该与认知判断的地位平等。
包姆加登没有区别美与认知,康德却坚持分辨审美判断与认[5]知判断。虽然康德承认,也大费周章展转阐述审美判断与认知判断在各种成素、证成基础,以及可能的结果上都有关系,但是对他而言,一种判断决不可能同时属于两者。包姆加登的《美学〉是论及美与认知,而康德美学却不直接处理认知,只处理美、崇高'美术与美感的理念。康德美学仅在共同的基础元素,以及未来可能的联系上涉及认知。包姆加登相信审美可以具有规则,比如什么才算是美的规则。他还相信美学可以是一种学问(Wissenschaft)。康德则完全不以为然,他认为审美决不可能有规则,并且决不可能有各种学问之美学,或作为学问之美学。因此,我们对康德在他美学开卷的第一节,就以“审美判断是美感的”为标题反对包姆加登的《美学》,就不必奇怪了。
为了把自己的美学与包姆加登的分开,康德对感觉(Empfindung:sensation)一词的两种意义作出根本分际。德文的Empfindung与英文的sensation一样,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意指:(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以及知觉。康德坚持严格地分开这两种意义。
眼下有一个机会再度证明并提醒一般对感觉(Empfindung)—词双重语义可能具有的混淆。(§3,205)
假如我们称快乐与不快乐之情的定相(determination)为感觉,那么这个表述意指与我所称某物之表象……为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因为后者之表象与对象关联,而前者单与主体相关,并且与任何的认知不相干……为了避免不断的误解,我们将用惯常所谓的“情感”一词,称那总属于主体的,并且绝对不能构成一对象表象的感觉。(§3,206)
康德美学关系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Geftihle),而不论及作为一认知形式的感觉或知觉。虽说康德承认知觉是走向认知的第一步,但他坚持情感决非如此。因此,他的美学是在探究一种“在美中满足”(Wohlgefhllen am Schonen)的特别情感。根据康德,这样的一种情感决不能成为认知。“在美中满足”不该被想成是一种“满足”与“某物为美”的组构,而只是一种基本的词义(elementary notion)。某物为美是指某物正是“在美中满足”[6]的对象而已。这在解读康德美学时应该牢记于心。
读者至此可能以为“感觉”(sensation)通常意指一种情感(feeling)而不是知觉(perception),因此不必担心会有上述的混淆(对于德文读者初读"Empflndung”时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历来有许多的讨论与混淆(尤其是英语界的传统)都是落在“感觉材料”(sense data)连结感觉与知觉的可能性上。
康德在写第一批判时,并没有预见他将写出像“美感的判断力批判”这样的美学,但是,他早已清楚严格地划分了美与认知的分际。他在第一批判第一节的脚注里就曾说:
现在只有德国人运用“美学”一词来代表其他人所谓的审美批判。优秀的分析家包姆加登主张把对美的批判评估带进理性的原则里,并把它的规则提升成一门学问,但是这种努力是徒然的。(《纯粹理性批判》,§1,A21/B35)
这段话书写于第三批判出现的9年前,康德始终没有改变他必须严格区分审美与学问的心意。
就美学而言,一旦我们比较康德《判断力批判》与包姆加登《美学》的第一句话,马上就显岀他们之间的对比,包姆加登是这样开始的:
美学(即,文艺理论,次等认知,美之思维的艺术,类比推论的艺术)是感性认知的学问。[Aesthetica(theoria liberalium artium,gnoseologia inferior,ars pulchre cogitandi,ars analogi rationis)est sciencia cognitionis sensitivae.](《美学》•§1)康德美学反对上述的每一点。他的《判断力批判》没有教导我们一丝具体的人文科学。它不是次等认知,不是美的思维艺术,也不是类比推论术的理论。它从来就不是一门学问,它从来就不涉及感性认知。
可以这么说,为了使他的美学可能,康德分辨了两个我们能关连到(beziehen)表象(见以下引文)的关键点。当我们得到一感[7]觉对象的表象,不论是日落或一幅画,我们或可把此表象牵系于我们的心灵(Gemiit),我们内心生命的情感(Lebensgefiihl),以及我们的快感与不快感。或者,我们可以把它系于对象,以便客观地指出什么。前者得出一种审美判断,后者得出一种认知判断。康德在他美学的第一节第一句话,就作出这样清晰的分辨:
为了决定某物是否为美,我们不能透过知性将表象系属于认知对象,反而要透过想象力(或许连同知性),将它与主体及其中之快感与不快感相连。审美判断因此不是一认知判断,不是一逻辑判断,而是美威的。依此可明,它的决定基础除了是主观的以外,不可能是其它。(§1,203)
为了使此成真,康德必须对这类“关连于主体的表象”提供更多的意义与内容。事实上,审美判断的许多分析正是环绕着这个观点的一种阐述:像机能间的自在游戏、合目的性先天原则的理念等等,都必须赋予我们“关联于主体的表象”的概念以意义。否则,康德美学不能立足于坚实的基础。
参考读物
Zammito,The Genesis of Kant's“Critique of Judgment”,同上(页3)
Caygill,Art of Judgment,检视“先天判断”的“隐藏根源”。在智性与政治的背景(页11-187),及康德第三批判对这些传统的“质询”下(页189-391),他重构审美与美感的传统。
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pp.68-71,表示必须把审美判断理解成是一种特别的“生命情感”(Lebensgefiihl)。他随着Dieter Henrich的建议,把康德看成是用他当时的一种法律上的区分来区别两个问题:事实是如何的事实问题(quid facti),以及检查一个正式的要求是否合法的权利问题(quid juris),以达到分析与演绎之间的区分。
Crawford,Kant's Aesthetic Theory,他有一节我们应该如何了解“美感”(aesthetic-直感、感性)一词很好的导论,特别是比较第一批判与第三批判对此一词的同异(页29-36)。
Amoroso,Kant et le nom de I'esthetique,是针对本节问题的一篇短文。特别处理包姆加登与康德。主要是历史性的处理。
Parret,De Baumgarten a Kant,宣称包姆加登与康德有许多的连贯性,虽然主要[8]是就包姆加登而言。他为包姆加登的原创力作出阐明性的辩护。
Baumler,Das Irrationalitatsprobiem in der Asthetik und Logik des 18.Jahrhunderts bis zur"Kritik der Urteilskraft",同上(页4)。
Juchem,Die Entwicklung des Begriffs des Schonen bei Kant研究一路发展到康德的美的概念。特别强调康德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莱布尼兹'吴尔夫'包姆加登,与梅尔的传统。他们以为美是一种“含混的概念”。
Kulenkampff^Kants Logik des asthetischen Urteils,pp.66-73(初版:页57-63),论证“美感的”术语与“选辑的”对比,康德借此引导我们把审美判断当作一种主体涉及自己的判断。依Kulenkampff,虽然这种判断也是美感的,美感判断的原型仍然只是舒适判断,康德因此仅借引介他的审美判断伸展了美感判断的范畴。
以范畴为线索
让我们先为康德的第三批判,所谓《判断力批判》的结构作一个扼要的概述。第三批判包含了两书,第一书是美学,第二书是目的论(teleology),它们彼此借判断力连结,更具体地说,它们都着眼于我们下反省的(或反省的)判断能力(power of reflecting,or reflective,judgment)。不管是找出它究竟为何(目的论),或只是为了静观默思的默思方法(美学),康德在此意指我们对一所与对象反省的能力。这两书的分辨是,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感在美感判断扮演一个主要的角色,而在目的论判断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后一种判断比较客观。
康德美学的第一书有两个部分:一是美感判断力的分析论(Analytic),另一是美感判断力的辩证论(Dialectic)。这两部分可以说分析论比较落实,辩证论则处理所谓的“理念”及“超自然”,属于形上学。分析论形成康德美学的主要部分(但是这两部分我们都会处理)。在分析论一开始,康德分析了审美判断,它的方法因此是分析的,不像第一批判的方法是综合的。基于这个分析的结果,康德解释了有关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包括共通感论(sensus communis),艺术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天才之性格(the nature of genius),“美作为道德之象征”的想法(notion)等等。康[9]德在此想说的是他审美判断分析的结果。因此不管就文献而言,或就方法而论,审美判断的分析就安排在他美学的最开始。
康德依他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关心的主题,也就是“判断中知性的逻辑作用”,以及所谓的“范畴”或“纯粹知性的概念”进行审美判断的分析。康德在第一批判里已经介绍了这些知性范畴,如今在第三批判里他把它们当成分析的线索,而把这样一种借回顾第一批判以为线索的分析当作有意义的分析,只有在我们视审美判断为非认知判断,而还能在其中找到这种分析的认知及知性的成分或特质时,才是合适的。
康德以这种方法分析审美判断发现了以下两点:首先,有一种所谓“我们的认知能力,想象力与知性之间的自在游戏”,这是当我们从看见或感觉某物得到知觉,并判断其为美(丑)时,心灵或心灵里的一种愉快(或不愉快)的内在活动(interplay)。根据康德,当我们看见一幅画时,是我们的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或“想象的能力”最先开始提起、遍历、反思及反省我们所看见的,并且是我们的知性试着要掌握并决定所看见者为何,及其究竟是何意。在美感默思里,它本身主要是欢愉的,并不是要获取知识。它是一种“自在的游戏”(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会进一步解释这个概念。例如第二章的最后一节:“如何解读第九节。”)但是,这个游戏并非与认知无关,它与康德所谓的“认知一般”(Erkenntnis uberhaupt)相关。
第二个发现更深沉,它使我们在一种更宽阔的视野领会这种自在游戏,好像是基于我们与环境间的关系,一种不只是内在于我们心灵的关系,而是一种我们自己、我们心灵,或内在性情与环遶着外在自然的某种关系。康德在此发现他哲学系统里也算是新鲜的一种先天原则(a priori principle),一种属于我们判断力的先天原则。根据康德,我们基于对象的某种“合目的性”(Zweckmassigkeit)对对象作美感默思而下达审美判断。我们只不过发现对象在一种我们的认知能力自在与愉悦的游戏形式中适于(suitable)一种美感的静观默思罢了。我们无法正确地说明这种合目的性或洽适性。这里并没有客观的标准。我们似乎必须只能试着玩玩看。我们必须试试那对象,并且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试试。康德美学因此并不强调鉴赏行家,甚至不偏爱精英主义。一如后文可见,康德甚至指出自然美优于艺术美。美没有客观规则[10]的好处是它给予“我不知那是什么”(je ne sais quoi)的可能性留下了余地,亦即我们很难明白指出什么才算是情感及游戏欢愉的现象,我们不过是巧遇一浃洽欢愉与合目的性的对象而已。既没有规则,也没有概念足以成为什么是美或不美的判准。康德因此说是:“无概念的合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a concept)或“无目的的合目的性”(purposiveness without a purpose)。
整个审美判断的分析透露出四个所谓审美判断的“机窍”(Momente)。如何了解“机窍”的概念很重要,却不幸是很困难的。“机窍”并不是时间的瞬间(至少不只是如此),而是与第一批判十二范畴的范畴观相涉。考虑一下当机(momentum)的拉丁字根:悸动(movere:to move),与物理学上的动量(momentum)意义在此会有帮助。这些机窍不只是审美判断的外貌,它们还赋予审美判断本质的力量与生命。这些机窍与(第一批判里介绍的)“一般判断中知性的逻辑作用”相关,康德还以为,如果能仔细留意特定的“逻辑作用”在审美判断所扮演的角色(§1,203),我们是能发现到它们的。因此,他把这些逻辑的作用当作分析的线索,透露出审美的四个机窍,然后运用这些机窍,全面展开他的美学。
在第一批判里,康德设立了十二范畴表,并将这些范畴分为四类。每一类有一个所谓的“标题”,它们是:质、量、关系、样态。一般说来在第一批判里,至少就任何一个认知判断而言,总是与四类范畴每一类的其中之一正好有内在的关系。依此、康德以为审美判断必然也有四个“机窍”(因为审美与认知多少有些关系),一个机窍对应一个标题。图表地说,(标题:机窍)的对应关系就是:
(第一机窍)质:无关心性
(第二机窍)量:普遍性
(第三机窍)关系:合目的性
(第四机窍)样态:必然性
以下大体说说这些机窍。第一是(关于)某种无关心性:我的喜好或满足(Wohlgefallen)与任何个人或道德利益无关,它既不是“舒适的满足”,也不是“满足于善”。虽然这与“质性”有何干系是很可疑的,况且找寻“质性与无关心性”的关系也很难[11]免造作与勉强,到头来只不过是德文所谓的“系统强迫力”(Systemzwang)使然,这是康德常被诟病的。我们在无关心性一章里会回到这个问题。第二机窍是(使)这类每个人都该同意我的审美判断之宣称所表达的普遍性(成为可能):进一步分析这样的宣称将显示它是根据以上所描述的自在游戏而来。有些康德学者以为第二机窍是康德美学的核心。它与第一机窍的不同是在“量相与普遍性”的相关性很自然,它既不造作,也不勉强。第三是合目的性的机窍:我发现此一对象适于美感的静观默思(合目的),并且这类的默想也涉及了合目的性的种种特色。第四就是必然性的机窍:每当一到三的条件满足了,我必然只能判断此一对象为美。第二与第三机窍显然是主要的,它们构成了康德分析的主要结果。
康德把每当我们下一个审美判断时,我们认为,或至少有理由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同意的这回事,当作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表达了某种普遍性,因为每一个人,不论他或她是谁,没有例外的,都应该同意我的审美判断(这也是我声称的一部分)。这个主观的普遍性(subjective universality)可以看成是整个《判断力批判》作为康德先验哲学部分的出发点。因为根据康德,这样一种对普遍性的声称必须要求先天的基础,而《判断力批判》的任务正是要揭示这样的基础。
审美判断声称每个人都该同意我的判断的一种普遍性,多少是就我看见或感受到对象时所感觉的快感与不快感而论。它没有纯粹客观的基础,它不能从任何审美规则或对象的性质里推衍出来,我也不可能从对象中指出每个人都必须同意我的是什么。我们称此为“主观的普遍性”。在此,“主观的”词语有双重意义:(a)证成的基础是主观的(一种感觉),(b)普遍性的领域是一切可能下判断主体的领域(亦即,一切人类的领域,这不要与被判断的对象的任何领域相混淆)。
一方面,审美判断涉及的快感不全是主观的。否则,宣称每个人都应该同意就永远不能成立,这样的宣称甚至不会发生,也不会有任何关于审美问题的争吵。另一方面,美感静观快感的基础也不全是客观的,因为果真如此,审美的争吵就可以(像物理学一样)借着一种科学的方法解决。这里总还保留着“我不知那是什么?”(je ne sais quoi)的余地。[12] 这明显的两难要求审美判断的基础不单是主观的,也不纯为客观的。找寻这样的基础正是要解释与证成审美判断奇特的主观普遍性。这个工作值得我们费心,因为,一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第八节的评论中所说:
能在审美判断中找到一种决定美感判断独特的普遍性不是对逻辑家而言,而是对先验哲学家是很重要的。发现它的根源对他不是不费力的,却揭露出我们认知能力的一种性格,若非经过这样的分析,它仍然留处于未知之中。(§8,213)
这个“分析”是康德路数的本质。这是把审美判断当作具有普遍性宣称的一种分析(互为主体的普遍有效性[intersubjective universal validity]),因此必须把它看成一种先天判断,一种具有非经验“来源”的判断(见上引文),因而这样的分析工作是要透露这样的先天来源(主要在审美判断的第二与第三个机窍)。跟下来在《判断力批判》里的一切:康德讨论的共通感,艺术美及自然美,天才,美作为道德之象征,美感理念,超感性,崇高,及对上帝的追索等等,都应该看成是基于这样的路数。
参考读物
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pp.72-8 1辩护机窍是奠基于彼此而渐进的解读法(页77),并以为它们确是依第一批判的范畴表而结构的。在(页78-82)他特别辩护此种解读而反对Guyer在Kant and the Claims of Taste里的主张。
Guyer,"Kant's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Beautiful and the Sublime",特别在本文一开始,即讨论“机窍”及“定义”(Erklarungen)确是何意、有何作用、扮何角色的问题。Guyer从逻辑学与知识论比对心理学与现象学的面向来阐释。
Kulenkamp,Kants Logik des Asthetischen Urteils,pp.23-8(初版:页12-18)对康德的分析作一概述,质疑与从第一批判来的逻辑作用的图表的相关性。
(Ausserlichkeit des Schemas der Urteilstafel fiir die Analytik des SchOnen.)
更多第一批判里有关判断表、反省力,及逻辑的作用,可参考Reich,The Completeness of Kant's Table of Judgments,Brandt,The Table of Judgment-,Longuenesse,Kant and the Capacity to Judge,及Wolff,Die Vollstandigkeit der kantischen Unteilstafel,pp.9-32,对下判断的逻辑作用的讨论。但是这已经超出此一问题的概论阶段。
审美判断的“机窍” [13]
这一节比较困难。像上一节一样,这是有关康德方法论的一节,特别是涉及他由何开始,借何线索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所以读者至少能愈早留意愈好。愿意接受挑战的读者,不防直接读这一节,或可尝到一小段康德到底有多难的滋味。他们或也可先跳过这一节,以后再回来读。无论是那种情况,读者都不应该气馁,因为专家们在此也有困难。
让我先给个概要,简单说明我在这里想作什么。我将(1)评论“机窍”一词及它在物理学里的根源;(2)评述一个脚注,康德一开始就在此脚注里引介他研究的“线索”;(3)讨论美的定义,一个由第一机窍“推衍”出来的定义;并且(4)回到该脚注,并讨论“反省”“下判断的逻辑作用”以及知性的角色。这一切将带入(5)一个方法论上循环的问题,(6)我将指出脚注里有关质性机窍的另一个问题。最后,(7)在这样的脉络下,我将提议如何从两方面,或允许从两个不同的面向解读“机窍”。这将帮助我们免于陷入方法论的循环问题。
(1)开始之前,我们先简要地解释“机窍”一词。
在德文里有两个字:(阳性的)“der Moment”及(中性的)“das Moment”。它们的意义不同。“Der Moment”有时间的意义,表一刹那,一瞬间,或细微之时间点。另方面,“Das Moment”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它表一确定的状况,一个标记,或一个面向,这正是物理学里运用的词语,例如在转矩(torque,das Drehmoment)里的用法。在拉丁文里,momentum也有两意,而康德常用拉丁文思考(他以拉丁文书写升等论文):首先是,动相、变化、刹那、瞬间时间,其次是,重力、压力、推动、影响力。康德心中所想的主要是第二种或第二组意义。他常常把机窍想成像是因果作用一样,例如,(在第一范畴里)他说变化不是由刹那(moments)组成,而是(如第二范畴所说的)由动力(moments)产生,并且正是动力的效果(A208/B254)。他把机窍想成是肇因,就像以地心引力为因一样(A168/B210)。英文里的“moment”一字也可以用来表示一种“产生运动的倾向或向度,尤其是关于一个点或一个轴”。这是从物理学来的意思。但是特就美及审美的脉络而言,这并不是当代读者心中所想的。然而,这确实是康德在书写“知性的机窍”或“判断的逻辑机窍”或“审美的机[14]窍”时的心中所想。康德因此用“das Geschmacksmoment”或“das Moment des Geschmacks”,而不是“der Moment des Geschmacks”。他用中性的(das Moment),如以上所指出的,这是比较接近物理学的意义。把这些放在心上对我们往后的理解当有帮助。不只是对这一节,还对审美判断所有的分析都会有帮助。
(2)脚注及线索。
通常要从哪儿说起都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哲学而言。就某种意义言,康德从一个脚注里展开他的美学。在“美之分析论”的一开始,标题“有关质性之审美判断的第一机窍”,康德插进了一个脚注,借以表达他的方法,同时也给了一个简短的理由。这个脚注这样说:
审美的定义,在此是审美的基础,意指下达美之判断的能力,但是称一对象为美所要求者,必须借分析审美的判断来发现。为找寻这个判断能力在置身于反省时的机窍,我向来是借下判断的逻辑作用为线索(因为即使在审美判断里,总还包含着与知性的关联)。我首先考虑质机窍,因为对美所下之美感判断首先要留意于此。(§1,203)
康德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发展一个审美的定义。他只是一开始、在一个脚注里表述了这么一点,然后他似乎就以此为基础去分析他感兴趣的审美判断了。他想发觉“称一对象为美所要求者”,这听起来好像有点含混与模糊。难道是在对象里有个某物“被要求”称为美吗?还是在我们心中有个某物,借着某种能力或心境,我们能称一对象为美呢?在探索的初期,康德是把这个问题敞开的。
康德是“为找寻这个判断能力置身于反省时的机窍”,但是这个机窍究竟是何意?是在什么意义下,判断力置身于其中?
“美之分析论”包括了名为“关于……审美判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机窍”的四个章节。(erstes,zweites,drittes,viertes
(3)美的定义。
第一部分的讨论名为“审美判断的第一机窍,关于质性”,[15]一共展开五节,然后进入“从第一机窍推衍而来的美的定义”。
这个定义如下:
审美是透过无任何利害关心之满足或不满足,对一对象或一种表象下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满足的对象就称作美。(§5,211)
我们通常从二手资料里读到,审美判断的第一机窍就是无利害关心之满足(或欢乐,或快感)。但是这不完全正确,因为“美的定义”直接与无利害关心的满足相关,并且能“从第一机窍推衍出来”。假如无利害关心能从第一机窍导衍出来,那么它不可能就是这个机窍的本身。康德在此所谓的“机窍”似乎是另有所指,似乎是更深的,更基本的。它必须是“美的定义”之所从来,并且是所以可能导出满足无利害关心的角色者。
(4)反省与知性。
我们现在转回前引的脚注,康德在那儿写道:“我向来是借下判断的逻辑作用为线索,找寻这个判断能力在置身于反省时的机窍。”然而,什么是这些“下判断的逻辑作用”?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第9节研究的对象。这一节名为“在判断中知性的逻辑作用”。对于这一节的检视当然可以帮助我们明了审美判断的机窍是何意。康德写道:“在一(判断中)……思之作用能置于四个标题之下,每一个标题各含有三个机窍。”(《纯粹理性批判》,A70/B95)这些标题之第二个是:“判断之质”,它“包括”了三个机窍:“肯定”“否定”及“无限”。可不可能就是这些机窍,或与它们相关的什么,正是康德一开始书写“判断力置身于其反省时的机窍”时的心中所想?(203,见前引康德注)
试想这些从第一批判来的、在“质”标题下的“肯定”“否定”的机窍。如上所示,人们很可能极自然的就这样诠释这个脚注:以为“判断力置身于反省”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否发现到对象为美的问题,亦即以为我们的审美判断当是一“肯定”或“否定”的判断问题。虽然这样说也有些许道理,但是这不能算是完全正确的,至少这不是全盘的底细。因为:康德写说他还在“找寻这个判断力置身于反省时的机窍”。他要找寻机窍,却尚未找着,所以它们不可能单只是“肯定”或“否定”而已。反之,它们必须是这样肯定或否定的证成基础。康德“从第一机窍[16]来的美的定义”,谈到“无利害关心的满足或不满足”将能提供这样的基础。康德学者因此常常把满足与不满足当作机窍。但是如我们已经指出的,康德自己说那个定义谈到的满足与不满足是从第一个机窍推衍出来的,因此这个定义不能同时也赋予了第一机窍(否则难免落入某种循环)。康德在五节“有关质性审美判断的第一机窍”里确实主要是导出了“无利害关心的满足或不满足”的概念,但是将此概念与“第一机窍”等同可能是一种过分的简化。我们必须对“机窍”及一般的判断能力再多说一些。
《纯粹理性批判》关涉的是认知判断,而不是审美判断。假如不混漫审美与认知,康德何以能(借第一批判所述之认知判断),解明他审美判断的进路?美学不是认识论,审美判断不是认知判断,何以康德能够根据由第一批判来的认知判断的“机窍”分析他的审美判断?认知判断基于概念,审美判断则否,并没有(客观的)规则可以运用“美”这个述词。所以康德后来说,审美判断对正在考量的对象也不增添知识。假如康德的方法能成立,也就是他说:“我向来是借下判断的逻辑作用为线索,找寻这个判断力置身于反省时的机窍”不是敲错了门的话,那么,审美必须与知性有某种关系。正是这个理由,康德在前述引文里加了一段括号里的评注:“即使在审美判断里,总还包含着与知性的关联。”至此,这个“与知性关联”的性质还是不甚清楚,这要等到讨论第二与第四机窍的时候才会明朗。到时,我们将从所谓的“各认知机能间的自在游戏”理解这个“关联”,一种想象力与知性的游戏,我们由此沉浸于美感默思之中(第二机窍)。进一步,这个“与知性的关联”也可以看成是依于康德的“认知一般”,以及依于某种作为判断力先天原则的合目的性,一种每当运用判断力即需用到的原则。这一切后文都会讨论。但是这里先有一个关于什么是可以以后再讨论,以及什么是现在就能预设的问题。
(5)循环的问题。
[17]我们遭遇到下述方法论上的问题。在第三批判,康德默默地预设了一些他分析结果的知识,以便合理地展开这样的分析。我们只有从一开始就知道它们与审美判断多少有关,才有理由运用“下判断的逻辑作用”为线索来分析审美判断。但是我们却是在作完分析以后才看出它们结果确实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开始?难道我们要倒过来读康德?
这一切看起来好像是循环的。当然我们可以认定康德在开始写书的时候就已经预见了他的探索结果。但是先认定了探索结果,以决定如何进展,多少是有问题的。人们可能会以为康德一边牵着读者的手、一边说:“暂时信赖我跟着我走吧!以后你就会知道这一切都是有理由的。”这是一个读康德的人通常都会遭遇的问题,并且多少是一个提出某种全面性哲学体系的哲学家都会发生的问题。
质性,回到脚注。
在回到方法学上的循环问题以前,我要再指出另一个上述脚注中有关“机窍”的问题。在脚注的最后一句话又提到“机窍”,但这回是个单数,康德写道:他“首先考虑该质机窍,因为对美判下的美感判断首先要留意于此。”这就又生出了几个问题。根据第一批判,质性有三个机窍,他指的是哪一个?还是他把质性本身当作单一机窍?又,何以谓判断“首先要留意于此”?若依《纯粹理性批判》,列在范畴表上首出的是量、不是质,因此审美判断首先“要留意”的必须是很独特的什么,一种只能在审美判断中、不能在一般判断中发现的,独特的性格。康德无法从《纯粹理性批判》一般的判断表中导衍出来,他必须专注于探索审美判断的特殊性格。我们将看见第一机窍确实涉及了审美判断所特有的、心理学的与现象学的成分。所以,一方面康德说他在“找寻机窍”,另一方面在一开始,他已然宣称了审美判断“首先要留意于此(质机窍)”。但他仅只是这么说,并没有进一步提出理由说明。
(7)—个机窍的两面向。
最后,我建议我们在此当该把“机窍”当作具有两个面向来理解,一是一般的、一是特别的:一般的面向在判断的一般特性里有其根芽,主要像《纯粹理性批判》里所展现的范畴一样。特别的面向则依我们每判下一个审美判断,此审美判断的特别性质而言。这些性质,如我们以后可见:就是无关心的满足,基于机[18]能间自在游戏所作的普遍性的声称,以及合目的性的先天原则。
我建议,正是审美判断的机窍具有一般与个别这种两面向的结合,康德的方法才可能成立。一般的面向证成康德第一批判所指的判断表,以之为指导线索。个别的面向则允许我们把审美判断当作经验所与的事实加以分析。审美判断的分析因此也具有两个特色:一是立基于第一批判的先验逻辑,另一是依止于审美判断的独特性格,而具有经验的,现象学的,及心理学的特质。
一如康德在脚注中所说,对于判断力如何“置身于”机窍还可以补充一点(acht haben,也可以翻作“流注于”“专注于”“留心于”“服侍于”)。我们不该把这些“机窍”只当作形式看。反之,我们也该把它们想成(在心中,在下判断的过程中)可能造成运动或作用及反作用的真实力量。我们当该想到拉丁字根的悸动(movere)及(物理学中表达的)动量(momentum)。判断力“置身于”某种力量,这个置身并不是置身于某种外物,而是置身于一种反省,一种透过这样一种力量的反省。康德对此并无明说,但是我以为我们当该这样理解他。我们应该将机窍看成是我以上建议的结构之内的生命动力diving force),也就是在一审美判断之一般的与个别的两面向的机窍之结构中的生命力。
参考读物
Allison,Kant's Theory of Taste,pp.73-6 1讨论这个脚注1并大体为康德辩护。他以第一批判的逻辑作用建构他的机窍论。
Brandt,The Table of Judgment,(从德文翻的英译本)解释第一批判的判断表及其系统的统一。它集中于此表完整性的问题,并给予一德国学界论此问题很好的综述。这完全不是在谈美学。但是如果想对“判断中之思想机窍的先验表”,康德所谓的判断,及他何以找寻四个审美机窍,而不是十个、二十个,有更多的了解,这本书应当很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