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哲《康德美学》序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文哲《康德美学》——李淳玲译
《康德美学》(原名《康德美学概论:核心概念与问题》Introduction to Kant's Aesthetics:Core Concepts and Problems,Blackwell Publishing,2005)。作者文哲(Christian Helmut Wenzel)是德国学者,目前在台湾教书,却选择以亲切的英文口语书写本书,活泼生动。
文哲拥有数学及哲学两个博士学位,并以这两种学问独特的训练处理康德美学这个复杂艰深的论题。为了引导一般读者直扣问题核心,他刻意不讨论二手资料,仅借一种数学似的简洁表述概念,使得文本干净利落、清晰明确,然而他却在每节的论述之后提供英、德、法三种文字的二手资料,并附带一段精简的评述,满足一般读者深入研究的需求,并显出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与对哲学的理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研究康德美学深入浅出、层次丰富的参考书。
虽然本书主要在谈论“审美判断先天原则”的问题,但是文哲对它与其它问题的线索掌握分明。他不时征引第一批判,阐释第二批判,比对第三批判,生动细致地引导读者遍历问题的曲折,并提供许多精彩的解释。比如对机窍、对单一“却”普遍、对共通感、对数学崇高与力学崇高的分辨,都剖析得别出心裁。他也不曾忽略审美与“崇高”,审美与“道德善之象征”,审美与“辩证论”,审美与“超感性”等问题的交涉。并且旁涉第三批判第76、77两节有关“目的论”及“智的直觉”等艰难的康德哲学问题。因此,本书不但是一本清浅的导读,还涉及深奥的哲学论域。
此外,文哲在最后的两章采取比较宽松的写法。他离开第三批判的文本,活泼地提出两个对康德美学的挑战。他论述“丑陋判断”与“数学之才是否天才”的问题,引发未来的讨论。并且进一步,简述了康德前后的西方美学发展,十分精简、丰富、可读、有趣。
最后,文哲添写了一份康德哲学术语的“概念解释”。这是一份方便入门的工具资料。而中文版则在作者与译者的合作下增添了“德英中”与“英德中”两份“概念索引”,以方便读者参照使用。“概念解释”中所收集的康德术语较少,但都有解释。而“概念索引”所收集的术语较多,却只有德英中与英德中交互翻译的对照,不再附带解释。跟下来的“参考书目”都是德英法文的原著,由作者提供,不再翻译。仅补充了一本英文本遗漏的参考书:Reich,Klaus.Die Vollstandigkeit der Kantischen Urteilstafel,以及作者近期发表的五篇作品。所以相对而言,这份“参考书目”已经比英文原著完备。“一般索引”则是作者依康德美学的概念作成,读者在运用时,请参照页边所列的原书页码,如[26]。
有关康德哲学术语的中文翻译向来在学术界没有统一。以下所条列的本书重要术语是中译者选择的译法,也是向来分歧较多的译词。有些译词的抉择具义理上的理由,有些也说不上什么充分的理由,只能算是一种运用上的一致与习惯。这部分就让它们自然竞争与淘汰。以下略述理由:
美感的判断(aesthetic judgment)比审美判断(judgment of taste)的范围广:前者除了包含后者以外,还包含了对“崇高”(sublime)以及对主观的“舒适”(agreeable)下判断。康德的审美判断比较独特、集中,它单指对“美”(beautiful,beauty)下一种先天普遍的判断。这一组词语的翻译分歧很多,译者以为值得提出简单的综述与讨论,以说明译者选择这组译词的理由。
首先,牟宗三先生译为美学的判断(aesthetic judgment)及审美判断(judgment of taste)。黄振华先生译为审美(直感)判断(aesthetic judgment)及趣味判断(judgment of taste)。黄先生的术语翻译大体是沿用日文的翻译。但是日文的翻译在此却是情感判断(aesthetic judgment)及趣味判断(judgment of taste)。再就是晚近邓晓芒先生的翻译则是审美判断(aesthetic judgment)及鉴赏判断(judgment of taste)。这几组译法各有利弊,并不是对错的问题,只是顾此失彼,各有所偏。译者主要从康德美学义理的考量,选用美感的判断(aesthetic judgment)及审美判断(judgment of taste)。
美感的(aesthetic)这个词语在康德哲学的知识论与美学里都被用到,但是意义完全不同。早在书写第一批判时,这个词语是与认知能力之一的“感性”能力(sensibility)相关。感性与知性(understanding)对比,前者是受纳感性直觉材料的能力,后者是主动思维概念的能力。它们都指向“去决定”(to determine)认知的对象。所以康德在第一批判里论及感性先天条件的时空论时,就是以“先验感性论”(Transcendental Aesthetic)为标题。以后到了第三批判,康德开始探索审美判断(judgment of taste)亦有先天性之时,他首先就要与包姆加登(Baumgarten)的美学观点分别。康德不只一次提及包姆加登是第一个将美感的(aesthetic)这个词语当成一种学问看待的思想家。美学(aesthetics)一词即是包姆加登最先开始使用的。但是康德完全反对把审美判断当作认知判断看待。他以为认知与审美是种类不同的判断,并不是像包姆加登以为的只是程度有别的、同类的认知判断。所以在第三批判康德就以美感判断(aesthetic judgment)标志出与认知判断(cognitive judgment)的区别。认知判断涉及依概念规则(rules)决定对象,美感判断则系属于一种对主体“情感”(feeling)的判断。它无须运用下决定概念的规则,因此断然不是一种认知的判断。进而,审美判断(judgment of taste)是康德第三批判第一书里的核心概念,它特指对“美”(beautifiil)的鉴赏、品味、评鉴与判断,而非其它。这是康德孤立处理审美判断的哲学方法。而此处所谓的其它,依康德,还包括了对舒适(agreeable)与对崇高(sublime)下判断。前者属于主观感觉经验范围的判断,没有先天性。后者则具有先天性,却属于审美判断(judgment of taste)的变奏,并不是审“美”判断的基调。但是这三种判断:审美判断、舒适判断、崇高判断,却都属于美感(aesthetic)判断,并不是认知(cognitive)判断。这是了解康德美学的底线。
在这层义理的线索下,译者不选用牟先生译的“美学的判断”,因为它没有标出康德的美感判断“非关学问”的意旨,黄先生的“审美(直感)判断”在义理上完全贴切,也顾及到第一批判“感性之直感”与第三批判“审美之情感”的双重意义,却在可读性上有些累赘。他的趣味判断是沿用日文的翻译。虽说单单taste一词是指趣味、品味,但是品味一词一般还包括品茗、品酒等等属于舒适判断的范围,并不是康德在文本里界定的,只是对“美”下判断而已。因此以趣味判断译judgment of taste没能直指对“美”的品味,还不如直扣“审美”判断来得停当,以切合康徳美学的本意。然而,以审美判断专译康德的judgment of taste并不表示当taste一词单独出现时,不能以“品味”或“品鉴”译之。译者通常在出现这类例外时附出原文,以方便读者辨识。日文翻译的情感判断(aesthetic judgment),确是掌握了康德美学的基本特性,此即美感判断是情感所决定的判断,而不是学问概念所能决定。然而日译未点出“美感”却是“美”中之不足。因为“情感”还包括除了美感之外的“道德情感”及“宗教情操”等等不同种类的情感。它们是由不同种类的判断所夹带出来的情感,在康德哲学里都有所简别。由此对比出邓先生的新译,似乎正好颠倒了义理。鉴赏判断不只是品鉴“美”而已,它的品鉴范围更广泛,除了品酒、品茗、审美之外,还包括种种专家式的品鉴。比如对古玩珍奇及艺术精品的鉴赏。但是那些并不是康德在文本里特别要分析的审“美”判断,及其先天原则的问题(这一类玩家的品鉴,有时不但与康德的审美无关,还可能腐蚀审美,令人生厌)。因此邓译并没有扣出是针对“美”下判断的核心义理。其次,邓先生以审美判断译aesthetic judgment,却正好窄化了美感的判断界域,因为美感判断还包括了对舒适及对崇高的鉴赏,并且此译亦没能点出aesthetic一词在第三批判中的“美感之情”与第一批判中的“直感之感”的双重意蕴,以与“认知”判断区别,故不取。
先天的(a priori)与后天的(a posteriori)对比,亦有别于先验的(transcendental)。先天的是逻辑地先于经验,后天的即是经验的。先验的是先于经验却必须即于经验,并使经验的对象成为可能者,因此先验的与超验的、超越的(transcendent)也必须分辨。先验的是即于经验的先天知识。超验的、超越的则完全不是人类认知可及的知识。
认知一般(一般而言的认知),认知如是(cognition in general,cognition as such)是一个中英文都很难译,也很难掌握的康德术语。它的德文是(Erkenntnis iiberhaupt),在文本中作者沿用了一般英文的译法cognition in general,但是in general有时会与经验抽象的“一般”混淆。德文的iiberhaupt在康德的术语是“一般、如是”的普遍意。换句话说,此处的“认知一般”或“认知如是”实是先天的、规范性的(normative)概念,而不是经验的、描述性的(descriptive)概念。感谢作者在此一再地澄清,译者因此选定以“认知一般”或“认知如是”翻译这个词语。而“如是”在此是采取佛家“如是、如是”的用语,因为它十分传神,并能表达出“普遍的”一词之先天义理。
无利害关心性(disinterestedness)。这个词语的中译颇为困难,也很别扭。在康德的时代,interest这个词语原有“兴趣、利益”之意,disinterestedness则表“无有兴趣性”“无有利益性”,是一种“无有利害条件性”的意思。本书采用“无利害关心性”的翻译是表“无关心于利害、兴趣、利益的条件”之意,完全只是习惯的译法。它包含了一种对义理的诠释,却不必是充分的理由。
自在游戏(Bee play)是指“想象力”与“知性”这两种认知机能处在“自由自在”的互动状态。审美判断就发生在这两种机能间和谐共振的刹那。这是一种主观情感的自在境界,却有先天性,所以译者刻意以自在游戏而不以自由游戏译之,并因此将自由的概念完全保留给康德的道德哲学。
想象力(imagination)在康德的知识论与美学里都是一种人类认知与判断所涉及的能力。它本身具有系属法则的先验身分,康德称之为先验构想力(transcendental imagination),它并不只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空想或经验的联想能力而已。当然它也包括了空想与联想。
格律(maxim)与法则(law)对比。依康德,前者指主观的规则(rule),后者则指客观的法则。本书用到格律一词只有三处(页107,145),却很重要。它不只意指一种主观行为的箴言、格言,还有“规则”的意思。所以以“格律”而非“格率”(黄译)译之。
机窍(moment)一方面有“几者动之微”“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几其神乎”(《易传•系辞》)的古意,一方面又有动力、徼向与时间变化的先验哲学义,故比向来翻为“样式”“要素”(黄译)、“机要”(牟译)的涵义生动。译者原随日文译为“契机”(也是邓译),但是后来偶然在一篇牟先生的讲稿上读到他对“契机”一译的批评,故舍去而改译为“机窍”。这个概念十分难懂,牵动康德整个先验哲学的进路,早在第一批判他就以“下判断”的逻辑作用作为找寻范畴的线索,到了第三批判,他又以此“下判断”的逻辑作用找寻审美判断的机窍,表示他有借此线索找寻各类判断先验原则的习惯。只是范畴的探索始于“量”,机窍的分析却始于“质”。康德这个习惯一直延伸到他书写所谓的“遗著”时都还是如此,译者甚至以为他在《道德形上学之基础》一书中形构各种断言令式的公式时都有此存心。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所幸作者对此一机窍概念在书中有特别的阐释(页12-22),读者当可得一管窥。
轨约原则(regulative principle)译者是沿用牟先生的译法,算是一致与习惯。黄先生译成“统制原理”,强劲有力,切合康德理性先验原理下达命令的劲道与精神。邓先生翻成“调节性原则”难免软疲无力,不能表意了。
共通感(sensus communis)这个重要的概念作者在文本中有一段小考据及诠释(页100-8),读者可以仔细阅读,以明白康德美学对此西方传统哲学概念所赋予之独特新意。
知性(understanding)与想象力一样,同属人类认知机能的一种,它颁布范畴,为自然立法,并与感性(sensibility)、理性(reason)分属人类认知的三种机能。黄先生在此沿用日文译作“悟性”,而“悟”字太亲近佛家的“觉悟、悟道”义,并不适合表达康德知识论的认知意涵,故不取。
只有在极少处,为了中文语势的完整,哲学概念的清晰,译者或增减一些文字,或指出代词,并添写了30个注,以补充哲学义理的说明。但是为了阅读的悦目,译者并没有特别再用括号标出这些增减。目前保留在文本的括号,完全属于英文原著,并非译者添加。
在此,译者首先要感谢李明辉教授。如果不是他在作者与译者及联经出版社之间的周旋与互相推荐,本书的中译本不会那么快就与读者见面。译者也要感谢李教授不时接受译者对德文中译的咨询,并提出几个对康德哲学概念翻译的商榷,使得译者能更审慎地译出康德的专门术语。
其次要感谢郑志忠教授,他专业性的建议难能可贵、求之不得。还有汪纯莹先生、王嫌翔女士、苏友贞女士、郑立伟先生、林嘉鸿先生、王谜如女士及黄裕宜先生。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译文的偏失与粗疏。如果不是他们的校读及建议,本书将不是目前的面貌。
译者还要感谢联经的编辑陈英哲先生。他从一个中文编辑端熟的眼力,很快地指出早先的译文迁就英文结构的赘字与疙瘩,使得译者有机会全面修改润饰,增添可读性,减轻读者眼神的负担;同时也要感谢李尚远先生、胡金伦先生等编辑团队后续的努力,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康德哲学深奥难懂,单只是了解他的美学义理就已经十分费力,译文如果再诘屈鳌牙,很可能会打消阅读的兴致。就此,译者特别感念好友胡以女士,她在译稿的最后阶段鼎力相助,仔细比对原著校读全书,精挑出许多哲学概念表意的含混、译文的错译、疏漏与漏译。这不是一般眼力与文字功夫所能透视的,尤其是在目前中文的哲学表意尚未与西方的哲学语言完全相容之际,如果不是热爱哲学,对中英文字都极敏感,是不可能如此费力琢磨的。
最后,译者要感谢作者给予译者这个译书的机会,提供许多读者的阅读与批评,更直接参与“概念索引”等概念之拣择、诠释、翻译、讨论、澄清与校读。如果不是作者坚实的德国作风,精益求精的要求,译者不可能得到这么多珍贵的意见与改善的机会。
如此,译文剩余的错误与生涩都属于译者个人的过失。
La Nature est un temple ou de vivants piliers
Laissent parfbis sortir de confuses paroles;
L'homme y passe a travers des fbrets de symboles
Qui Pobservent avec des regards familiers.
Comme des longs echos qui de loin se confbndent
Dans une tenebreuse et profonde unite
Vaste comme la nuit et comme la clarte
Les parfiims,les couleurs et les sons se repondent
Il est des parfums frais comme des chairs d'enfants,
Doux comme les hautbois,verts comme les prairies,
-Et d,autres,corrompus,riches et triomphants,
Ayant 1'expansion des choses infinies,
Comme Pambre,le muse,le benjoin et Tencens,
Qui chantent les transports de f esprit et des sens.
(Charles Baudelaire法文原诗)
Nature is a temple whose living pillars
Utter at times confused words;
Man passes there tlirough forests of symbols
That watch him with familiar eyes.
Like long echoes confounding distantly
Into oneness,unfathomable and dark,
Vast as the night,vast as light,
Scents,sounds and colors correspond.
Scents fresh as babies'skin,
Soft as oboes,as meadows green
-and others,broken,triumphant,rich,
Expansive as infinite things,
Amber,musk,incense and myrrh,
That sing the ecstasies of spirit and of sense.
(Joseph Swann与C.H.Wenzel英译)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呼应
自然是一座神殿,它灵活的庙柱
不时吐出混沌的咒语
行人穿过的符号丛林
正用亲熟的眼神打量他
像老远悠长的回音浑沦
与幽深黑魅融合一体
庞然如暗夜、如光明
芳香声色交感呼应
芳香如婴儿肌肤
温柔如双簧管乐,如茵茵绿草
还有其它那些,腐朽的、光荣的、丰盛的
具备绵延无尽的万事万物
琥珀、麝香、薰香、乳香
歌颂出精神感官的意乱情迷
(李淳玲中译)
艾利森序
(Henry E.Allison)
据说康德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一幅绘画杰作或一个伟大的雕[viii]塑,从他一生都待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附近看来,这可能是实情。他显然也不太能欣赏音乐。他唯一最熟悉的艺术形式只是文学。但是,这并没有阻碍他对现代思想史中的美学作出最重要的贡献。这是指他1790年《判断力批判〉第一部的“美感判断力批判”而言。然而很可惜,这些作品对于外行人而言简直成了禁区,它只犒赏了那些能够穿透它出了名的晦涩的人。
晦涩的理由不只涉及问题本身的困难,与康德运用生涩的术语表达他的观点而已。主要是因为《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1780年代发展的、含括了全部“批判系统”的极致,这大体也解释了他的术语所以那么困难的理由。事实上它是三大“批判”中的第三批判。前两者是1781及1787年再版的《纯粹理性批判》,以及1788年的《实践理性批判〉,所以一般简称本书为“第三批判”。因此,如果不是对他庞大的工程有些掌握,康德在书中所说的都无从了解,因为它只是整体的一部分。
这个与他整体批判工作紧密连结的理论,除了增添理解他美学理论的困难以外,还直接载负两个最特殊的要点。首先,一如第三批判的名称所示,康德美学大体是针对美感判断的问题,主要是指宣称自然对象或艺术对象为美(或崇高)的基础或保证的问题,并不是指艺术本质的问题。虽说康德也处理了后者,并且在过程中,他还提出一个十分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论与天才论,但是就“审美的批判”言,这些至少在他的心中是次要的。“审美力的批判”(critique of taste)是第三批判的原始名称。总而言之,康德的理论大体是“接受”,而不是一种“美感创造”。
其次,康徳的美学理论大体是隐藏在一堆有关知识、道德,甚至形上学的问题之中。它还跟第三批判的第二部,也就是“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连在一起。因而使得问题更加复杂。这一切使康德的说明增添了难以估计的丰富与重要性,但是对他复杂思想所知有限的读者,同时也增加了对导读的需求。
虽说近年并不乏对康德美学诠释的研究文献(其中包括了我写的一本),据我所知,确实还没有为对康德思想几无所知,或全然无知的读者所撰写的,并且还是完全根据文本书写的作品。这些是文哲这本小书的主要优点。他的讨论简明易懂,讯息丰富,它的篇幅不多,义理却完整明备。事实上,关于康德美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文哲都提出一些很有助益的讲法。可以确定的是,文哲并没有提出定论,他也无意这么作,但是他确实对第三批判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精彩的概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概念解释”里对关键术语的解释以及每节之后的“参考读物”:前者对于初学康德的读者有助益,后者则对深入某些课题或问题的读者有帮助。
最后,我要指出虽然野心不大,但文哲这本书对研究康德有两个贡献。一是有关丑陋的课题。康德至少与他同时代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只专注“自然与艺术”的美的判断,而他对丑陋几无所说。但是,问题是:一个审美判断的理论似乎应该对丑陋判断的可能性也有所说明。文哲毫无回避地处理这个问题,他认为康德的审美理论也能作为丑陋判断的理由,它也确实必须如此。
二是文哲把康德的天才论说得很有意思。康德曾经恶名昭彰地声称天才只限于艺术领域。因此伟大的数学家及科学家,典型如莱布尼兹与牛顿,就不能算是天才。因为他们的发现是“决定的规则”(determinate rules)运作的结果,而创作一个伟大的艺术品则决不只如此。文哲从一个数学家的观点(他拥有数学及哲学两个博士学位)论述:康德对美的创作与评估所必须要求的、某种类似机能间的“自在游戏”,也活跃于数学的新发现之中,并且数学也具有一种真正美感意义之美的余地。虽说文哲对这两项课题的处理无疑必会引起争议,但是它确实可能启发进一步的讨论。
感谢
我想借此机会对几位对本书有贡献的人表达谢忱。我的老师[xi]邦姆(Manfred Baum)花了很多时间跟我一起读康德、讨论康德。现在说来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还记得我们的聚会及生动的辩论。我们常常一谈就谈过午夜。另外三个人施格、雷诺与狄恩(Joel Schickel,Robert Reynolds,and Jeff Dean)直接对本书贡献良多。他们使我的写作充满了快乐。施格及雷诺仔细读完整篇文稿并修正我的英文(我是德国人)。他们问出许多好问题,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使得文稿大为生色。在我的写作过程中,这些一段又一段交互的讨论都是最刺激有趣的。布莱克维出版社(Blackwell)的哲学编辑狄恩从一开始就极为支持与帮忙。他在不同时期不只一次尽读所有的文稿,并作出许多如何改进的明智建议。他也使我的整个写作过程更加愉快。布莱克维的蒂克多斯(Danielle Descoteaux)也仔细阅读完稿,并作出许多有益的批评。我对她也感激万分。另外五位布莱克维出版社不具名的评审在不同时期都读过文稿,并给予我详细的评论。到了最后阶段,我的文字编辑及经理丹丝(Sarah Dancy)作出许多有利的建议,史璜(Joseph Swann)也好意帮我校读。与他们两人合作,对我而言是极大的乐趣。我同时也要感谢艾利森(Henry Allison)为我写序。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研究助理汪纯莹的帮助,以及台湾国科会的经济补助。
关于本书
本书主要不是为康德的学者所写,而是为比较广泛的大众,[xii]包括哲学系,及与文学艺术领域相关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所作。为了直接引导读者进入康德美学及第三批判的核心,我避免在文本中讨论二手资料,而是在每一章节后列出一份与该节论题最相关并具建议性的参考书单。并依序列出英文、德文及法文的书名。我依相关性与可亲性安排着每一组书单,并对每件参考读物作出简短的评论,指出该书或该文的要点,以及读者可能受益之所在。
一如书名所示,本书涉及“核心问题”,它的系统性多于历史性,并不预设康德哲学的知识。大部分章节的阅读无需具备康德第一批判的知识,即使偶尔有必要,我也会提出补充。当然,如果熟悉康德的第一批判,对于阅读第三批判总是方便许多。但是第三批判大体可以自己挺立。它能够独立被阅读,只需要偶尔得到一些帮助即可。我则试着提供这样的助力。
我的目的是尽快进入问题核心,也就是陈述并讨论康德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但这却无法令读者省去阅读康德第三批判的麻烦。相反的,本书紧随着康德的文本,并请读者仔细批判地阅读文本。我始终觉得第三批判是一部奇书,又具启发性,既难以索解,又值得费心。我希望本书能传达一点那种感觉。
在本书最后的附录“概念解释”中,我对康德的专门术语或具特殊意义的关键词语都赋予一个简短的解释。这些词语在每章首次出现时都以黑体字标示。
译文说明
我根据的是《剑桥版康德全集》(The Cambridge Edition of the[xiv]Works
of Immanuel Ka秫)的译文。具体的说,我用了两本书:盖尔及马修翻译的《判断力批判》(Paul Guyer and Eric Mattews,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Cambridge
University,2000),以及盖尔与伍德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Paul
Guyer and Allen Wood,Critique of Pure Reason,Cambridge
University,1998)。页码则依德文标准版《康德全集》(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Akademie
Ausgabe}标明。那些页码也标在剑桥版的页面上。第一批判的参考资料是以通用的形式标出,比如(A820/B848)意指第一版的820页,及第二版的848页。引用到新出学院版XXV册《人类学讲稿》(Anthropolog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