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shebinxiaoxiong
shebinxiaoxi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87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1

(2022-06-15 15:23:04)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1

第一讲

哲学依照希腊古义来了解,就是爱智慧。依照康德的解释,就是实践的智慧学。什么是爱智慧呢?这个智慧指最高善讲,终生向往最高善,这才是爱智慧。我们人类理性在最髙善这个地方表现作用,这才叫做智慧。但是“最高善”这个观念现在没有人讲,西方哲学现在不但不讲最高善,连善也不讲了。

终生向往就是爱,不但终生向往,还要把你所向往的表现出来,体现出来。通过你的行为来体现,这就是实践。所以,康德认为,依照希腊古义,哲学当该是实践的智慧学。康德《第三批判》后半部讲目的论判断,目的论判断就是建立道德的形上学,道德的形上学就是实践的智慧学的最高峰。

实践的智慧学这个哲学的意义,现在保存在哪里呢?虽然哲学发生于西方的古希腊,从古希腊一直演变到现在没有了。古希腊意义的哲学在西方没有了。因为英美表现的是分析哲学,分析哲学是技术问题。在德国方面、欧洲大陆方面,主要是海德格的存在哲学、胡塞尔的现象学,这两种学问通通脱离实践的意义,脱离智慧,通通无本。那么,古希腊意义的哲学——实践的智慧学保存在哪里呢?当该保留在中国传统哲学里。《中庸》的那个“教”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这个意义意义的“教”,在佛教表现得更显明、更真切。大小乘都是教,修行的方法、观念的系统,通通是教。现在中国人不了解自己传统的东西,只知道哲学就是“爱智”,但不知道爱智的意义,也不知道这个意义在中国以前就有。因为中国人把自己的传统都忘掉了。

我在《圆善论》中对“教”下了定义,所谓教就是通过我们的理性来纯洁化我们的生命,纯洁到最高峰。通过我们的理性自觉做工夫,这就是纯洁化我们的生命,纯洁到最高的境界。这是一个长途的历程,—步一步来。走一步算一步呀。就佛教讲,小乘、大乘,大乘里面有各种系统,都是一步一步来。还有天台宗五十二位修行次等,修行成佛要经过五十二位,就是要经过五十二个等级。那不是长途旅程吗?都是修行的过程呀。这些修行都是要纯洁化我们的生命,用佛教的词语讲,修行的目的就是去无明。纯洁化生命就是把无明连根拔,这难得很。所以,成佛的一剎那要经过金刚断。

儒家的讲法轻松一点,意思一样。儒家最重要讲变化气质,存天理,去人欲。这个也不错。说起来很轻松一句话,做起来不容易。变化气质也就是纯洁化我们的生命。道家纯洁化生命做什么工夫呢?道家更简单,更有趣味,不像佛教那么严重化。道家正面是向往自然,自然的反面就是造作。道家讲去造作。这是最简单的说法,但做起来一样难。你能把造作去除得很干净吗?把造作去除干净,使生命自然平淡,那难得很。

基督教怎么讲呢?基督教怎么纯洁化你的生命?基督教讲原罪,原罪是首出。原罪从亚当、夏娃开始,这是神话的方式式,所以,传教的牧师讲一辈子也讲不清原罪,不能了解原罪。真正能把我们一生命中的毛病说得最清楚的是佛教,佛教说“无明”。通过实践,纯洁化我们的生命,纯洁到最高峰,最高的境界,这就是哲学要讲的,哲学就是讲这一套。

刚才哲学的古义当该是实践的智慧学。现在,我们换一个说法:全部哲学的大厦、大建筑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性如何控制自然。全部哲学的这座大厦就在这个问题上撑起来的。譬如说,佛教那些教,大、小乘那些教,修行的法门、观念的系统,不是一步一步撑起来吗?但是依照整个大厦来讲,那还是不够。以大厦的建筑精神来看,佛教比儒家好,比道家好。宋明儒奋斗了六百多年,那个建筑还不够,还不如佛家更简单化,尽管它也是一个大智慧方向,就这座大夏建筑的规模来看,最好的是西方康德的规模。你看康德的规模,他所表现的哲学就是我们人类的理性如何控制自然。人类理性控制自然这句话就是“通过我们的理性纯洁化我们生命”的那句话的另一个表示。

就哲学方面讲,如何表现我们理性的架构来控制自然,这个就要学。这一方面,我们传统文化中英雄式的圣人不可以,“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不行的。人是有限的生命,吸收每一个观念都要相当的时间,了解一个观念,这个观念进到你的生命里来,与生命打成一片,那是很不容易的。了解一门学问,要下功夫,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来,就是要充实实践智慧学这座哲学大厦。依照康德,这座大厦由两重立法建立。一层是知性为自然立法,立的什么法呢?就是十二范畴。每一个范畴就是一个存有论性格。(康德那时候也知道知性逻辑性格,但那时候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很简单,他一句话带过去了)每一个发出怒吼就是存有论的概念。什么是存有论的概念呢?它是设计存在的。所以,这些概念都可以往存在方面应用。

譬如说,“本体”可应用到现象,可以决定现象的常体。“因果”应用到现象方面,就是因果现象。存有论的概念之所以为存有论的概念,就是这些概念涉及存在,对存在有所担负。这些涉及存在,对存在有所担负的观念从哪里来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凭空来的。是我们的知性所自发。那么,知性自发这些概念,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就是知性来规定自然呀,就是知性来规定自然现象。

“知性为自然立法”一句话,说起来好听,你仔细想一想,有人会质疑:这个知性怎么能为自然立法呢?这个不是主观主义太强了吗?我们发现因果律是从现象中发现呀,这个因果律是自然里面的现象呀,我怎么能给它立法呢?我要是能给它立法的话,这个因果律不就是从我的知性来吗?这个主观主义太强。但你要明白,康徳讲“知性为自然立法”这一套的背景,他讲这一套有一个最高原则,就是先验综和判断的最高原则。先验综和判断的最高原则怎么说呢?就是说:知识可能的条件,同时就是知识的对象可能的条件。它是知识对象 可能的条件,这不是涉及存在了吗?当年我反对这个最高原则,你说范畴是成功知识的条件,那是我们的认知活动,这可以,但说这些条件同时也是成功这个粉笔的条件,这很难了解嘛。所以,我当时说:知识可能的条件,不一定是知识对象可能的条件。成功知识的条件跟成功知识对象的条件可以分开,我就想出来,对于康德这个大架子要撑开,要重新整理。

整理要分两步,就知性的逻辑性格讲,知性的逻辑性格所表达的那些条件就是成功知识的条件,而不一定是成功知识对象的条件。使我们的知识可能,也就是使我们的认知活动可能。也可以说,那些条件就是思想可能的条件。譬如说,对偶性原则,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从这四个基本原则推演的一大堆,推演的那一大堆不要讲了,这四个基本原则只能是我们思想可能的条件,不是思想对象可能的条件。这是实在论。这样一来,你要是从我们知性的逻辑性格来讲,是如此。康德也知道我们的知性有逻辑的性格,但他不只停在这,他要进一步,他要讲知性的存有论的性格。

康德在知性的逻辑性格之外,还讲知性的存有论性格。你要懂得这两个名词的意思,你才知道这是多丰富。这不光是两个名词,你要一步一步充实这两个词的意思。知性的逻辑性格很容易了解呀,知性的存有论性格很难了解,而康德所讲的那一套是知性的存有论的性格。康德说我们的知性可以为自然立法,所立的那些法来决定对象,这是很难了解的。所以我说英美人到现在不能了解,这本来是很难了解的呀,这也由于康德本人的说明也不太够,至少他的说明不太善巧

但康德的讲法是一定的。我以前也不了解,我以前只能了解知性的逻辑性格。我了解的知性的逻辑性格比康德的了解充实得多……但康德讲知性的存有论性格,那不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这些东西是本有的,本来是存在方面的,涉及存在。涉及存在就是涉及对象。但是,涉及存在的条件不一定就属于存在本身,不一定摆在外面,不一定摆在存在方面。那是通过我们的经验吸收来的,那么,它已经成成了经验的概念了。但康德讲的是先天概念,先于什么呢?就是先于我们的知识,它收进来了,收进来而应用到对象方面,应用到现象上去,这经过一个曲折。所以,他说知性为 自然立法。

知性为什么能为自然立法呢?这听起来令人可怕嘛。但是,你要知道,“自然”在康德心目中是什么呢?自然是现象的总体。“现象”是什么意思呢?康德所说的“现象二有特别的意义,并不是我们心目中所说的那个现象。这一套都是康德这个大哲学家的insight,来建筑他的哲学大厦。这个知性的存有论性格,看起来很荒谬。康德自己也说,这话看起来是 absurd。但是,事实上一定如此,不可移的。他知道,表面看起来荒谬,事实上一点不荒谬,这是理之必然。你看,康德说得那么有信心,当然有他的道理。但他这个道理现代人有谁能了解呢?这就牵涉到他所提出的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别……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1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1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西方哲学》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