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康德第三批判》8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第八讲
我们的认知能力跟现象世界的相互关系构成真的领域,也就是科学世界、知识的领域。知识领域就代表分别讲的真。所以,真的领域是人类的认知能力跟现象世界共同关系所展开的世界。这个展开是水平线的展开。用现代人喜欢使用的词语说,这是主、客互动的关系。认知主体对客体有所运作,那么,客体对于我们主体有所呈现。认知主体就是那些认知能力,认知主体对其有所运作的客体就是现象,就是感性所呈现给我们的。这就叫做主、客之间的互动关系,所谓互动关系,也就是交互关系。
照康德讲,客体就是当作现象看的全部自然界。全部自然界不是天造地设的。现象是对人的感性而显,而为人的知性所决定。最重要是人有如此这般的感性,在感性面前呈现的东西就是未决定的对象,就是说,这些在感性面前呈现的东西可以进一步加以决定。那么,谁来决定这些呈现在我眼前的感性现象呢?就是知性。知性如何决定呈现到感性面前的这些现象呢?知性如何运作以成功这种决定呢?就是用范畴。这就是第一批判所讲的。
知识就是我的主体知道如此这般的客体,这个主、客之间的展开是水平的展开。当说水平的(horizontal),就涵着有另一个世界,那是直贯的(vertical)。知识代表horizontal,水平的展开是横剖面的。以宏观看,人一生的奋斗就是为真、美、善三个世界而奋斗,最伟大的人物也如此。真就是人类奋斗的水平展开。实践理性是直贯的展开,是纵的。
照西方讲,上帝创造是直贯的,ontological、目的论的、宇宙论的三者合一。照中国的讲法就是道德的形而上学,就是天命不已,从天命不已讲也是一样,也是直贯的。道德地讲就是仁义内在。那是道德的、目的论的、宇宙论的、本体论的四者合在一起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是纵贯的。我写的《心体与性体》(第一册)就提出两种系统:一是直贯的,一是水平的。先秦儒家,一直发展到宋明儒的程朱、陆王,程朱就是一个横列的系统;孔孟,以至陆王,以及程明道一系的都是纵贯的。
真代表水平的展开,那就是科学知识的领域。那么,什么东西代表直贯系统呢?就是讲善,也就是实践理性,实践理性就是道德的领域。实践理性如何能展开一个纵贯系统呢?靠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由意志。水平的展开通过我们的认知机能—感性。想象力、知性、理论理性(或曰思辨理性,思辨理性也就是逻辑的理性)。感性可有作认知看,也可以有不作认知看,快乐之感的感性就不属于认知的感性。那么,构成纵贯的展开的是自由意志,因为自由意志是一个创造的能力,讲应当。
我们可以把整个人类的社会,人所掌握的世界,全部宇宙,都一把抓提起来,通到我们的创造力。创造力就是使它出现。创造力之所以为创造力最原初的意义见诸于什么呢?不是见诸于文学,而是见诸于道德,见诸于moral
。。。。。
美情就是美感。美的领域是美感所凸显出来的。所以,康德说美感、审美只能就着人类讲。人类既是理性存有(rational being),又有动物性。纯粹的动物没有美感,纯粹的理性也没有美感。上帝就是纯粹的理性,上帝没有美感。这些话说得很玄,很有智慧。这些关键的话你们要记住。这是讨论问题,假定你对这些观念不清楚,你无从确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说一大套,都是莫名其妙。
现在,我不先去分析审美判断。我们首先做一个宏观,先讲我们如何了解情的领域。美情是人类所特有,这个地方不能问:何以有美情?这是人的特别高贵的地方。所以,人有美的灵魂,多少总有一点美感。一个人一点美感也没有就是白痴。“上智下愚不移。”属于下愚的人一定没有美感了。
光是美感不能构成一个领域,美感总要借助一个东西。苏东坡《前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主观方面的美感一定要有一个客观方面的情景配合。“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这是客观方面的景况,用我们的美感与它接触,美感就出现。这就构成美的领域。这也是主、客互动。这不是认知主体的主、客互动,这是美感主体的主、客互动。清风、明月引起苏东坡的美感,这时候的清风、明月就是美的景色。这个“耳得之而为声”并不是普通的听到一个声音。“目遇之而成色”也不是普通的看见一种颜色。从这里作一个引子往里讲,我们暂时不从主体方面讲,而从客体方面清风、明月这个地方讲。清风、明月可以使你起美感而成一个美的领域,这方面如何凸显出来的呢?后面的底子当该是什么?
譬如说,知识方面的主、客互动就是主观的认知能力与客观方面当作现象看的自然对象相合,这就成功知识。善是道德意志所展现。那么,美的领域从哪讲呢?主观地讲从美感,也就是taste。美感也可以说是taste,就是审美。客观地讲就是景色。这个景色不是知识世界,不代表科学知识,也不是决定判断所表现的,这里头没有决定判断。所以,它在科学领域毫无地位。它也不是四类范畴所决定的,也不能放在善的领域。从哪个地方烘托出美的领域呢?不能套在科学知识里面讲,我们讲成功知识的那些主体的能力、形式条件,譬如时间、空间、十二范畴等等通通不能用。所以,它不能成功决定判断。也不能从道德方面讲,不能从free will、moral good讲。它不是道德的创造,也不是天命不已的本体宇宙论的创造。但它也不能脱离这个地方。美的领域套不进天命不已、纯亦不已里面去。因为我们讲天命不已、纯亦不已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一套。我们讲科学世界、十二范畴的时候也没有想到美感,那个感性跟美还没有关系。那个世界就是自然界。可是美的世界就在自然界。“江上之清风”不就是自然界吗?那么,成为美的这个自然界属于自然的那一面呢?它不在科学的自然里面,科学所讲的那个自然没有什么趣味的。索然无味,煞风景。但是,美的景色是有趣味的,所以属于taste。所以,凸显美的领域既不是科学之真,也不是道德之善,但是,它属于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的哪一方面凸显美的领域呢?从气化方面。科学世界从气化看就是机械的(mechanical)、物理的(physical),就是mechanical causality、physical change。这种气化没有美。但是,美是属于气化。
我们的道德的善也要通过我们的行动来体现,而我们的行动离不开气。说话要用口说,行动离不开四肢百体。但这个时候,四肢百体不讲美。可是美也不能离开我们的四肢百体。譬如我们讲美人,美人就是四肢百体。什么叫美人呢?什么叫美的景色呢?这不能下定义的。科学所讲的那个自然没有美,但是,美的景色也是从自然蒸发出来的。美人也从四肢百体表现,四肢百体就是气化。但这种气化既不在道德中,也不在科学中。既不在科学所展示的那个真的世界中,也不在道德所展现的善的世界中。
那么,你说美一定在对象的form吗?也不一定。我们不能说美就是亚里士多德言matter、form的那个form。因为亚里士多德言matter、form是构成一个个体的成份。美不是构成个体的一个必要成份。美不能作为构成个体必要成份的那个form,但也离不开这个form,就这么妙。中国人解释个体是阴阳、五行,同样是阴阳、五行,你是阴阳、五行,我也是阴阳、五行,为什么有你与我的差别呢?通通是阴阳、五行,为什么有那么漂亮,又有那么丑呢?
庭园设计一定要有设计师。中国以前的建筑是好看,北平的皇宫建筑真的庄严伟大。现在的建筑没有什么好看。尤其台北的中正纪念堂,丑得很。所以,康德说庭园跟绘画是同一类的,就是利用自然的材料布置得谐和,很美。绘画也是如此。它不能离开form,但不是科学中的form。那么,这种form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是从气化的巧妙呈现出来的。
有些气化巧妙,有些气化不巧妙。但巧妙有时候不一定美。康德有时候把气化的巧妙跟美合一。美也是气化的巧妙。譬如,孔雀屏很美。但是,海边的甲壳、钉螺也很巧妙,却不见得美。这两者是不混同的。所以,我想,主观方面的美感要跟客观方面某种自然气化的巧妙相合而表现出美,这个没有理由可说的,而且不能做科学的研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订不出一条规律确定什么是美。美的领域当该这样了解。这个领域既不能套在科学里面,也不能套在道德里面。自然气化无论怎样巧妙,落到科学里面都是mechanical,离不开mechanical
美是气化的巧妙所呈现。那么,我们的美术,通过人的天才而成功的艺术模仿自然,它无论如何巧妙也不能离开自然。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密切相关。譬如,自然之美常常通过诗来表现,那就成了美术。假定不通过诗词表示,我们在某一种自然景况中感到很舒服,有美感,这就是自然之美。
美感就是在某种景况之下,你心中有一种愉悦,这就是愉悦于美。譬如,唱戏也是一种美术,你可以唱悲剧,悲剧本身是美术,但你自己本人不能悲。唱悲剧的人一定是面苦心乐。假定你面苦心也苦,你不能唱了。
美一定要使人有一种愉快,这种愉快跟功利主义所讲的快乐也不相干。所以,康德区分三种愉悦:愉悦于刍豢,这是感性的;愉悦于理义,这是道德的;愉悦于美。愉悦于美既不同于愉悦于理义,也跟愉悦于感性不同,它不是感性的。所以,愉悦于美之美感有普遍性、必然性。这是康德的分析,这些分析都可以成立的。我们现在还没有讲到那里,我们现在只是说美的领域如何能使我们了解,能呈现出来,如何在你的美感中摆在你的眼前。而且你不能把美加以科学分析,指定美的成份一定在那里。一定在form这里吗?一定在matter这里吗?你不能这样指定。
春天的风光是最美的,大自然摆在你眼前,整个是美的景色。这就是自然之美。春天桑树发芽是最美的时候,我在乡间的时候,春三月就去采桑,桑树一行一行的,那就是美的景色。那不是自然的巧妙吗?这种巧妙,这种美的景色在科学里没有了,科学煞风景。科学的分析一定把美分析得没有了。我们村庄前面有一条河,河边种香瓜、花生,或是种西瓜。晚上要在那里看管,要不然给小偷偷去了。夏天,我就在那里看西瓜。我们的西瓜地上搭一个棚子,我就在棚子里睡觉。那就是很美的自然景色。我们那一带还有梨,莱阳梨就出产在那一带。梨花浓密,最美了。千树万树梨花开,浓浓密密都是白花,叶都是绿叶。这种美是景色之美,不是beautiful
我举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你想,美的领域是怎样出现的。这个气化如此这般的配置,它就美。不这样配置,它就丑,或者不令人起美感。人也如此,天地间确有美人。无论男人,抑或女人,都有漂亮的。就是所谓天生丽质。天生丽质就是气化的巧妙。没有理由可讲的。这个天生丽质在科学里没有地位,在道德里也没有地位,它是独立的一个领域。
康德还讲崇高。在崇高(庄严、伟大)面前我们的心灵处在激动、颤动之中;对于美的美学判断,我们的心境在闲静的默想之中、观赏之中,在平静中就有乐。科学的真代表知识。道德的善代表应当,代表理想。使人提起来。那么,我们的心灵处在观赏中的美当该是一个什么地位呢?我说,美代表一个生息原则。人的生命在美中可以润泽,可以生长。使人的生命真正得到休养。
善代表提起来,代表理想。崇高就代表善。所以,崇高不能译做“庄美”。但是,崇高也属于一种taste,也属于美学判断。崇高是庄严伟大,使我们生命激动的,而真正的美是使我们生命安静的。崇高所得到的快乐是中间经过痛苦而达到的,所以,这个地方就引发理想。孔夫子达到崇高,你达不到,这就引发你有一个希圣的理想。分别讲的美的领域当该这样了解。那么,进一步就是康德按四类范畴来的美的分析。拿四类范畴作为一个窍门来了解审美判断的四相。
康德讲审美判断的第三相有点问题,其余第一、二、四相都对的。主要是说审美判断既没有任何利害关心,也不依靠任何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就是康德对美的分析,这些分析都是可以的。问题在于这种〔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必然性如何了解,康德没有解释,康德那个解释完全不行的。审美判断不依靠任何概念,因为它不是决定性判断。但是,它不依靠概念怎么有普遍性、必然性呢?这个普遍性、必然性当然有特别的意义,这个需要解释。但康德说明得不够。
美构成一个独立的领域就有一个美相,真构成一个特别的领域就有真相,善构成一个特别的领域就有一个善相。真有真相,在什么条件下才成其为真,照科学讲,就是现象。这就是分别讲的真的一个意义。善也有善相,依照无条件道德法则而行就是善,如此才能成其为善。美也有美相,照康德的分析,如此才能成其为美。
美有美相。这是道家反对的。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道德经》)从这个地方就过渡到老、庄,佛教般若所达到的境界。那个境界就是中国人所向往,所喜欢讲的,儒家、道家、佛教都喜欢往那里讲。它一定要超过独立讲的真、美、善,超过就是化掉了。把独立意义讲的真化掉,把真相化掉;把道德地讲的善化掉,把善相化掉;那么同样的,把独立领域的美也化掉,把美相化掉。因为你说美,有美就有丑,那么,从此天下多事。这是道家所注意的一套理论。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有一个要求,把独立意义的真、善、美化掉,化掉才能讲即真即善即美,向上讲三者合一。康德没有合一讲,他不讲即真即善即美,他还是讲三个领域。美的领域沟通其他两个领域,或者说,成一个whole
我现在精力不太够。我给你们讲这些,你们要自己思考。这个写成文章,可以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美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主观讲美感,客观讲景色,乃至于通过我们的美感,美的景色而成功的种种美术、音乐、绘画、庭园、诗词。最重要是诗词。音乐康德看得不太高。音乐可高可低,最高是诗。音乐也确有美。墨子非乐,墨子的耳朵不懂音乐之美。听音乐之美要有训练。譬如我听西方音乐,听不懂的。我听贝多芬的交响曲也不见得什么美,就是没有训练,不会听。好像听京戏一样,听京戏也需要训练,没有训练就听不懂。我听粤曲的训练也不够,但我欣赏帝女花,帝女花那个调子很美,能唱出人的感情。
我们先讲了三个领域,下次再讲合一讲的境界怎样出现,什么分际是真、什么分际是善、什么分际是美。然后再讲分别讲的真、善、美与合一说的真、善、美的关系。这是我的想法。我想我的这个想法比康德精密一点。康德那个讲法不行,太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