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周易哲学演讲录——系辞传6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第六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传》第五章)这句话是“即用见体”的意思。道是不可见的,阴阳是用,就着用以见体,通过用了解这个道,并不是说阴阳就是道呀。但是,道也不能离开阴阳,空挂在那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是指点语,不是定义语呀。指点就是教我们如何来了解道,这句话不是定义呀。阴了又阳,阳了又阴,这样连续下去才能见出道。如果停在阴这里,或是停在阳那里,都不能见道呀。照朱子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阴了又阳,阳了又阴,这样才可以连续下去。所以朱子说:阴阳是气,就像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开,一个是阖。一开一阖动态才显出来,一阴一阳就是动态,就在动态的过程里显示道。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是指点语。中国的典籍里,“之谓”“谓之”大体都不是定义。
朱夫子很重视这个“一”,有这个“一”字就能成一个过程,在过程中就可以显示出一个道来。这是总起来说。朱夫子还说“所以阴阳是道”。“阴阳是气,所以阴阳是道。”,“阴阳是气”是静态地说,“所以阴阳是道”是动态地说。朱子这个体会不错,大体能表示儒家的意思。王弼的注不成呀,王弼那个注很古怪,很特别的。你硏究思想史总要注意到这个,你要看看魏晋人王弼如何讲这句话。他的讲法当然不合《易经》的意思,但他可以代表那时候的一种想法,那是依据道家老子的思想。这点我在《才性与玄理》一书中详细讨论了。
“继之者善也”“之”代表道。能够把道继续下来,不要到我这里断绝了。所以,儒家讲生生不息。能够继续下去,这个就是善,这个善的意义不是moral defintion,是cosmological definition。这个善不是道德的规定,不是从孟子的道德的立场规定的善的意义。当然,凡说善都有道德的意义呀,但这个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讲,这是宇宙论意义,不是moral approach。
“成之者性也”这个“之”也是代表道。《十三经注疏》里,“之”代表道。能够把这个道完成而充分体现在我们个人的生命里,这个就是性的能力。这句话类比《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个“率”当顺讲。你能顺着你的性,这个就是道。道本来是显客观意义,笼统地讲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讲法。这个讲法不能算错,《十三经注疏》里,孔颖达是这样讲的。不过宋儒大体都不采取这个方式讲,这个代表两种心态啦。依我看,照孔颖达的注疏合《易传》原意。下面接着就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顺着我们性体而行就能体现仁、智,仁、智都是我们性体的内容。但表现我们的性体也有差别,不能把你的性体圆满充尽无漏地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性表现道也只表现一部分,每个人表现性表现一部分,不能把道的全体全部朗现出来。所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仁、智都属于性呀,都是性的内容呀。可是假定你这个人比较偏于表现仁这方面多一点呢,我们说你这个人是仁者,就是说你这个人的,性情较容易表现仁这个virtue。你偏于表现这方面呢,那方面就差一点了。所以仁者顺着我的性表现的内容,就是顺着我所表现的仁,我就说道是仁。道固然是仁,但是现实上通过你的性表现仁呀,总有不完备。通过表现性体而表现道时常有所偏,假定你表现智的方面充分一点,那么我们就说你这个人是智者,智者当然也可以表现道呀,所以智者就说道就是智。假如你这个人偏于表现义方面,你就说道是义。假如你这个人偏于表现礼呢,也可以说道就是礼。这不能算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只是说仁者、智者,还有说义的,礼的啦。至于一般老百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每天24小时,不管你自觉不自觉,道都在日常应用中。但是仁者可以自觉到从仁这方面表现,智者可以自觉到从智这方面表现,老百姓完全不自觉,不自觉不是没有道呀。仁者是一部分表现,智者是一部分表现,还有老百姓日用而不知,完全不自觉。所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一个时代能表现道谈何容易呢?一个时代能实现一点真理,表现一点光明呀难上又难。
“成之者性也”能完成我们的道就是性,性负有这个责任。这是根据《十三经注疏》的讲法,这个讲法类比《中庸》“率性之谓道”。宋儒是另一种讲法,宋儒类比“天命之谓性”来了解“成之者性也”。“天命之谓性”这是说性的存有义,“率性之谓道”那就是说性的实践义。这个分际要清楚。顺着性而行,一方面性体显现,同时,通过性体的显现,道就显现,这不是讲实践吗?所以“率性之谓道”是实践义。
道“显诸仁,藏诸用。”所以即用见体。道不是空的。显诸仁就是显诸智,显诸义,显诸礼。不过儒家以仁为总纲,仁是生道,所以道显诸于仁。道是宇宙论的讲法,道无心而成化,也叫做“天地无心而成化”就是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所以,道不与圣人同忧患。圣人法天,但是圣人不同于天呀!圣人法道,但是圣人不同于道,圣人并不就是道呀!圣人是具体的生命,道在他这里表现,道在圣人处表现呀!所以,圣人有心,圣人有忧患。有忧患才有悲悯,圣人悲天悯人呀。
儒家讲天、地、人三极,圣人代表人这一极。圣人有忧患有悲悯才能参天地赞化育。这是儒家立场,儒家的立场跟道家不同。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不一定说天地很残酷,他是说天地是自然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它自然,它不一定表现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就不好了。当然你也可以对这句话作同情的了解,就是说圣人也是自然的。但圣人有忧患呀!所以,《易传》说:“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这句话说得很好,到老子的说法就差一点。
《易传》讲易,什么是易呢?“生生之谓易”就是生生不息。
“阴阳不测之谓神”这句话也是指点语,即用见体。这句话不是定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