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周易哲学演讲录——系辞传1

(2022-03-22 14:16:45)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第一讲  知及良知三义(系辞•上传第一章)

乾坤是两个基本原则。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周易•系辞•上传第一章)

方以类聚。方:科学方法先分类,后下定义。处理现象时,主观方面经过的程序,那是逻辑的。客观方面,是存有论地讲。现象分析就是如此。这是西方的方式。中国人很客观的,不从主观方面经过的程序讲。

有没有解的呢?这个在《尔雅》査不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是图画式的语言,不是逻辑语言取法天象,从天方面讲成象,这是一个意思。地持载万物,从地讲有形形色色的个体存在,很具体。是笼统的说。

八卦代表八种现象。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以易知,坤以简能。系辞上传第一章)这几句话包含重要观念。乾卦代表创造原则,坤卦代表终成原则。是终成的意思。乾卦代表创造原则,坤卦代表终成原则。创造原则是笼统的讲法,形式的讲、客观的讲。创造之所以创造的具体的意义在。这个不是图画式的语言,是概念的语言。终成所以终成,凝聚之所以凝聚在,这个在作成物。

能,才能。孟子言良能,不是一般说的才能。实现(体现)良知之所得者,良能也。本有的,而且普遍的,人人都有。道德的心人人有,普遍的,良能也一样,必须肯定它不但是本有的,而且是普遍的。

才、能、资,在中国后来都属于气,气最笼统,属宇宙论的。气表现在个体就是气质,气质再往前说就是。依朱夫子,”“都属于气。心、情,都属于气,性代表理,这个朱子讲得很楚,决不混乱。但这不合孟子的思想,因此发生程朱、陆王争论。

从诚讲,神就是形而上,鬼神的则属气。

康德讲,feeling也有两种一般讲的感性的feeling以及moral feeling都属感性,都属气material凡情都属气只有理性才是formal(形式),没有痕迹。严格讲只有理才属形式的,形而上的。

孟子从心说性,本心就是性。良知属于本心的作用。孟子从道德说,等于《易传说:神也者,妙万物而言者也。这是形而上的。

鬼神连在一起从阴阳之气说,不能永久存在的,属形而下,服从物理法则。理是不能变的,永久存在的。

上帝也是精神,但上帝没有迹象,上帝是纯粹形式不能说上帝属于气

朱子心、性、情三分。心的活动有痕迹呀。心可以上下讲,也不是说朱子一定错,但照朱子的讲法,孟子没有了。

知道而不行动是空知。但知爱亲就爱亲,知道爱就会爱,就有表现。知是心的活动。

“乾知大始,这个不要马上想成良知的知,也不是知道的知。乾元本身就是始,不是本身之外知道有一个大始。

知,犹主也。这个朱子注得对。主,主管的意思。主始,坤主终,或曰:坤主成。

原有两义,不但是横列的,知道的;而且是纵贯的、存有论的,存有论的的意思。语句上,“乾知大始之知,只有义。

坤作成物是终成原则,终成原则是体现原则。如何使“乾知大始具体化,(靠坤作成物)。就是终成,有它才能成具体的个体。表现那个形式在质料因,主动是形式因。这个道理中西相通,头脑差不多,不要以有了不起的差别。

“乾以易知王龙溪说,这个地方解成吗?聂双江无词以对。其实这个地方也可以作讲,“乾以易知就是:以易的方式主。朱子解“乾以易知”为“知道。不彻底。前后不一致。

依照的健而动的本性,它作大始是以这个方式,不要经过什么麻烦的手续。所以说“乾以易知为什么简易呢?因顺它本性就能主。

孟子说的良能,良知觉得这样对,你就这样做。气的成分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这一大套是作文章,讲简易。

“乾作一个名词,等于良知,这是王龙溪的讲法,不是《易传原义。语义上是不成的,语句上不成。但道理上看,也就是哲学上讲,我们做一个词,把良知等同知,造一个新词,那是通的。

说到具体就是。理性的心,不是气性的心,气性的心不能是创造原则。从心过渡到良知也不容易,从孟子到王阳明一千多年呀。这个心是根源的道德的心,其本质作用是良知。这个良知代表活动,代表虚灵明觉,不是知识活动。良知知是知非,知善知恶,不是科学知识上的是非,不是知一个对象,不能从及物方面了解这个知。道德价上的知,从及物的知收回来而虚灵明觉,决定一个方向,它就是主宰,给我们一个存在的道德的决断。不是从字往外看,看知的对象,是收回来,看它的主宰。

王阳明的贡献就在这里,拿良知等同本心。把四端之心的知提上来。以前以作主,仁是本心。

王阳明咏良知诗: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良知是独知,它是超越的,它本身是绝对善。

王学良知有三义:

一、良知的主观意义、道德意义。良知知是知非,相当康德说的良心。主观意义是取活动意义,康德说感性也很好,光有天理没有感性也不成。

二、客观意义。良知从虚明灵觉的活动这方面讲,这是主观不错。从良知的灵知明觉讲是主观意义。我不能替你觉呀。但这个主观是客观的主观,良知本身是天理。客观不一定是对象意义的客观,这是理的意义的客观。凡涉及理的地方就是客观。良知作主体,这个主体主观也客观。良知作我们的主体,这主体是客观的主体。存在主义的主体只有主观,没有客观意义,讲热情,是主观的主体。

三、良知的绝对意义。良知是乾坤万有基。乾坤就是天地,它同时是天地万物的根基、超越的基础、存有论的基础(ontological ground)。这个我们叫做良知的绝对意义。良知的这三个意义在中国儒家很容易说得通。尽管孟子没有说出来,但他也有这个意思。到王阳明说出来,陆象山也说出这个绝对的意义。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已经有这个绝对的意义,这个绝对的意义,你也可以看作存有论的意义。

讲道德的时候,我讲良知的主观意义就够了,所以这方面讲得多,但不等于只限于这个方面呀。这只是讲话的方便,并不是说良知只限于主观意义。良知的三个意义是一气的,不能拆开呀。因良知不只是个感性,像康德说的感受心。良知就是个天理呀。我们讲道德的时候光讲主观意义,我们重视第一、第二意义,但三个意义不能拆开,它非达到绝对意义不能圆满。所以,良知不但是道德的根据,也是存有论的根据。

如果你知道良知的绝对意义,那么,王龙溪所说的“乾就是就着良知的绝对意义讲,他所说的良知是作大始的良知。从良知的绝对的地位、存有的地位说,知就是良知的绝对的意义、存有的意义。良知的存有论意义就是知,大始的“乾作名词讲,王龙溪这样讲当然不符合《易传》语句的原义,从《易传》原来发展到王阳明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说出来一句话,了解很困难。客观道理一定是如此,可以通的,不是王龙溪的发明。王龙溪发明“乾这个词,他把他老师说的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用一个词表示。知者,就是作大始的良知可以取得乾元的地位。

有说王龙溪发展了良知说,王龙溪良知三义是:一、独知;二、知;三、无所思。这是不通的。无思无是共同性,在主观、客观、绝对三义中皆是无思无。王龙溪有什么新发展呢?

要了解良知的三个意义一定要了解本心。良知讲到知的地位,知就代表。这个心是道德心,不是认知心。后来只有罗近溪继承这个意义。

画一个符号当然只是笼统的,文王说它是乾元,仍然是客观的说。说它是创造原则,也是形式的。才能知万物。伏羲画卦是表示天道的客观意义、形式意义。孔子说“乾知大始,是表象天道的主观性原则,只有通过这个主观性原则,我们才能了解客观地讲的那个道的具体意义、实意义。那个实的意义就是我讲的intensional meaning(内容意义)。逻辑词语只能了解外延意义(extensional meaning),那是客观的意义、形式的意义。通过心,良知才能把握住内容意义。黑格尔会思考这个,主观原则、客观原则是黑格尔的名词。

江右派的王阳明再传弟子李见罗,他反对王阳明讲良知,他以先秦经典中没有王阳明良知那个知,先秦没有以良知体的。他说:从古立未有以知体者。”“二十年前曾见一先辈谓知即良知,不觉令人失笑。(《明儒学案》)李见罗完全不了解良知的三个意义,他完全不是王学了。日本人把王学分很多派,李见罗也立一派。他反对良知,你为什么还把他放在王学里面?日本人完全不懂,完全只看字面。

牟宗三先生周易哲学演讲录——系辞传1

牟宗三先生周易哲学演讲录——系辞传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