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四因说讲演录20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第二十讲
我们拿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衡量中国儒、释、道三家,最重要的是“动力因”。说明一切法是“动力因”。基督教系统,动力因是上帝。上帝创造是从无到有,这个个体原来没有的,使它有,这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是上帝的创造。柏拉图不讲创造,他是讲制造。制造是什么意思呢?是对着已有的材料加上form,这就叫制造。就像木匠制造桌子,木头这个材料不是木匠造的,木匠不能造木头,木匠是利用已有的材料,再加上form,这个form是他脑子里出来的。到基督教出来讲上帝,那个上帝才创造世界,这个创造是从无而造,这是西方的讲法。最后讲“动力因”,所以,西方从ontology讲到cosmology的时候,一定讲“动力因”。“动力因”最后是上帝。这是一个典型的系统,要注意这个典型的系统跟柏拉图那个制造的分别。首先了解柏拉图那个系统,基督教那个系统,再转到中国来了解中国的系统。
讲“动力因”这个问题就是说明天地万物怎么出来,就是利用亚里士多德“动力因”那个观念来了解,来说明。有种种的讲法,转到中国来,首先看儒家,儒家这个形态最容易跟基督教那个形态相切磋,但不一样。因为儒家不是宗教的讲法,不是上帝造万物。儒家也讲创造,但那个创造不是上帝的创造。儒家从“天命不已”那里讲的“动力因”是特别的形态,这个形态不能成宗教。所以,从这个地方想这个问题,儒家是理神论(deism),不是智神论(theism)。儒家“天命不已”代表的那个creative reality不能成personal God,但是它有创造性。这是儒家典型的创造。这个创造性既不同于道家,也不同于佛教,这是儒家的形态,这是一个创造的形态。
儒家这个创造的形态,就是熊(十力)先生无穷赞叹的那个“乾元性海”。为什么叫“性海”呢?这是个大海,无穷无尽,这是创造之源。所以儒家喜欢讲“生生不息”。《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这是创生,但这个创生不是上帝创造万物那个方式那个形态。从《易传》讲就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就是天地万物的一个“性海”,无限无量无边的一个大海,这个“性海”就相当于无限的理性。这个是创造性,这是儒家特别有的创造性,这个创造性从哪里证明呢?就从我们这个人性中的内在道德性(inner morality)来证明。从人的生命中,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内在的道德性。这个内在道德性之性从什么地方了解呢?从孔子的仁悟入这个内在的道德性,孟子讲四端之心、性善的性,都是内在的道德性。道德性就代表创造性,因为真正创造的本义,我们平常了解创造的意义,创造之所以为创造,是从moral will这个地方了解。
意志(will)是创造原则。中国没有提出will,中国不用will这个名词,中国人从哪些字表示创造性呢?孔子的仁就表示创造性,仁是创造之源,扩大讲就是生化之源,所以仁是生道。孟子讲心性,王阳明讲良知,中国儒家是从这些词语讲。西方人从道德意志讲创造性,这种意义的will,在中国思想史里面也不是完全没有,但是,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样讲。理学家程、朱、陆、王也讲“意”,譬如《大学》“正心诚意”。王阳明讲“有善有恶意之动”。程、朱、陆、王讲的那个“意”都是“念”,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念头,那是意念。那个“意”不是西方人讲创造性的道德意志(moral will),那个“意”相当于“意念”(volition),volition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作意。意念是感性的,经验层上的。到刘蕺山出来,他讲“意”与“念”的分别,刘蕺山讲的“意”就相当于西方的道德意志(moral will)。
宋明理学家讲儒家内圣之学,主要把内在的道德性讲出来,用种种的词语讲,所表示的就是每一个众生的生命里面那个道德的创造性,道德的创造性就是这个内在的道德性。这是最真实的,创造的意义就从这个地方了解。什么叫创造呢?革故生新就是创造。革故生新是中国人的讲法,革故生新不是从知性(understanding)说,而是从will说。革故生新就是说:当该去掉的就把它去掉,当该创造的、没有的就叫它有。这是中国人对创造的最真切最真实的体会。
创造的本义从道德意志见,这才是真正的创造。西方康德出来讲will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扩大,你要证明上帝创造也是从这个意义的moral will来证实它。所以说到最后靠人类的内在的道德性(inner morality)来证明创造性,平常我们所了解的创造不是从moral will了解。譬如,写小说写戏剧,那是文学家的创造,文学上的创造的根是自然生命,属于才性,在这个地方可以讲天才,这
是属于自然生命的问题,这个不属于理性的事情。内在的道德性、道德的意志属于理性的事情,所以从理性讲不能讲天才。从理性讲万法平等,人人皆可以成圣人。所以孟子从理性上讲性,那个不是才性。严格讲,文学上的创造不是真正的创造,不是从道德意义讲的那个创造的意义,亦不是从上帝讲创造万物的那个创造,因为它是有限的。凡自然生命都是有限的,你有这个有限的生命,你可以发这个光,没有就没有,而且你发的那个光也不是无限的,不是那个“乾元性海”无穷无尽。从生命发的“才”可以完,这个地方讲天才,而同时在这个地方也讲江郞才尽,这证明自然生命的限制。
所以,理学家看人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从理性看,另方面从才性看。从理性方面看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希望,一个理想,在这个地方讲平等。虽说平等,究竟不一样,从才性这方面说不一样、不平等。但你不能说你有才就可以瞧不起人,我虽没有才,但我是个人,我有人的尊严,这个靠从理性方面看人。这是两个尺度,一定要同时肯定。所以平常所说的从文学上了解的创造不是真正意义的创造,真正创造的本义是从道德意志了解。道德意志扩大的时候,拿道德意志这个意志来证明上帝那个will,divine will。上帝的divine will是无限的,那叫做圣意,圣意就是无限心。
孔子说的仁,孟子说的本心,《中庸》说的诚,王阳明说的良知,都保存无限心的无限性,所以它可以作本体,不但是人的生命的本体,而且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在东方不把无限心人格化,不把无限性的本体人榭匕,人格化就是God。儒家就讲这一套。儒家支配中国几千年文化生命的命脉就是这一点,这就是孔孟的贡献,后来宋明理学家发挥的也是这一点。所以王阳明说:“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旁人不知不觉,单单你自己知道,就叫独知,这个独知就是良知,这个良知是无声无臭的。单单这个无声无臭的良知就是乾坤万有之基。其实儒家最后根据就是“乾元性海”,儒家讲创造从这个地方讲,这个纲领是如此,理学家讲五、六百年就是讲这个问题。经典根据就是《论语》《孟子》《中庸》《易传》,加上《大学》五部书。这是典型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讲创造跟基督教宗教家从上帝讲创造的意义不一样,这是两个很特别的系统。东西方人类几千年文化的贡献有五个系统:柏拉图系统、基督教系统、儒家系统、道家系统、佛教系统。这五个系统要好好了解。
儒家所表现的这个创造意义,道家有没有呢?这是“动力因”的问题。儒家拿“乾元性海”作“动力因”,那么,这种意义的“动力因”道家有没有呢?道家没有,道家不讲这一套。但是,道家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讲的这个“道”也是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它有“动力因”的意义,而那个“动力因”也是使天地万物有存在。不同的是道家的“道”没有创造意义,它那个妙处也在这个地方。
再进一步问儒家这种创造意义的“乾元性海”佛教有没有呢?佛教怎么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呢?佛教很特别。假如你要拿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来说明佛教,这个佛教的“动力因”在哪里?佛教并不肯定上帝来创造,也并不肯定“天命不已”,不是从儒家的天命不已乾元性海、本心、良知讲,也不是道家的讲法。佛教这个系统很难了解,它也代表一个智慧。我们讲佛教这个系统,第一个是业感缘起,第二个是阿赖耶缘起,第三再进到如来藏缘起。不管是业感缘起,阿赖耶缘起,或是如来藏缘起,一切法的出现最重要的就要靠无明。
佛教《摄大乘论》有一个很重要的偈:“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摄大乘论》一开头就引这个偈,从这个偈造大乘系统。界,因义,就是main cause。有一个因作基本原则,可以把一切现象包括在内,这个因义就涵着可以构造成一个类。这个“界”通因通果,前面通到一个原因,后面通到一个结果。有这么一个东西,从无始的时候就有,这个东西就是一切东西所依靠的一个因,因就是种子。所以下面讲:“一切法等依”。“等”是一律、平等。“依”是依靠、凭依。一切法一律皆依待于这个“界”,这个“界”看你拿什么东西来填上去,就有种种不同的系统。
再下面就说:“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此”就是这个“界”。“诸趣”就是六趣,六趣又名六途、六凡,就是六类众生: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从这个一切法所等依的界就有诸趣的法演变出来,从诸趣这个地方所说的法是染污法。“涅槃证得”代表清净法,证得涅槃的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声闻、缘觉、菩萨、佛。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类也是众生,这四类叫做四圣。六凡四圣合起来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十法类,十法类包括天上地下太阳系全部系统在内,一切法都在内,这是佛教所说的一切法,可以具体的说出来,不是讲逻辑的时候笼统说的all。逻辑意义的一切是抽象的,那个没用的。所以,“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过程中一切法统统从那个“界”开出来。
那么,这个“界”是抽象名词、笼统名词,要具体地指出哪个东西代表这个“界”呢?阿赖耶系统就拿阿赖耶代表这个界,从阿赖耶缘起所说的就是“种子-现行”那个方式,就是拿“种子-现行”的方式表示这个缘起来说明一切东西的存在。佛教不是讲上帝创造,也不是讲“天命不已”的创造,也不是道家从“无”那个地方表示。佛教是从无明讲,一切法出现根本就是无明。所以,十二缘生一开始就是无明。讲阿赖耶缘起的时候说明一切法,说明六道众生很充分,说明四圣不够。所以进一步有如来藏缘起。你们要了解如来藏缘起,读我的《佛性与般若》上册。上册讲唯识学,最详尽最清楚,而且有概括性。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给你讲出来。
前期唯识学是南北朝时代真谛介绍的,前期唯识学从地论师、摄论师开始。先有地论师,真谛是传《摄论》的摄论师,他在梁武帝时候来华。《摄论》即《摄大乘论》,《摄大乘论》就是解释阿赖耶。但是,真谛传《摄大乘论》对于这个“界”的解释不大合乎《摄大乘论》的本义。因为真谛的头脑是属于《大乘起信论》那个思路,他喜欢讲如来藏系统,所以不大合乎无著、世亲的意思。玄奘为什么要到西域去取经呢?就是要彻底了解真谛所传的《摄大乘论》的原义。就是对“无始时来界”这个“界”要彻底了解,究竟是像真谛那样了解呢,还是像后来《成唯识论》讲成阿赖耶那个了解。玄奘到西域取经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玄奘回国后就叫做后期的唯识学。后期的唯识学就是真正成功阿赖耶缘起。这是《成唯识论》的思想。
真谛传《摄大乘论》,把阿赖耶缘起讲成跟如来藏缘起差不多,他喜欢如来藏系统,类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大乘起信论》也要读,这是很重要的系统。《大乘起信论》文字很通顺,没有那么诘屈鳌牙,所以说它不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是中国和尚造的,印度没有这个论。内学院讲佛教的都承认《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假论,假论就是说不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是中国和尚造的,这在佛教界已成定论。中国哪个和尚造的呢?考据不出来。内学院欧阳大师他们说是“梁陈之间的小儿”所造,哪个小儿呢?这个假论实际上是谁造的呢?事实上是真谛大师造的。我用不着考据,就可以断定这是真谛法师做的。因为《大乘起信论》是真谛翻译,假托马鸣菩萨造,真谛翻译就是真谛造的。当然也不是他一个人造,大体是集体创作,材料是真谛找的。因为《大乘起信论》那个系统就是真谛所想的系统,就是想把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跟阿赖耶合在一起。
讲唯识学,说明一切法的时候有两个系统,一个是真心系统,一个是妄心系统。讲阿赖耶的是妄心系统,因为阿赖耶是妄心,它的本质是无明。本质是无明就不能说明清净法,所以要说明清净法一定要从妄心推进一步,肯定一个真心,一个超越的真心,那个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就是如来藏系统。发展是这样,先有地论师,地论师就是讲《地论》的那些法师。《华严经》有一品叫做《十地品》,把《十地品》这个经抽出来加以解释,成《十地经论》,这个工作是世亲做的。这个首先传到中国来,里面讲到第八识,八识系统不完整,但是接触到第八识。所以传到中国来就有两派(地论师分南北两道)的解释。地论师是最早的,后来真谛传《摄大乘论》,我们叫真谛是摄论师。地论师、摄论师都是向真心系统走,都违背无著作《摄大乘论》的本义。无著作《摄大乘论》所了解的“无始时来界”的那个“界”实质上是阿赖耶系统,属于妄心系统。所以玄奘不满意真谛的解释,真谛把两个系统搅和在一起,不清楚。
从玄奘回国就是后期唯识学。后期唯识学就不是真谛所讲的那个《摄论》,而是《成唯识论》。成唯识论构造的底子是《唯识三十颂》,这个颂是世亲造的。《唯识三十颂》由玄奘传到中国来,又将护法等十大论师的释文糅译为一部。对颂的解释,是以散文作解释说明,叫做长行,长行是玄奘编成的,两者合起来成为《成唯识论》。本来世亲作只有三十颂,这部书可代表玄奘的学问。什么叫《成唯识论》?成,成就也,究竟成就唯识这套学问,不可摇动,充分证成。唯识学就是阿赖耶系统,阿赖耶系统清清楚楚地摆出来。
《成唯识论》是阿赖耶系统,所以,“无始时来界”这个“界”是阿赖耶。但是中国和尚和佛教界不停在阿赖耶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确实有缺陷。《成唯识论》的境界不高,所以进一步讲《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虽然是中国和尚造的,但这个论内容并不假,内容有经作根据。代表如来藏系统最典型的经是《胜鬟夫人经》,《胜鬟夫人经》就是讲如来藏缘起,《大乘起信论》引《胜鬟夫人经》最多。顺着《大乘起信论》往前进就是华严宗,华严宗根据《华严经》,论是《大乘起信论》。华严宗是以《大乘起信论》作它开宗的理论系统的支持点。所以,从前期唯识学地论师、摄论师、后期唯识学成唯识论,进到大乘起信论如来藏缘起,再发展到华严宗,到这里停止,就成了华严圆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系统,全部佛教就在这里面,名词也最多。但是华严宗不是最高的圆教。天台宗不顺这条路走。华严宗顺着唯识宗发展是北方佛教,天台宗是南方佛教,天台宗不是顺着唯识学的系统,天台宗讲圆教不是华严宗那一套。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就把华严宗那一套当成是别教。我们现在不详细讲这些系统,还是顺着我们原来的思路讲“动力因”的问题。
通过“动力因”来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照佛教讲就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这一切法的存在,不管是阿赖耶缘起或是如来藏缘起,一切法的出现最重要的就要靠无明,还是原初的业感缘起,从无明开始。所以,照佛教讲,这个“动力因”既不是靠上帝,也不是“天命不已”,也不是道家的那个“无”,而是无明。由无明而有一切法。那么我们修行成佛,成佛就要从无明中解脱,那么,我们成佛以后,一切法还保住保不住呢?问题就在这里。所以,这个地方佛教提出一个圆教,达到真正的圆教,才能保住一切法。没有达到真正圆教的时候,一切法统统保不住,就是说从无明所缘起的天地万物一切法到时候断掉,没有了。这就保不住了,没有必然性。没有必然性怎么成呢?因为佛教不是断灭主义。
断灭就犯了断见,佛教不是断见,也不是常见,佛教一定讲不常不断。佛教不是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是断见。但也不是常见,肯定有一个梵天,有一个上帝,那是犯了常见,犯了增益见。照佛教讲,一切法从无明变现出来,那么,我们通过修行成佛,到成佛的时候,这些法要不要呢?当然要。因为佛教不是断见,所以,它有一个最重要的观念:“除病不除法”。这是《维摩诘经》的一句话。我们修行成佛是就着法而修行,就着法修行把你的病去掉,这个法并没有去掉,而是怎样能够把这个法圆满起来。就着法而修行就是说没有一个法可以离开。就着一切法而成佛,在成佛的过程中就把一切法保得住。这个很巧妙,比拿上帝作保障更可靠。你不觉悟就是众生,一切法都在无明中滚,投入在生死海里面滚。无明就是生死海,你不修行不觉悟就是众生,众生就在生死海里面浮沉,浮沉几下子就死掉了。你觉悟的时候也不是说离开这个生死海,就着这个生死海而成佛。那么,成佛的时候一切法统统干净了,在这个地方,它可以把一切法保住。假定成佛的道路不是圆教,你还是保不住。成佛要是圆教才能保住一切法。这个圆教的意义就是天台宗所表达的。那么,就表示说,假定你通过“动力因”说明一切法,照佛教的讲法最后是通过一个圆佛。小乘佛那个佛不圆,就是大乘佛,根据大乘起信论讲到华严宗那个佛也不是圆佛。不是圆佛,那么,一切法就保不住。最后,我们拿亚里士多德的“动力因”来说明一切法,照佛教讲,一切法的保住,“动力因”在哪里?就是在成佛要靠着圆教的那个圆佛才能保得住。佛教是这么一个形态,这个形态很特别,不太好说明。我先告诉你们一个大体,你们可以思考,要自己读书。能够见到这一层没有几个人,并不容易懂的。
就是说,一切法保得住要靠圆佛的修行来保住。佛之所以为佛靠什么?靠三德秘密藏。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涅槃法身不是一个空洞法身,不是一个寡头的法身,法身要就着三千世间法而成其为法身。三千世间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三千世间法。所以,天台宗说“一念三千”。一念三千世间法统统包括在十法界里面,那么,十法界展开就是三千世间法,这个玄得很。什么叫三千世间法?先了解什么叫做世间。有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每一个众生有他的国土,就是有他的住处,他的地理环境。譬如人住在陆地上,鱼的国土就在水里,天堂众生的国土在天堂,每一众生都有他的国土。这叫做国土世间。六道众生加上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四圣都是众生,这叫做众生世间。每一个众生分解开,加以解剖分析,成五阴世间。六凡四圣都有色、受、想、行、识五阴,这就叫做五阴世间。
成涅槃法身的时候,要就着三千世间法而成涅槃法身。每法界都有三种世间: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照天台宗讲,每一个人的法界身上就同时有着十法界,每一个法界具备十法界,每一法界有三种世间,总起来就是三千世间法。三千法统统在一念之中,所以说“一念三千”。假如漏掉一个就不圆,圆不圆就看是否统统具备三千法。什么叫做法身呢?法身就是从法性而来的身,名之曰法身。法性就是空如、真如。身者,聚也。身就是功德聚,功德聚才能成个身,不是空洞的寡头的身。聚就成一个body,这个聚就是body的意思。所以,这个法身就是无边无量的功德聚。那么,法身是就着三千法而成的法身,一定要讲般若,要透入般若智,般若呈现才能成佛。用西方的词语,般若智就是康德所说的智的直觉。你要就着一切法而表现你的智,法身要就着一切法而表现你的法身。解脱呢?解脱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就成解脱,解脱表示断德。你要解脱,表示你的断德,也要就着三千世间法而解脱。所以,当我解脱的时候,当我表现般若的时候,当我成法身的时候,那一切法都在这个般若解脱法身里面保住了。这里面确有妙趣,不要说你修行到了,你就是了解到这一套也很美。这比上帝的创造美多了,甚至比“天命不已”的创造还美。但我并不做佛弟子,我还是赞成儒家这一套,这才能心安,才是安身立命之处。
这样一来,它不就是把一切法保住了吗?一切法保住就等于对于一切法的“动力因”说明了,最后圆教才说明。佛教应该这样了解,我告诉你们一个结论,这个讲起来很难的,这个很妙。我用荆溪的两句话告诉你这个意思,“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这是天台宗的精神。这个“三千在理”就是黑格尔所说“理上说的自由”,德文是vemiinftige Freiheit,英文译作rational freedom不达德文原义,中文译作“理性的自由”“合理的自由”,也不是黑格尔的意思。Verniinft是理性,Freiheit是自由,两个名词合在一起,意思是“从理上说的自由”。这个“从理上说的自由”就等于天台宗所说的“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也就是“理即佛”那个理。天台宗六位判佛;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真即佛、究竟即佛。“理即佛”是起点,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潜伏的佛,从理上说每一个人是佛,但你没有经过修行,你事实上不是一个佛。这种思想德国哲学家有,佛教有,说出来中国儒家也很能了解,就是英美人不了解,现代中国人也不了解。
“三千在理”,从理上说,三千法统统在无明中,没有通过我们的修行把它纯洁化,所以,统统是在无明中的三千法。就是说你身上有个佛,你还未显出来,你要把你身上的那些佛的法显出来,要通过奋斗,要通过自己修行,也就是要把“理即佛”通过修行一步一步把它显出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这句话很难了解,这要靠有解悟力。“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你通过修行达到佛果的时候,三千法统统是常乐,不但你的法身常乐,三千法统统是常乐,统统纯洁化。这样你才能保住三千世间法。保住三千世间法,佛教式的存有论才能够出现,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