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老子《道德经》2

(2022-03-13 16:51:04)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第二讲 

《道德经》第一章头一段,首先笼统地分成两种道理,两种真理。这个地方,可以解作真理。两种真理如何来规定呢可以道说不可以道说来规定。那么,什么叫做可以道说”?什么叫做不可以道说这个我们现在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上次所讲的。但这样规定还是很笼统,所谓笼统,意思就是说,这样区分是可以道说的真理,你心中有一个观念吗假如进一步问:为什么可以道说的真理能在你心中有一个清楚的观念呢你如何答覆呢

可以道说的就是可以用一定的概念去论谓的那一种真理,这一方面我们心中容易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观念,容易了解一点,容易把握得往。缘故在哪里呢因为这一方面属我们的经历世界,我们日常生活可以接触到的。那么,那种不可以用一定的概念去论谓的道理呢你心中就不一定明白了。为什么不明白呢你说因为我们对这种东西没有经验。但我们对之没有经验的东西多得很呀,有时候没有经验我们也可以想像得很清楚。但是,那不可以道说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嘛,我也想像不出来。

所以,头一段以可道不可道可名不可名区分两种真理,这是很笼统的。这样笼统地区分的两界其具体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不了解。尤其是那个不可道之道、常道,我们不很懂。

不可道的东西多得很,上帝也不可道,佛教那个涅盘、法身也不可道呀。但是,老子这里说的不可道之道不是上帝,也不是涅槃、法身。那么,道家通过一个怎样的观念来了解这个不可道之道这不是很容易的,要一步一步来了解他所说的不可道之道的具体的意义,真实的意义(real meaning)究竟是什么,可以使我们心中慢慢明白,慢慢来接近。不可以一下子明白的。

不可道之道是至高无尚的,是最高的道理。就是儒家也不这样讲。假定说儒家孔夫子可以承认有一个不可道之道,但他不一定像老子这个讲法嘛。所以,这很麻烦,要慢慢了解。

第二段: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段进一步通过这两个观念来了解这而种真理。就是说,通过来了解前面所说的可道说不可道说

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表示说,我们通过无名这个概念,或这个概念来了解这个。这个句子可以读做无名,天地之始。也可以读做无,名天地之始。依照王弼的读法,无名有名是主词,谓述词省略了。这是中文的老句法。无名,天地之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无名是天地之始。那个省略了的。文言文的句法没有。譬如,仁者,人也。假如你了解这种老传统句法,那么,无名,天地之始。这种读法很好,王弼就这样读。这种读法合乎老的习惯。

也可以读做无,名天地之始。这种读法大概不是中文的文言老文法。这里,是动词。从古文的习惯上说,这种读法恐怕不太对。我不采用这种读法。从意思讲,就说就可以了。从文句的习惯上讲,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就是无名、无形、无状。无名概括很多,也包括无时间性、无空间性,无任何特性,就是不可道说。简单化单说也可以,因为把任何东西都无掉,结果就只是。那么,只说这个概念就可以了。那个也不只是名称的意思。所以,到宋朝就有人读做无,名天地之始。

无名就是有名就是。到有名、有形、有状,就落到有的范围。两种读法都可以。文句习惯是无名,天地之始。无名的意思相同。就是读无名,天地之始。无名也当讲。简单化就是,不单只是无名。因为这个无名表示所无的东西多啦,不只是说一个特殊的现象,不只说它没有名字而已。

我们说某某人没有名字,他没有名字,你给他一个名字嘛。或者说他的名字漏掉了,大家不知道,那么,在你思想中光知道有这个人,但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这时候,你说这个人无名。但是,这样说的无名与老子所说的无名不一样,意识不同。碰到这种问题,你要辨别,,要思辨。老子所说的无名就是无,就是从你所无掉的那些东西简单化,提出一个的观念。成这个观念就是个nothingness。这不只是不知道它的名字而已。

不知道它的名字,那不是nothingness。譬如说《三国演义》有一个人有名无姓,有一个人是有姓无名,还有一个是无姓无名。貂婵是这个女孩子的名字,他姓什么没有人知道。乔国老有姓无名,“国老”不是他的名子。还有一个专门欺负刘备,让张飞吊在树上痛打,那个人就是无名无姓的。不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你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常识都在这三部书里。

老子所言“无名”,不是说有姓无名,也不是说无姓无名。他没有名字,你可以给他一个嘛。唱戏的人就给乔国老一个名字,叫乔玄。老子说“无名”,表示这个东西根本不能用名来名它,因为根本不能名,所以,它无形、无状、无声无臭。依照《道德经》这个意思,就是那个至高无尚之道。这很玄,这就是哲学。我们平常没有人说通过“无”(nothingness)来了解道,道家就是通过“无”了解道。

所以,道家是“无”的智慧。佛教是“空”的智慧。“空”与“无”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系统。孔子、儒家不讲空,也不讲无。那么,老子这种智慧超乎我们一般人的生活以外了嘛,在经验界能找到,你容易明白。不可道说的“道”很难想像的,你平常想不到嘛。所以,这个要靠读书。老子这个智慧两千多年前发出来,就永远指示人类,它有永恒性。我们想不到,老子想到了。老子想到了,大家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以后永远没有人能反对。它成一个大教,一个很重要的学派。

怎么通过“无”来了解道呢?这不是很容易把握。你心中不了解,你就完全不能讲。完全不能表达。老子把“无”,或者说,把通过“无名”而显出来的那个“无”看作是天地万物的开始。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通过有名、有形、有状、有声有臭,而提出“有”这个观念,这个“有”的观念就叫做万物的一个母。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话表示“有”“无”与天地万物的联系。

那么,你先看看,我们怎样想像“无”是天地之始呢?“无名,天地之始。”这一句是就万物的总称说的。把散开的万物一把抓,总起来名之曰天地。所以,天地是万物的总称。下一句“有名,万物之母。”是散开说。万物是散开说,是天地的散称。一是总称,一是散开,意义不同。

“天地之始”的时候,是万物的总称,总称名之曰天地来了解它的开始,而拿“无”称之。这是往后返,找它的beginning、first beginning。就好像西方人讲first cause,讲上帝一样。说“万物之母”的时候是散开说。顺着“有”,或者说通过“有名”而说的这个“有”向上前看,这个“有”就是万物的一个母。第二段这两句,一句是往后返,返其始;一句是向前看,找万物的一个mother ground。母就是mother ground。这个mother ground严格讲是formal ground,就是形式的根据。

所以,这两句,说“始”是往后看,找它的底据。底据就是它那个根,就是first cause。说“母”是向前看,就着散开的万物说。这两句说话的方向(direction)不同。通过往后返的方式来表示“无”与万物的关联;通过向前看的方式来表示“有”与万物的关联。这种句子是cosmology,这种句子就叫cosmological sentence(宇宙论的语句)。你这样了解,首先在心中就知道这两句句子究竟要表示什么意义,一句是往后返,为的是找天地之始,一句是向前看,为的是找万物之母。这是第一步,这个句子就表意了,有意义了。不是逻辑实证论所说的那样是meaningless。

那么,再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无”来了解天地之始呢?为什么“无”能形成天地之始呢?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有”来了解万物之母呢?这需要思考,不思考不能念哲学,光背文章没有用。譬如,你可以想:道家通过“无”来了解天地之始,那么,儒家是不是也这样讲呢?儒家怎样说这个“始”呢?通过那个观念说“始”呢?有没有这种文句呢?《易传》云:“大哉亁元,万物资始。”这代表儒家思想。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老子《道德经》2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老子《道德经》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