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体验新媒体艺术展


标签:
中国美术馆新媒体艺术展 |
分类: 课余生活 |
下面就把豆豆感兴趣的展品,逐一介绍。
1、正在现场转播节目的艺术学校(比利时)
塑料泡沫颗粒在一个巨大的透明聚酯圆筒里被五个强力风机吹的纷飞。参观者可以轮流端坐于涡流中心,或者从外面观看。狂风的风眼处则是一片安宁。
这是本次展览需要排队体验的两个展览之一。
视频更能体现风暴的震撼
2、重力细胞:重力和阻力(日本)
作品的前提基于这样一个原理,即重力在没有反作用力即阻力的情况下则无法体现。艺术家设置了一个动态的混合现实,在其间,观众可以体验到重力和阻力间力的磨合。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改变人们对于重力的习惯性感受,从而改变人们对于身体在空间中的认知。本作品借助特定的设备和感应器提供一个假设的动力空间,在现场自由走动,参观者能感受到通常不宜察觉的重力,以及其阻力,或是来自别的参与者的影响。参观者的所有移动及位置变化均通过感应器被转换为声音、光(发光二极管)和几何图像,因此,整个空间在这个互动装置的环境中发展或变化该作品给了人们一个感受消除重力的可能性的机会,而这种可能性具有多重意义。
3、15分钟的生物学名气 (荷兰)
一个架在绞车上的摄像机沿着一个大型圆轨自由移动,将摄像头指向展区内的观众。装置将扫描每个观者的面部特征,利用生物特征视频分析软件,把他们与数据库里大量预选的人作对比。这个数据库囊括从因特网上搜集到的全世界主要语言的各种“名人”。
这个比较的过程将呈现在摄像车背后的一个液晶显示器上。与数据库中预选人匹配的观众的脸将显示在一个大型公共显示器上,他同时也被加入数据库中--一般的观众由此升为“新星”。
豆豆经过等待,终于被镜头捕捉到。
豆豆冲镜头扮鬼脸
最后的结果:豆豆竟然是歌唱家的苗子。
4、延展的火花网 (荷兰)
装置”延展的火花网”由覆盖整个屋子的网状火花桥组成。这些桥构成一个离地面三米高的平面。这些火花是我们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比喻。如同我们身体里的神经元组成网络一样,这些火花桥也构成一个连结的网络。在其中并没有决定细胞结构构成的规律,完全出自个体细胞之前互相的作用。
装置利用无线电频率探测仪探测到其中参观者的动作,并用其作为网络的信息输入。参观者启动这个网络,同时被邀请加入到一个空间上的对话。火花桥的表现是以物质世界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所以这个装置代表了一种与人工智能的互动。
5、静电动影 (立陶宛/新加坡/英国/德国)
参观者被邀请作为这个互动场景设置的玩家,用他们的身体与电子织物在这个由各种材料构成的静电场中探索。这个柔软的装置会记录触感纤维膜感应到的电量和电强度,并将其转化成一系列瞬时的声像图案。
尽情享受波浪般的布料随着你和你周围材质的静电变化而变化。”静电动影”探索如何利用科技实现我们隐形静电世界之间的互动。创造你自己的即时动影,聆听布料如何对你的动作做出反应。去发现一个不可见的物理现象是如何通过“触感-静电”镜像展现在你的眼前。
6、镜子(韩国)
当有参观者靠近这个等同身高的镜子时,镜面会开始裂缝,然后破碎。
7、音阶 (美国)
“音阶”是一件跨物种艺术工程:一个涉及来自亚马逊流域的夜间电鱼的观众互动装置。十二条不同种类的电鱼组成了一个“和声团”,它们的电场被声化,为一个互动声像环境提供音源。这些鱼被置放在各自的鱼缸内,排列成一个特制的雕塑般的弧形,由摆放在中央指挥台周围的铝制框架构成。每条鱼都可以被听到——未经处理或者加入数字效果,可通过一个触屏直接控制音量——通过一个十二声道环绕声音系统,以及在每个鱼缸底部的LED阵列得到视觉反馈。
8、灯光触摸 (法国)
这件艺术品由一个小型可互动的发光球构成。第一个人受邀将手放在发光球上。当他和球接触时,他的身体变得敏感并开始对其他生物体产生感应。如果他保持单独的状态,什么互动也不会发生。他必须邀请另外一个人触碰他,使肌肤互相接触。他们可以选择握手,抚摸,亲吻。每种接触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根据感受者和参观者的距离变化,声音的震频也会不同。”触摸”也可以连接到一个特定结构内的RVB探照灯上,或者结合到展览空间里。这样,每个”触摸”装置之间也可以根据颜色和光的强度互动。利用这个”灯光触摸”的概念,我们可以根据展览空间的特定尺寸设计每个展示和灯管效果。
“触摸”邀请观众的参与,并引发出或亲密的或有趣的场景。情侣们亲吻或互相轻抚,不认识的陌生人尴尬地握手,或者很多人一起参与游戏⋯⋯在这件作品里,人身体之间的能量流(静电)被化为音乐被感受。
9、人工月(中国)
凭籍一万个节能灯具和大功率的电源制造了一个月亮的联想,让人们在现代文化放浪的场所享用自然天象,替代已经失落了的“窗前明月光”的质量。
10、无声攻击 (澳大利亚)
“无声攻击”利用观众对放大神经活动的建筑空间的动作和反应来反馈给培养皿中的神经细胞,以试图平缓电脉的冲击。
从一个艺术角度来讲,“无声攻击”提供了一个使人身临其境同时又有些令人压抑的感官体现,质疑我们对提供给我们思考能力的物质的理解。假定观众有自由意识,能够决定他们在空间内的路径,这件作品将人和神经细胞作出真实和假设的对比。
阵列中的每个柱体都代表培养皿中的一个区域,每个个体机器人对应其区域内的活动程度。机器人在柱体上的痕迹示意着连续的神经活动,使人联想出过去活动的“记忆”轨迹。“无声攻击”室内观众的活动被用来刺激培养皿。神经细胞从它曾存在的大脑中转译出来,不再有任何环境关系,它们被培养在一个人工的环境里,试图与它们周围的细胞建立连系。
11、亲密永恒(美国)
两个人在板凳上摇摆把空气脉冲发送到另一个房间使球移动,让钢笔随着动的轨迹抄写到纸上。纸是由第三个人坐在一辆固定自行车上移动的。而坐在凳子上的两个人可以通过他们面前视屏监控看见球以及球反弹到空中。运动过程显得迟缓,好像是水下运动。最佳的状态是当两个人一起慢慢地移动。
12、鱼与鸟系列(澳大利亚)
鱼与鸟系列以一个互动装置“鱼”与“鸟”开始,两个角色互相爱慕,但却因为“技术上”的障碍而不能在一起。两个角色——两部动态机械轮椅——与对方及观众通过动作和文字的方式交流。
两个盒子状的发光体显示着两个虚拟角色(鱼与鸟)之间传递密信。盒子可以被拿起来,如果轻柔地摆弄它的话,它便会显示给收件人的私密留言。反之,任何突然的举动都会让信息变得无法辩读,继而中止交流。
13、表演的生态(爱尔兰)
在黑暗的装置空间内,一群自治又好交际的机器人雕塑有如舞蹈般地通过它们发光的尾巴表演着。没有任何先前的排练,这群生物与它们的观众交涉着,学习如何最佳地吸引并保留观众们的注意力。利用一个基因算法来生成表演,以及通过面部识别来识别注意力级别(适应性),每个“舞者”都在学习它们的成功和失败。当它们取得经验后,它们会与集体分享,以相互呼应,交换它们最成功的技巧,并讨论以后合作性的表演。
14、呼吸 (巴西)
一个植物与人工系统结合的杂交体。对着植物吹气,你会看到它强烈的反应。
15、香蕉之诗(克罗地亚)
“香蕉的诗”提供了一个实验性的平台,用新型机械/生物体来创造诗歌和文学作品。这是一个使用代替能源--水果和蔬菜--的互动装置。这个作品的最终表达形态将会是结合入背包的可移动装置,可以直接插入园木中。大自然作为能源供应,被转化为电场。这将会为数码创作开辟一个新的领域。作品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名为Scribbler的软件,它在网络上览阅和分析各种篇章,然后试图模仿它们。它制造出的声音如同精神错乱的呢喃或者垃圾诗歌。
本次展览使用的是柠檬。
16、脑电站(中国)
电脑屏幕上出现的是正在拍照的豆爸。
17、永不回头的骑士(加拿大)
这个错综复杂的转动网络轮回地点亮又熄灭,跟随其的是铁制装置。这些灯随着轮子的转动出现而又消失,轮子的数量(12个)引喻了时钟的12个小时和一年的12个月。沙子如同在沙漏中般在瓶中流动。但如果轮子象征着人类的时间规律的话,它们也在暗示着永动机,以及一种不同寻常的、超越时间性的测量尺度。尽管实际上装置由电力供能,它的构架形状以及示意重力的流沙唤起曾经的永动机轮徒劳地希望惯性能永久保持。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