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凭空跑出来一个击剑

(2010-11-02 19:39:52)
标签:

妈妈手记

击剑

佩剑

兴趣

杂谈

分类: 课余生活
    半个月前,收到东城区青少年击剑训练中心致家长的一封信,通知可以在周末去学校进行测试,测试后可以参加半个月四次的免费试训,试训结束后再选拔优秀的尖子学员进行正式训练。
    训练中心是豆学校的体育俱乐部和繁星青少年击剑训练中心合作的,试训就是为了选拔击剑后备人才进行长期培养,并代表市、区参加全国各级比赛。
    对我们来说,好处就是训练地点就在学校,离家近。
 
    忘了那个周日上午因为什么事儿觉得时间紧张了,豆妈想豆那么瘦,体能肯定不行,就甭去凑热闹了。豆爸却说,爸爸带你去。测试就在学校,很近。回来后,豆很兴奋。原来主要是速度、灵活性和协调性的测试,不是耐力的测试。速度测试,就是短跑,豆在班里算短跑比较快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测试,对豆来说就是跟做游戏一样。测试的教练还说,豆是左撇子,有优势。
    第一次试训,豆妈去接豆,豆说比打乒乓球还好玩儿呢。跑步都好几种跑法:身体自转着跑,脚后跟打着屁股跑,边跑手边拍着身体的指定部位什么的。还有抢手套:一个人护着一堆手套,大家上去抢,看谁抢的多并不会被护手套的人打到。还有,大家排在一起像大青虫一样走路,两队比赛,看谁走得快。豆妈一听,好,可不好玩儿嘛。教练还讲了击剑的起源。豆说,试训的人里面,加上她一共三个左撇子。
    第二次试训,教了一些基本步伐,穿了击剑服。
    第三次试训,豆就拿回了测试单,上面已经记录了几项测试结果,豆的成绩不错,仰卧起坐还是第一名,同样的数量只用了要求时间的一半就完成了。跳绳是最后一名,但也达标了。
    第四次试训,豆爸去送豆,没有马上回来,因为让家长进去。又把没完成的几项测试完毕。豆的成绩是优,录取了。豆爸给豆妈打电话,人家俩人已经决定参加击剑训练了,学的是佩剑,只是通知豆妈一下,俩人正在试穿击剑服呢。妈妈问豆:喜欢吗?豆说:喜欢。又说,妈妈,你那次还不让我来呢。言外之意:差点耽误我了,看,我选上了吧。
    本来,豆妈心里不太希望豆参加击剑训练,因为时间不够用,不想把孩子的时间都占满,不能再增加项目了。要想把试唱继续下去,琴还是要再拣起来的,否则,试唱很难走远。正考虑跟豆好好谈谈呢。
   
    已经报上了,父女俩还没回来。豆妈先上网查了查,才知道击剑是个不错的运动,似乎也比较适合豆。
    难道豆以后就主打运动了?
 
 
以下信息来自网络:
 

“剑者:轻如蝶舞,疾如蜂刺”,这就是击剑的特点。轻巧的步伐,协调的动作,机智的防守,果断的出击,坚强的意志,内敛的性格。  

 
击剑是一对一的对抗格斗运动项目,技术性比较强,手上动作变化复杂,步法移动快而频繁,攻防转换快,要求运动员要在快速、复杂多变的激烈对抗格斗中,完成一系列以力量、速度、柔韧、协调和耐力的各种运动素质为基础的攻防动作,当然对这些运动素质的培养有非常直接的作用。同时,击剑又是一项智者运动,为了战胜对手,剑手必须不断的分析对手,通过观察判断,排除假象,辨别真伪,捕其本质,以迅速准确的结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击剑运动能培养人的多种运动素质及形体气质和礼仪,锻炼敏捷灵活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各种心理品质。
   
在欧洲,击剑被视为“身体的棋类运动”。换句话说,这项运动总是在委婉地拒绝头脑“不够灵活”的人。欺骗、伪装、假动作,老实过头的人总是无法领会击剑的智慧。从对方身体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判断剑的来势,该攻还是该守,要举一反三。聪明的剑客学到的不仅是运动,还能延展出无穷的人生内涵。
击剑被誉为“格斗中的芭蕾”。击剑的进攻、防守、绝对速度、相对速度、身体的腾挪闪躲、手上的千变万化,都凝集在一个目标——把剑刺向对方的有效部位。
 
击剑的好处
  1、随着脚步节奏正确呼吸,在吐纳间去掉焦躁情绪。
  2、培养观察力。出招前先要仔细观察对手体态、脚步甚至呼吸,判定对手的进攻计划,抓住空隙反击。这种练习能培养你敏锐的观察力。
  3、能提高人的爆发力、敏捷性和耐力,使参与者的身体更敏捷、灵活、强健,尤其是能增强心肺功能,培养协调能力和手脚配合能力。
  4、运动量大,危险性小。击剑的运动场地也就是不到2米宽的金属剑道,但它是有氧、无氧运动相结合的运动。
  5、击剑属于安全的运动。有金属头盔、厚实的运动服防护,而且剑头是平的,所以运动中受伤机会不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