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聆听天国的声音---天坛半日游(下)

(2010-05-09 13:09:32)
标签:

爸爸随笔

天坛

圜丘坛

分类: 有多远走多远

    沿着丹陛桥走到头,就可以看到圜丘坛的坛墙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穿过成贞门,远远就可以看见皇穹宇的正殿高高地探出围墙。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在皇穹宇的西墙外,也有一个著名的古柏----九龙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九龙柏植于明嘉靖年间,树高逾10米,青针翠叶,虬枝铜柯,极古朴苍润。其树干间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状似九龙缠绕,极为奇特,故称之为“九龙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是皇穹宇的正门---琉璃门。

    走进琉璃门,迎面就是皇穹宇正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皇穹宇是存贮祭天正位及配位、从祀位神版的场所,又称天库。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正殿皇穹宇象一把巨大的雨伞,其殿顶呈圆形,基座为圆形,院落的围墙也是圆形,这些“圆”都是敬天礼神的象征,但也正是这些“圆”及建筑,造就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即皇穹宇院内的三大声学现象。首先是这院落的圆形围墙,它就是闻名中外的建筑——回音壁。那么回音壁有何神奇之处呢?其现象是这样的:如果两人站在两座配殿后的围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小声说话,都能非常清晰地听到对方所讲的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呀,整个围墙是圆形的,又磨砖对缝,墙面十分光滑,再加上围墙顶部盖有檐瓦,声音不宜散失,于是声波便沿着圆墙连续反射而产生回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豆想检验一下回音壁的效果,但无功而返,游人太多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第二个有趣的现象:站在皇穹宇门前的第一块石板上发一声,可以很清楚地听到一声回音;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发 一声,能有两次的回音;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就能有三声回音,这就是著名的“三音石”。其实据声学专家测量,如果这里足够安静,在三音石上拍手,其回声是无限次的,只是我们人类只能听到三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第三个有趣的地方是从丹陛上往南数的第十八块石头,它被称为对话石,其奇特之处是:如果一人站在该石板上,另外两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西北角及东北角,那这三个人轻声说话就象打电话一样清晰,这是因为他们三人所处的位置恰巧是一个边长为36米的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尖上,故产生了这种奇特的现象。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这是皇穹宇的西配殿。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豆正在研究配殿墙上的石雕。

 

    从皇穹宇向南就是圜丘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四周绕有两层名叫墙的蓝色琉璃瓦矮墙。第一层墙为方形叫外;第二层墙为圆形叫内 ,象征“天圆地方”。 内中央处,就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台。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圜丘台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 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 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这种设计规制,却反映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才能,实在令人叹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圜丘台上层中心有一块圆心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原来,这也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据声学专家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石的时间,总共仅有零点零七秒钟。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天坛1860年曾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当时,斋宫曾设联军司令部,圜丘坛上架设了轰击前门和紫禁城的大炮。侵略军为了掠夺物资,曾在圜丘坛门外设火车站(天坛外站)和祈谷坛门火车站 (天坛内站)。内站运兵员,外站运军火。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登基,也在天坛演出了一场祭天的丑剧。军阀混战期间,辫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与段琪瑞巷战时,天坛内成为战场。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开放。 解放后,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北门,有计划地修葺了内部建筑,增加了设施。外坛部分保留了北半部,原来的圜丘门已不存在,这里建成了居民区,即现在的复康里和天坛南里一带。现在的南门是原来的内坛南门。经过改造之后,使原来的皇家坛庙,变成了一处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从圜丘台出来就是天坛南门,豆的天坛之旅结束了。

    不知这座古老的祭坛是否让豆听到了天国的声音?

    是留下了影像?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还是放飞了心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还是让豆慢慢地品味去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